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苦难生活
中产阶级叫得好听,其实大多数都是打工仔,薪俸是其主要甚至是惟一的经济来源。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其生意就是好好为老板打工,为老板服好务,以免老板一不高兴,“人才流动”,而落入新贫一族。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意,没有什么好谈的,倒是对于其生活,有一些有趣的话题,颇值得一叙。
曾经有一个国内的中产阶级到本阶级的大本营美国旅行,回来后以又酸又甜的笔触描摹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住在郊区,有一幢(分期付款)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一只狗,两部汽车(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国的,分期付款)。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房子、车、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件信用卡的账单、孩子牙医的账单、医疗和人寿保险,或许还有看心理分析医生的账单,等等)。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盘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这样看起来,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惬意得了不的。但一位老资格的美国中产阶级给我们描摹的却是另一幅图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我们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老实巴交的父母、祖父母。
“多数美国中产阶级一月又一月用大量时间盘算那些消耗掉大部分收入的开销:联邦税、州税、地方税(这些税约占总收入30%以上,由于工作单位会自动替你扣税,薪水到手之前就已扣除),付分期付款买的车的月付款、医疗、家庭财产及汽车的保险费、汽油费,包括暖气、空调、水电等项的杂费、食品支出(该项通常占收入的15%)、始料未及的汽车维修与家用设备维修费,等等。”
对于美国的中产阶级,“这些每月的支出并非难事,难的是三件大事,努力成就这三件大事则成为了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征:1、买房;2、供子女上大学;3、过体面的退休生活。的确,被广而称之的‘美国梦’的经济特征的核心,可以用这三大目标来概括(我常常感到‘梦’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要想使这个梦变为现实,需要的是长达几十年的艰辛劳动——这种努力倒可以称为‘美国式长征’)。由买房、供子女上大学、为晚年舒适生活打好基础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之重,仅从抽象概念上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因此我在此列出一些具体数字。
今天,一户中产阶级的住宅,在全美一般地区(也就是说,不是在诸如纽约、旧金山这样房价昂贵的城市),价格在7.5万-20万美元,通常需要首付这笔款项的10-15%以及长达30年的每月分期付款,同时还要加上7-8%的利息。一般中产阶级家庭的第二大支出是子女上大学。教育方面的专家预计,对于2000年出生的孩子来说,将来在州立大学上四年大学要耗资18万美元,而在哈佛、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上四年要耗资30万美元甚至更多(这一数字是按预计中的201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包括学费、食宿和书费)。最后,对于今天处于中产阶级、夫妻双方工资为平均水平的夫妇来说,若想晚年的生活还能达到退休前有工作时的水准,他们几乎肯定需要用自己的储蓄来补充政府给老人提供的社会保险金。
也就是说,很可能需要几十万美元的积蓄,从而得到足够利息的涓涓细流,补充其他方面的退休收入(如社会保险金与公司的退休金),从而使退休后的收入达到刚退休前的水平(恕我说句大实话,很多中产阶级美国人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经济目标,因此在晚年就有令人操心的钱的问题,有时是小问题,有时是大问题。)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美国人是否在为这些目标存钱或投资,而是想说这些目标实际上决定了一个美国人的财富观。由于有这么巨额的支出在等着自己,美国中产阶级就无人觉得自己很富有;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至少是前两个),就很可能让一个美国人感到自己挺穷的。很清楚的一点是,这些费用在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经济计划中占有突出地位。我想,这也解释了(至少是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中产阶级对钱的考虑与今天俄国的中产阶级大相径庭。”
