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岗工人到商海巨头的创业路
当年同学聚会连五毛钱都拿不出,到今天佛山电器市场的销售巨头。
“下课(文革没书可读)、下乡、下岗、下海”佛山市超力冷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苏超良是这样来概括他过去的生活经历。就像苏超良所属的那个经历波荡起伏时代的人们一样,从坚决不经商到今天经营一家大型商常其实面对每一次波折,苏超良也很苦闷,“刚下岗的时候真的觉得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但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生活无着被迫下海
20世纪年代,那是人们思想还没开放,很反感个体户,苏超良也不例外。后来费了好大的力气进佛山显像器厂做工人,当时的他很高兴,以为捧上了铁饭碗,结果没做多长,厂子效益不好,就下岗了。
下岗那段日子难过呀,没事做。后来政府鼓励搞个体户,当时搞个体户是很了不得,苏超良心理十分犹豫。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极力反对我干个体户,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户并不是很理想。父亲还威胁我说,如果我搞个体户就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这样一来,压力就大了,后来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干着试试。于是借了点钱再加上自己所有的积蓄,总共凑了1560元,就这样我下海了。
1560元起家赚到第一桶金
苏超良在开始的时候,开了一家大排挡。没有帮手,只好一个人干,很辛苦。为了掌握火候煲好粥三天三夜没有休息,病了一个星期。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付出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因为我干个体户的时间比较早,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个月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买了一台冷藏柜。家里人看到我干得还不错,爸爸哥哥他们都过来帮我。
因为做饮食很辛苦,后来就转行了。先后卖过衣服、鞋子。总之,不管做什么生意是要动脑子,就比如我卖过布鞋,当时布鞋的颜色很单调,不是很好卖。我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就买进大量白色的布鞋,自己再刷上大家比较喜欢的染料,3块5买进的鞋子转眼卖到38块半。虽然贵可是销量还是很好,每过一天就要去拖一车。后来苏超良干脆把这些年挣的钱全部投进去办了一家鞋厂,大批生产这种鞋子。可是好景不长,别的厂知道后纷纷仿效,竞争十分激烈。而他的工厂都是手工制作,成本质量都比不上别人,导致产品积压严重,后来没办法只好低价抛出去。由于原来苏超良做餐饮的时候接触过冷气,觉得这个行业前景很不错,当时决定就改作电器销售。
刚开始做家电销售时,为了搞摸清一些情况,苏超良去电大上补习课,帮别人装冷气机,最后还买回来两台旧机器研究,对冷气机本身和这个行业逐渐都有了了解。
为了省成本,最先挂靠在别人那里只做熟人的生意,有人买才去拿货。后来看到行情还可以,就租了15平方米的铺位来卖冷气机。当时冷气机价格很高,5万块只能买几台,我就想了个办法,把冷气机和箱子分别放开,让人觉得我这里卖的冷气机有很多,果然吸引了很多的顾客进来选购。
从15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
商海不进则退。做生意要稳扎稳打,不断做大做强,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特别是现在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进则退呀。苏超良刚开始做冷气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商店必须两年一进,也就是说,两年之内必须要有大的进步。
1985年,也就是苏超良做冷气刚好两年的时候,苏超良发现富民路的电器销售情况好,顾客比他这边多,所以苏超良立刻到富民路租下一间200平方米的店铺。到了1987年,他又觉得那个店铺位置不是很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这个时候,刚好现在超力现在所在地方的一间家电商场倒闭,苏超良一咬牙就把它租了下来。这个地方很大,有1000多平方米呀,每天的租金就是1000多块钱,压力很大。当时他就考虑到不进则退,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来那个地方,还是要做大。
同样是这个地段,原来那家商场倒闭走人了,为什么他就能不断做大做强呢?
苏超良主要采取了两个办法。首先是花大力气做好商店的形象。当时这一带很少有商店花钱来装修,他花大价钱把原来那个商店进行了改造和装修。其实很简单,形象好了,购物环境好了,顾客自然就愿意过来。另外一点就是,集中资源从冷气突破。苏超良给商店取的名字就是超力冷气,这样就给顾客的印象就是我们在冷气方面专业化程度高,质量、价格应该更好更合理。等我们名气大了,就兼做一些其他家电产品。
从下岗工人到商海巨头
当记者问他:你从下岗工人逐步成为一家大商场的老板,你怎样看待你的财富?
