宜华三次跳跃成就一个财富神
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有这样的见解:潮汕人文独特,不少人勇于离开乡土到外面闯世界,而且,当中成功者大有其人,如富甲一方商界人物李嘉诚、谢国民等。在潮汕本土,从商者比比皆是,但鲜见顶尖人物。言下之意是,潮汕只有走出去方能成就事业,而守住本土则只能是普通商人。
纵观汕头的过去,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正逐步被改变,潮汕本土同样卧虎藏龙。刘绍喜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实现的财富神话创造了一个潮汕企业的独特发展模式。他在本土创业、本土起家,多次荣登福布斯富豪榜。他创立的宜华企业跻身中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全国大型乡镇企业、全国出口强企业行列,去年成功上市,实现汕头民营企业上市“零”突破。
宜华从“木”开始
人们认识宜华,大多从木地板开始,有的甚至将宜华等同于木地板。近日,记者同一衡阳籍朋友聊起宜华,他脱口而出:宜华是做木地板。他说,衡阳的大马路就竖着宜华的广告牌,还经常看到漆着宜华广告的汽车满街跑。
刘绍喜本人也承认:“我与木有缘。”宜华是从木开始的,但当初不是做木地板,而是做家具。1987年,他筹措800元,办起企业莲下槐东家具厂。这就是宜华的雏型。
宜华再次宜“木”
1990年,已经掘下人生第一桶金的刘绍喜进军汕头经济特区,租用一处厂房办起木制品加工厂。从村办小工场到特区企业,这一变化使刘绍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从中结识了更多的客户和朋友。
次年,刘绍喜第一次踏上香港。十几年前,对内地居民来说,香港游是一次奢华的出行。但刘绍喜并没有陶醉在现代都市的迷人变奏曲中,他从香港的高楼看到今后城市的发展趋势,看到了商机。他的想法很简单:今后的城市都要建高楼,有楼就有与之配套的木制品需求。恰好这时,台湾的一朋友也鼓励他,走多元化木制品之路,并许诺负责木地板出口销售。
于是,刘绍喜果断地将全部积蓄投入到购置生产设备中去,开始生产较高档的实木地板、木墙板、实木墙角线,改变原来单一家具生产格局,当年还出口了第一个木地板货柜。又一次的成功使刘绍喜深信他的“木缘”将有广阔前景。
宜华渐露头角
有供销关系的台商看好刘绍喜的为人与潜力,主动要求与其合作办厂。此时,在选址问题上,刘绍喜却有所考虑,是继续在特区干下去,还是将厂办在老家。澄海当地领导,及时向他招手,刘绍喜将企业留在了家乡。1992年年底,宜华装饰木制品有限公司在澄海成立。“宜华”字号正式问世,宜华开始抛头露面。
台湾工程师提供了现场的技术指导,刘绍喜组织科研人员经过认真钻研、摸索,走消化吸收的路子,研制出了使木材不变形的喷气复式烘土窑的方法,独创了“以砂代刨”、“以锯代刨”等技术,使宜华木制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宜华初具规模
1995年4月,由宜华装饰木制品有限公司等九家兄弟企业组建成澄海市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升格为广东省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此举意味宜华走上了集团化发展道路。1996年12月,投资总额1.6亿元港币的澄海泛海木业有限公司成立,使宜华跨进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其先进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令同行叹服。1999年,宜华集团与加拿大著名的木制品公司道格拉斯住宅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了汕头市宜华道格拉斯木屋制品有限公司,从事木制别墅的设计、生产与制造,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创木业制造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1999年12月,大埔县宜华林业有限公司成立,宜华所营造的木制品的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延伸。
宜华实现三跳
刘绍喜在总结宜华的发展史时说,宜华不是慢悠悠一路走来,而是跨越式发展,当中经历了三次跳跃。第一跳,是改变单一木家具生产格局,向木地板生产领域迈进;第二跳,是整合9家企业,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生产。
宜华的第三次跳跃出现在2000年春天。进入新世纪,澄海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玩具、毛织、工艺生产基地,澄海人的腰包鼓起来了,许多人向往城市生活,在汕头购买房产。
澄海人晚上跑往汕头,无非是看好高品位的住宅文化。于是,宜华初探房地产,开发华苑小区、宜馨花园等房产。一时间出现挤买楼花这种前几年汕头房产罕见的奇观。
人们应该记得,澄海有的发展商早在10年前谋划开发住宅,但因后来的经济形势低迷而停下来,直到近年才重新启动,但已在时机上慢了宜华半拍。
法国管理学家爱弥兰说过,一个企业家在拿主意前,如果一定要把一切看透,那么他总拿不出主意。刘绍喜身边的人很佩服他的的一条是:人家先论证后决策,刘绍喜则先决策后论证。性格决定命运,刘绍喜的成功有他过人之处。
目前,房地产已成为宜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成功使宜华获得巨大的利润空间,实力倍增。于是,宜华乘势而上,进军林产、文化、投资等多个领域,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海尔的主帅张瑞敏有一句通俗说法,经营企业要有“三只眼”:除了市场和企业之外,还要盯住“宏观环境”。刘绍喜算是深得这三味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