需要说明的是,这位美国老先生曾在中国生活,并曾长期在俄罗斯生活,对中、俄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这位老先生上述一番话乃有感而发,因为他在俄罗斯的时候,发现俄罗斯新中产阶级整天都在忙着穿着打扮,忙着听音乐会,忙着计划旅游度假,忙着附庸风雅。“几周以后,我和我的俄国同事谈到如何度过就要到来的假期时,谈话使我的诸多印象得到了确认。那时正值10月,办公室中的话题转到了12月圣诞节的度假计划。一个接一个,10个俄国同事中的4个列出了他们的度假计划:埃及、墨西哥、马来西亚、美国……当时,对于他们的计划,我并未感到特别吃惊。当同样的话题出现在我的在美国国内的朋友当中时(比如,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我得到的回答则是诸如:‘没什么特别计划’、‘去得克萨斯州爷爷奶奶家’、‘去威斯康新州的麦迪逊城’、‘去纽约’。于是我意识到美国多数在城市工作的有专长的年轻人,很少去国外旅行,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实际上无力担负旅行费用,可我这儿的好几个俄罗斯同事,月工资约1000至1500美元,都在筹划着每人耗资400、500、600甚至700美元的昂贵的海外度假,其费用约为他们月工资的一半!而这几个人当中,以前都以同样的方式到海外度过假,就像我的另外6个俄罗斯同事每人都曾去过一样。”
这看起来倒挺象中国的新中产阶级的,也许作为一个新生社会的新生力量或者说暴发阶层,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俄罗斯中产阶级理应有其更多相似之处。近年来,每逢春节、五一、十一,总是爆满的航班,新、马、泰早落伍,韩国、日本等近邻国家也已不新鲜,现在国内一些中产阶级惦记着的旅游目的地是德国、法国这类欧共体国家,以及埃及、南非这样的非洲国家和阿根廷、巴西之类的南美洲国家,包括北极、南极均已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在世界各地大把大把地扔money,以为自己是,同时也被别人误以为是哪里来的阔佬。
零点调查公司的袁岳,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短期进修。若干年前,袁岳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眼中的(或许是他心目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和中国中产阶级。“在美国,一个中产阶层年收入要5万美元以上,要3年换一部新车,有分期付款的房子,且已付完其中的30%。中国的中产阶层,月收入在人民币5000-15000元左右;他们的现实奋斗目标常常是‘10年后能买一辆8万元左右的国产汽车’或‘拥有带产权的中高档公寓’;他们会在室内装修或买家具上花5000-20000元左右;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证及其他娱乐俱乐部制消费是他们中一项较新的热门投资;在北京约400个中高档夜生活场所,他们每次会花1000元买一瓶人头马xo洋酒,他们常常为一次卡拉ok或保龄球聚会花费1500元以上;很少去看电影;对银行服务重视不够,身边常带大笔现金;另外还要拥有internet网址,不然就是土中产阶级;要有国内直拨电话。零点公司参与的一项调查,中国大中城市26%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上等生活水平。”时间虽然没过几年,但袁岳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描述显然已经落伍,房子、车子虽然依旧是他们不懈的追求,但标准早已不是8万元左右的国产汽车,而且没有谁愿意将拥有一辆汽车的时间放在10年之后。现在中国中产阶级连10多万元的桑塔纳都不愿要,“讲实用吧,买辆桑塔纳,开回去邻居还以为新搬来一户人家是开出租的;讲品位吧,买辆凯迪拉克,还没开回去就知道从此自己就穷得只能当有车瘪三了。”最形象地描写出中国中产阶级的两难处境。
做一个合格的中产阶级不容易。保罗·福塞尔在其著名的《格调》一书中描绘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说:“他们对于别人如何看他们感到恐惧,并且一心希望将每件事都做得无可挑剔。”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样整日胆战心惊,惟恐一不小心,就滑落到了阶级的圈子之外,在别人眼里变得不“中产”起来。
有人给中产阶级出主意,说一个合格的中产,至少需要西服若干套(至少8套以上,其中双排扣若干套、单排扣若干套、后开气若干套、两侧开气若干套,除此之外,最好再能准备一至两套燕尾服),皮鞋若干双(至少10双以上,包括棕色若干双、黑色若干双、其他颜色若干双、系带若干双、不系带若干双),袜子若干双(至少一打以上,各样颜色、各自长短都有严格要求,而且一双袜子换洗不能超过若干次,否则,该人的双脚就有可能找不到中产阶级的感觉),此外,领带、衬衣、裤子等等,包括其所使用的发油,都有严格的规定,当然都要是名牌。这样计算下来,一个中产阶级要将自己打扮整齐,没有个十几二十万元恐怕打不住。为了让自己至少从外表上归属于中产阶级,一些经济实力不济的中产只好在生活上苦自己,在自己的肚子上打主意。
如今,据说北京的上层中产都住在亚运村的水印长滩、棕榈泉、ceo尊邸、紫玉山庄,或者机场路沿线的高档别墅区,如莱蒙湖、名都园、华中园别墅、裕京花园别墅、丽京花园别墅、龙苑别墅等等,房价以美元计,每平米大多在1500美元以上,最高档的是位于建国门内的贡院6号,每平方米4万元,但买得起贡院6号的人,就不应是中产阶级,而应是富豪阶层了;次级中产或者说是中中产阶级,都住在恒华国际公寓、万泉新新家园、罗马花园、欧陆经典、现代城之类的地方,或者诸如康城之类的townhouse里,房价每平米大体在人民币8000元以上,其中,朝阳区的cbd、亚运村,海淀区的中关村、西城区的金融街等等,是北京中产阶级中中层较为集中的几个地方,据说现在“studio”又在开始向中中产阶级招手——你没有必要弄清它的意思,也弄不清楚它的意思,它就是一个符号,是中产阶级中中层感兴趣的,也是专为中中层中产阶级打造,并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大把的银子准备的一个玩意儿。另外,有传说马甸桥旁边的冠城园是职业中中产阶级的集中之地与梦想之地。下中产则散布于京城各处,有连片居住的,如华威桥附近的美景东方、东景苑、京沈高速路旁边的万科青青家园、南三环旁边的珠江骏景及南三环旁边的芳城园、芳星园等等,包括属于经济适用房居住小区的回龙观、天通苑、长安新城、今日家园等也有部分下中产或中中产居住