苏超良坦然一笑: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现在可以买房子、买车子,现在有了一点钱,我的感觉是不能只顾挥霍而丧失了进取心。我的财富完全是自己的血汗钱,所以一定要用得适当,一分钱要有一分钱的作用,该大方的时候就大方,但是决不能乱花一分钱。即使是五分钱掉到了地上,我也会捡回来。
我觉得家庭温暖,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最重要的。饮水思源,以前帮助过我的要报答人家。
面对财富,我觉得不能满足于眼前的这点东西,要继续向前看。创业难守业更难,越做大就越要投入更多的资本,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所以无论你面对多少财富,永远要当自己是刚起步。
---网友:evsp 提供---
“下课(文革没书可读)、下乡、下岗、下海”佛山市超力冷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苏超良是这样来概括他过去的生活经历。就像苏超良所属的那个经历波荡起伏时代的人们一样,从坚决不经商到今天经营一家大型商常其实面对每一次波折,苏超良也很苦闷,“刚下岗的时候真的觉得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但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生活无着被迫下海
20世纪年代,那是人们思想还没开放,很反感个体户,苏超良也不例外。后来费了好大的力气进佛山显像器厂做工人,当时的他很高兴,以为捧上了铁饭碗,结果没做多长,厂子效益不好,就下岗了。
下岗那段日子难过呀,没事做。后来政府鼓励搞个体户,当时搞个体户是很了不得,苏超良心理十分犹豫。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极力反对我干个体户,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户并不是很理想。父亲还威胁我说,如果我搞个体户就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这样一来,压力就大了,后来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干着试试。于是借了点钱再加上自己所有的积蓄,总共凑了1560元,就这样我下海了。
1560元起家赚到第一桶金
苏超良在开始的时候,开了一家大排挡。没有帮手,只好一个人干,很辛苦。为了掌握火候煲好粥三天三夜没有休息,病了一个星期。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付出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因为我干个体户的时间比较早,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个月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买了一台冷藏柜。家里人看到我干得还不错,爸爸哥哥他们都过来帮我。
因为做饮食很辛苦,后来就转行了。先后卖过衣服、鞋子。总之,不管做什么生意是要动脑子,就比如我卖过布鞋,当时布鞋的颜色很单调,不是很好卖。我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就买进大量白色的布鞋,自己再刷上大家比较喜欢的染料,3块5买进的鞋子转眼卖到38块半。虽然贵可是销量还是很好,每过一天就要去拖一车。后来苏超良干脆把这些年挣的钱全部投进去办了一家鞋厂,大批生产这种鞋子。可是好景不长,别的厂知道后纷纷仿效,竞争十分激烈。而他的工厂都是手工制作,成本质量都比不上别人,导致产品积压严重,后来没办法只好低价抛出去。由于原来苏超良做餐饮的时候接触过冷气,觉得这个行业前景很不错,当时决定就改作电器销售。
刚开始做家电销售时,为了搞摸清一些情况,苏超良去电大上补习课,帮别人装冷气机,最后还买回来两台旧机器研究,对冷气机本身和这个行业逐渐都有了了解。
为了省成本,最先挂靠在别人那里只做熟人的生意,有人买才去拿货。后来看到行情还可以,就租了15平方米的铺位来卖冷气机。当时冷气机价格很高,5万块只能买几台,我就想了个办法,把冷气机和箱子分别放开,让人觉得我这里卖的冷气机有很多,果然吸引了很多的顾客进来选购。
从15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
商海不进则退。做生意要稳扎稳打,不断做大做强,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特别是现在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进则退呀。苏超良刚开始做冷气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商店必须两年一进,也就是说,两年之内必须要有大的进步。
1985年,也就是苏超良做冷气刚好两年的时候,苏超良发现富民路的电器销售情况好,顾客比他这边多,所以苏超良立刻到富民路租下一间200平方米的店铺。到了1987年,他又觉得那个店铺位置不是很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这个时候,刚好现在超力现在所在地方的一间家电商场倒闭,苏超良一咬牙就把它租了下来。这个地方很大,有1000多平方米呀,每天的租金就是1000多块钱,压力很大。当时他就考虑到不进则退,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来那个地方,还是要做大。
同样是这个地段,原来那家商场倒闭走人了,为什么他就能不断做大做强呢?
苏超良主要采取了两个办法。首先是花大力气做好商店的形象。当时这一带很少有商店花钱来装修,他花大价钱把原来那个商店进行了改造和装修。其实很简单,形象好了,购物环境好了,顾客自然就愿意过来。另外一点就是,集中资源从冷气突破。苏超良给商店取的名字就是超力冷气,这样就给顾客的印象就是我们在冷气方面专业化程度高,质量、价格应该更好更合理。等我们名气大了,就兼做一些其他家电产品。
从下岗工人到商海巨头
当记者问他:你从下岗工人逐步成为一家大商场的老板,你怎样看待你的财富?
苏超良坦然一笑: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现在可以买房子、买车子,现在有了一点钱,我的感觉是不能只顾挥霍而丧失了进取心。我的财富完全是自己的血汗钱,所以一定要用得适当,一分钱要有一分钱的作用,该大方的时候就大方,但是决不能乱花一分钱。即使是五分钱掉到了地上,我也会捡回来。
我觉得家庭温暖,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最重要的。饮水思源,以前帮助过我的要报答人家。
面对财富,我觉得不能满足于眼前的这点东西,要继续向前看。创业难守业更难,越做大就越要投入更多的资本,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所以无论你面对多少财富,永远要当自己是刚起步。
---网友:evsp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