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龙妹离土创业闯天下
背着行囊,带着对故土、家人的眷恋,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我市数万龙哥龙妹,义无反顾地踏上他乡土地,打工、淘金、创业、扎根……靠智慧、靠勤劳,从身无分文的农民工、打工仔,成为小老板、企业家、名厨、小翻译。近日,记者连线身在浙江嘉兴、首都北大、天津等地“闯”天涯的龙哥龙妹,讲述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
阿城烤烧饼
烙红嘉兴周边县
昨天,当在外打工4年,话音满是浙江口味———来自阿城平山镇双河村七棵松屯的赵志标接到记者电话时,简直不敢相信。当记者不得已把双河村主任的名字说出来后,他才惊喜地用家乡话跟记者唠起来。
家里一个人不到1亩地,生活穷困,是4年前老赵全家出来闯荡的最大原因。出来的前两年,他落脚上海,这两年才来到嘉兴。4年了,老赵感触最深的就是,外面的世界跟家乡比,经济发展速度、农民富裕程度比想象中差距还要大。
他说,浙江农村没有一个闲人,男女老少都在打拼、干活、挣钱,脏活累活不挑不拣、啥钱都挣。拿他所在的平湖,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家家住的都是楼房,住二层楼的是穷人,住三屋楼以上的才算富裕户。而在家乡一年除了120天的无霜期能看到农民在地里干活,其余时间都被乡亲们打牌、闲聊占用了。
老赵说,目前他家光靠卖烧饼、酥饼,一年就能赚南方人五六万块钱。每天虽然从早5时干到晚12时,很累,但总比在家没事干、打发时光强多了。令老赵最遗憾的是,出来闯荡的时间太晚了,如果早出来十年,也成老板了。
提起老赵的烧饼,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真是沾了家乡“东北”的光。因东北粮食好吃,他的小烧饼用的油、面全来自东北,烧饼店也打出东北特色的招牌。加上全家人用东北人特有的真诚、豪爽来迎接每一位顾客,最终赢得好评。现在他打制的烧饼,一天销量2000个,不仅平湖市人吃他的烧饼,嘉兴所属海宁、海岩、嘉善等周边县(市)人都吃他的烧饼。
老赵说,他们屯有60多户村民,80%的人家目前都在全国各地烙烧饼。靠烙烧饼发家的,他还算不上大户,远在深圳的弟弟已经年收入10万余元,买了车,有了房子,今年还要成立个食品加工厂。
双城小保安
曾经给连战当警卫
“已经为数十位国家元首做过随队警卫了。”提起在北京大学保安部特勤队当保安,双城杏山镇富山村黄姓屯的黄俊强,话语间透着几分东北人的自豪与爽快。
能在北大当保安,特别是执特勤,22岁的黄俊强是幸运的。因为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为冰岛、委内瑞拉等数十位国家元首做过警卫,还与孙悦、毕福剑等影视名星“面对面”接触过。
4月29日,是小黄和特勤队14名队员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负责警卫的日子。早6时30分至下午13时,小黄跟在访问团后面寸步没离。人山人海、盛大的场面是小黄这辈子从没见过的,更别提零距离与焦点人物连战擦肩而过了。“连战进入北大演讲楼时,我就站在门口迎接连战一行。”作为14名特勤队员中唯一一名黑龙江人,小黄觉得替家乡人争了光。
曾在哈尔滨送过《新晚报》、工大食堂卖过饭的小黄,骨子里透着股灵劲儿。早在14岁从家出来闯荡世界的他,脸上岁月的痕迹让他变得格外成熟。
小黄说:“农民工不都是傻傻的,只要善于把握机会,总是有希望的。”
在北京的日子里,小黄除了在北大执特勤感到充实外,北大学子的精神面貌和才华学识,更让他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动。他说,过去自己在屯子里被大伙戏称为“聪明人”,出来之后才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每天执勤结束后,他自己也常常陷入无限的空虚之中。特别是目睹着从家乡同来的203名老乡因受不了这样、那样的挫折而选择逃避,重返家乡时,心中更生出莫名的痛楚。不过,小黄坚定地说:“只要心中有梦,一定能看到光亮。自己所在特勤队的中队长,就是在当保安期间,拿下成人高考法律、中文两个本科文凭的,为自己、为家人他一定要闯出条路来。”
依兰名大厨
京滨饭店亮绝活儿
下馆子,点道“锅包肉”,香甜酸脆。可有谁知道,就是这道菜竟让依兰农民工徐诚在偌大个北京城闯出了名堂。因为徐诚在京城餐饮业的知名度,“依厨”这个农民工的招牌也在外埠叫得格外响。