[网上收集]
曾经有一个国内的中产阶级到本阶级的大本营美国旅行,回来后以又酸又甜的笔触描摹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住在郊区,有一幢(分期付款)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一只狗,两部汽车(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国的,分期付款)。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房子、车、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件信用卡的账单、孩子牙医的账单、医疗和人寿保险,或许还有看心理分析医生的账单,等等)。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盘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这样看起来,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惬意得了不的。但一位老资格的美国中产阶级给我们描摹的却是另一幅图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我们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老实巴交的父母、祖父母。
“多数美国中产阶级一月又一月用大量时间盘算那些消耗掉大部分收入的开销:联邦税、州税、地方税(这些税约占总收入30%以上,由于工作单位会自动替你扣税,薪水到手之前就已扣除),付分期付款买的车的月付款、医疗、家庭财产及汽车的保险费、汽油费,包括暖气、空调、水电等项的杂费、食品支出(该项通常占收入的15%)、始料未及的汽车维修与家用设备维修费,等等。”
对于美国的中产阶级,“这些每月的支出并非难事,难的是三件大事,努力成就这三件大事则成为了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征:1、买房;2、供子女上大学;3、过体面的退休生活。的确,被广而称之的‘美国梦’的经济特征的核心,可以用这三大目标来概括(我常常感到‘梦’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要想使这个梦变为现实,需要的是长达几十年的艰辛劳动——这种努力倒可以称为‘美国式长征’)。由买房、供子女上大学、为晚年舒适生活打好基础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之重,仅从抽象概念上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因此我在此列出一些具体数字。
今天,一户中产阶级的住宅,在全美一般地区(也就是说,不是在诸如纽约、旧金山这样房价昂贵的城市),价格在7.5万-20万美元,通常需要首付这笔款项的10-15%以及长达30年的每月分期付款,同时还要加上7-8%的利息。一般中产阶级家庭的第二大支出是子女上大学。教育方面的专家预计,对于2000年出生的孩子来说,将来在州立大学上四年大学要耗资18万美元,而在哈佛、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上四年要耗资30万美元甚至更多(这一数字是按预计中的201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包括学费、食宿和书费)。最后,对于今天处于中产阶级、夫妻双方工资为平均水平的夫妇来说,若想晚年的生活还能达到退休前有工作时的水准,他们几乎肯定需要用自己的储蓄来补充政府给老人提供的社会保险金。
也就是说,很可能需要几十万美元的积蓄,从而得到足够利息的涓涓细流,补充其他方面的退休收入(如社会保险金与公司的退休金),从而使退休后的收入达到刚退休前的水平(恕我说句大实话,很多中产阶级美国人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经济目标,因此在晚年就有令人操心的钱的问题,有时是小问题,有时是大问题。)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美国人是否在为这些目标存钱或投资,而是想说这些目标实际上决定了一个美国人的财富观。由于有这么巨额的支出在等着自己,美国中产阶级就无人觉得自己很富有;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至少是前两个),就很可能让一个美国人感到自己挺穷的。很清楚的一点是,这些费用在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经济计划中占有突出地位。我想,这也解释了(至少是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中产阶级对钱的考虑与今天俄国的中产阶级大相径庭。”
