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故事 - 干部下海扛出第一桶金

干部下海扛出第一桶金

    (记者王春岚 实习生韩世珏 通讯员倪佳) 

  天合公司的网站上这样介绍董事长付荣跃:男,浙江人,双学士学位,党员,工程师,工、农、兵、学、商经历一应俱全。 

  穿过丹水池陶瓷市场,在最里边找到天合公司,付荣跃已经迎出门来。 

  年过半百的付荣跃身材高大,穿深色西服,戴银框眼镜,言谈举止间的文气盖过商气。 

  “付总太节约了,用的是黑白屏手机,开便宜的轿车,一点也不像个大老板”。这是天合总经理罗莹颉眼中的付荣跃。 

  付荣跃却笑着摇头:“我不敢贪图物质享受,怕动摇自己做事业的意志。” 

  “自讨苦吃” -10℃下河摸鱼 

  付荣跃很小就来到了武汉。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却常挑苦活干:初中毕业后,就随知青大队下乡,在农村务农;1972年,招工回城,在武汉一家工厂当学徒;两年后,入伍参军。 

  1974年12月,还在当兵的付荣跃,跟着部队拉练到郊外。连长安排队员自愿下水,抓鱼上来改善生活。付荣跃也报名参加。 

  当时,低温已达零下10多度,河面上结了冰。凿开冰面后,付荣跃一脚踩进水里,差点就叫出声来:河水冷得刺骨,寒得透心,根本没办法走动。付荣跃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在水里冻了一个多小时:“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以后怎么做事业?” 

  1983年,付荣跃重回校园,一口气报考了新闻、中文两个专业。深夜在路灯下读书,早上5点闻鸡起舞,就这样苦“挨”了4年,捧回了两个学位。 

  干部下海 扛出“第一桶金” 

  拿着两个学位证回厂,付荣跃由工人转为干部,当上了宣传干事。到1995年,他已是厂里的中层干部。在厂里,“混”到退休时,顶多做到副厂长,付荣跃思前想后,决定下海卖钢材。 

  1995年夏天,付荣跃挎着军用包、背着军用水壶,出现在三镇街头。没有客户,付荣跃就找以前的老同事想办法:“你们要买什么钢材,就尽管找我。”老同事被缠不过,只好找借口推辞他:“要不,你给送一吨钢管来吧。” 

  一吨钢管只能赚200多元,而从汉口民生路的厂家,找货车送到武昌的厂里,光运费就是200多元,根本无利可图。 

  付荣跃想了个“苦法子”。他找板车把钢管运到码头,自己搬上船,过了江再扛上岸,送到厂里。每根钢管重达30多公斤,付荣跃只能一根一根地扛,每扛50米,就折回来扛下一根,到厂门口时,已满头大汗。 

  以前在厂里是干部,现在却扛着钢管来送货。老同事得知后,对付荣跃刮目相看。 

  这笔生意,付荣跃赚了200多元。这是他下海后赚的第一笔“大钱”,解决了当月的吃饭问题。 

  瞄准“苦活” 开型材“超市” 

  2001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优钢生意的利润薄了起来。经过考察,付荣跃决定成立天合公司,在武汉另开普钢市场。 

  板材生意的利润厚,但几家大公司已瓜分完货源,投入大笔资金,也难竞争过对方。温州人靠“针头线脑”发迹的历史,提醒了付荣跃,他看中了型材市场。 

  卖型材就像开超市,要型号多、品种齐全,才能吸引客户。但品种多后,卖起来很烦琐,是公认的“苦活”,少有公司涉足。 

  做别人都不做的生意,肯定有机会。付荣跃觉得前景一片光明。 

  光有市场眼光不行,还得有独门秘诀,才能打响名头。付荣跃在服务上做起文章。 

  别人卖钢材,开了票给客户后,就可以撒手不管,一些外地客户人生地不熟,提货、出城伤透脑筋。付荣跃留心到这一点,增设了“发货员”岗位,开完票后,发货员还负责陪客户到仓库提货,护送上车。这一招深得外地客户的欢心。 

  靠优质的服务,天合的业务量渐增,库存达到7000吨,进入2003年度全省金属贸易行业十强。 

  经商秘诀 进货前先考察厂长 

  做钢材不用愁没客户,但能否找到合适的货源,则是影响公司生存的大问题。付荣跃的秘诀就是:与讲信用的老板合作。 

  一次,付荣跃打算与山东日照的一家钢材厂合作,没见到厂长,就匆忙签下420吨钢材的订单,约定一个月内到货,按到货时的市场价结算。 

  结果,这批货直到2个月后才到武汉,此时钢材价格大跌,每吨跌价1000多元。厂家变了卦:“合同上的盖章是销售部的,做不得准”,要求按签合同时的价格结算。 

  这笔生意,付荣跃亏了42万多。此后,他挑选供货商时,一定要亲自与厂长深谈,才确定是否合作。 
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故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