在京城已摸爬滚打近14个年头的徐诚,称得上是农民工的“前辈”了。现在身披“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特级厨师”、“中国饭店协会会员”等数个头衔的徐大厨,已由当年的切墩儿、洗盘子的小打工仔,坐上了北京三星级饭店———京滨大饭店行政总厨的第一把交椅。
回忆起14年前,孤身闯北京城时的情景,徐大厨不堪回首。他说:“没有汗水、没有付出,谁也不会成功,农民弟兄更要加倍吃苦流汗。”
一边给饭店打杂,洗碗刷盘子,搞卫生,一边当学徒工,跟着人家学艺。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三年,一个月50元钱的工钱,没能让认准做厨师这一行的徐诚退缩。别人下班了,他就在夜间找来大萝卜、白菜练习烹饪和雕刻的技术。没机会上灶抡大勺,他就自己买来各种调料,一次次按着师傅们的技法做给自己吃。普通的锅包肉,他非得把它改良,做成一道让客人来京滨饭店必点的菜。
自1995年,徐诚获得国务院机关事务局举办的烹饪青工大赛第三名后,各种奖项接踵而来。在师从中国烹饪大师张金坡后,经过努力,徐诚创作的“酥炸针蘑”、“京滨全肘”、“锅包肉”等8个热菜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
现在,不断有人想用房子、车子、高薪把他挖走,但徐诚都拒绝了。他说:“老板对咱不错,人不能光看钱。”就这样,每次面对诱惑,徐诚都用农民工特有的憨朴回绝了。
今年“五一”,徐诚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媳妇也是来京打工的“龙妹”,孩子三岁了,工资收入已超小康的一家人,在北京过着幸福的生活。
宾县民工团
俄罗斯赚了洋钱
宾县人能干、手艺活儿好。对外劳务中如今提起宾县民工团,那真是名声在外,不仅国内叫得响,在国外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带着这份殊荣,4月又一批出国打工的宾县农民工远赴俄罗斯搞建筑,赚洋钱了。
宾县农委副主任朱广文介绍,今年该县去俄罗斯搞建筑的农民工已经走了三批,这批就有115人前往俄罗斯的奥姆斯克市。他们在那里从事一年的建筑工作,每月工资2400元至3000元不等,这些人多是精通瓦工、油工、木工手艺的农民工,来自宾县各个村屯乡镇。目前,在俄罗斯,宾县农民工已经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建筑物,如中国大市场、奥姆斯克市政府办公楼及商贸大厦等。
提起这个团体的“头儿”———吴青路,在宾县人心中那是个能耐人。11年前,他只身来到俄罗斯,承包大片地,种蔬菜。靠种地攒下第一桶金后,他在中国和俄罗斯间搞起了服装、皮货的商贸往来。随着买卖越做越大,他逐渐成为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实力派人物,进军到俄罗斯的房地产开发中。目前,通过他宾县已有500余人在俄罗斯从事建筑工作。
在这批农民工中,23岁的石勇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该团小翻译,他已是第二次出国了。第一次出国是在几年前,跟着在绥芬河和俄罗斯做服装生意的姑姑去的,起初只想学习一下俄语,没承想在给姑姑站床子过程中,却“开发”了自己的“生意脑袋”,跟俄罗斯人谈判、进货、算账样样不含糊,两年下来帮姑姑赚了一大笔钱。
“想赚大钱还得做生意,自己干,我这次主要就是去探路子,听说那边有个中国大市场,肯定有机会发财。”石勇对未来充满希冀。
要致富,出劳务。走出“家门”,跳出“农门”,跨出“省门”,冲出“国门”,我市新一代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故土难离,他们开始盯着外域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开始了离土创业的艰苦历程。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直至海内外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北非、俄罗斯等地。按照今年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转移劳务收入实现40亿元的目标,农民今年人均将增收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