需要说明的是,这位美国老先生曾在中国生活,并曾长期在俄罗斯生活,对中、俄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这位老先生上述一番话乃有感而发,因为他在俄罗斯的时候,发现俄罗斯新中产阶级整天都在忙着穿着打扮,忙着听音乐会,忙着计划旅游度假,忙着附庸风雅。“几周以后,我和我的俄国同事谈到如何度过就要到来的假期时,谈话使我的诸多印象得到了确认。那时正值10月,办公室中的话题转到了12月圣诞节的度假计划。一个接一个,10个俄国同事中的4个列出了他们的度假计划:埃及、墨西哥、马来西亚、美国……当时,对于他们的计划,我并未感到特别吃惊。当同样的话题出现在我的在美国国内的朋友当中时(比如,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我得到的回答则是诸如:‘没什么特别计划’、‘去得克萨斯州爷爷奶奶家’、‘去威斯康新州的麦迪逊城’、‘去纽约’。于是我意识到美国多数在城市工作的有专长的年轻人,很少去国外旅行,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实际上无力担负旅行费用,可我这儿的好几个俄罗斯同事,月工资约1000至1500美元,都在筹划着每人耗资400、500、600甚至700美元的昂贵的海外度假,其费用约为他们月工资的一半!而这几个人当中,以前都以同样的方式到海外度过假,就像我的另外6个俄罗斯同事每人都曾去过一样。”
这看起来倒挺象中国的新中产阶级的,也许作为一个新生社会的新生力量或者说暴发阶层,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俄罗斯中产阶级理应有其更多相似之处。近年来,每逢春节、五一、十一,总是爆满的航班,新、马、泰早落伍,韩国、日本等近邻国家也已不新鲜,现在国内一些中产阶级惦记着的旅游目的地是德国、法国这类欧共体国家,以及埃及、南非这样的非洲国家和阿根廷、巴西之类的南美洲国家,包括北极、南极均已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在世界各地大把大把地扔money,以为自己是,同时也被别人误以为是哪里来的阔佬。
零点调查公司的袁岳,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短期进修。若干年前,袁岳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眼中的(或许是他心目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和中国中产阶级。“在美国,一个中产阶层年收入要5万美元以上,要3年换一部新车,有分期付款的房子,且已付完其中的30%。中国的中产阶层,月收入在人民币5000-15000元左右;他们的现实奋斗目标常常是‘10年后能买一辆8万元左右的国产汽车’或‘拥有带产权的中高档公寓’;他们会在室内装修或买家具上花5000-20000元左右;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证及其他娱乐俱乐部制消费是他们中一项较新的热门投资;在北京约400个中高档夜生活场所,他们每次会花1000元买一瓶人头马xo洋酒,他们常常为一次卡拉ok或保龄球聚会花费1500元以上;很少去看电影;对银行服务重视不够,身边常带大笔现金;另外还要拥有internet网址,不然就是土中产阶级;要有国内直拨电话。零点公司参与的一项调查,中国大中城市26%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上等生活水平。”时间虽然没过几年,但袁岳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描述显然已经落伍,房子、车子虽然依旧是他们不懈的追求,但标准早已不是8万元左右的国产汽车,而且没有谁愿意将拥有一辆汽车的时间放在10年之后。现在中国中产阶级连10多万元的桑塔纳都不愿要,“讲实用吧,买辆桑塔纳,开回去邻居还以为新搬来一户人家是开出租的;讲品位吧,买辆凯迪拉克,还没开回去就知道从此自己就穷得只能当有车瘪三了。”最形象地描写出中国中产阶级的两难处境。
做一个合格的中产阶级不容易。保罗·福塞尔在其著名的《格调》一书中描绘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说:“他们对于别人如何看他们感到恐惧,并且一心希望将每件事都做得无可挑剔。”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样整日胆战心惊,惟恐一不小心,就滑落到了阶级的圈子之外,在别人眼里变得不“中产”起来。
有人给中产阶级出主意,说一个合格的中产,至少需要西服若干套(至少8套以上,其中双排扣若干套、单排扣若干套、后开气若干套、两侧开气若干套,除此之外,最好再能准备一至两套燕尾服),皮鞋若干双(至少10双以上,包括棕色若干双、黑色若干双、其他颜色若干双、系带若干双、不系带若干双),袜子若干双(至少一打以上,各样颜色、各自长短都有严格要求,而且一双袜子换洗不能超过若干次,否则,该人的双脚就有可能找不到中产阶级的感觉),此外,领带、衬衣、裤子等等,包括其所使用的发油,都有严格的规定,当然都要是名牌。这样计算下来,一个中产阶级要将自己打扮整齐,没有个十几二十万元恐怕打不住。为了让自己至少从外表上归属于中产阶级,一些经济实力不济的中产只好在生活上苦自己,在自己的肚子上打主意。
如今,据说北京的上层中产都住在亚运村的水印长滩、棕榈泉、ceo尊邸、紫玉山庄,或者机场路沿线的高档别墅区,如莱蒙湖、名都园、华中园别墅、裕京花园别墅、丽京花园别墅、龙苑别墅等等,房价以美元计,每平米大多在1500美元以上,最高档的是位于建国门内的贡院6号,每平方米4万元,但买得起贡院6号的人,就不应是中产阶级,而应是富豪阶层了;次级中产或者说是中中产阶级,都住在恒华国际公寓、万泉新新家园、罗马花园、欧陆经典、现代城之类的地方,或者诸如康城之类的townhouse里,房价每平米大体在人民币8000元以上,其中,朝阳区的cbd、亚运村,海淀区的中关村、西城区的金融街等等,是北京中产阶级中中层较为集中的几个地方,据说现在“studio”又在开始向中中产阶级招手——你没有必要弄清它的意思,也弄不清楚它的意思,它就是一个符号,是中产阶级中中层感兴趣的,也是专为中中层中产阶级打造,并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大把的银子准备的一个玩意儿。另外,有传说马甸桥旁边的冠城园是职业中中产阶级的集中之地与梦想之地。下中产则散布于京城各处,有连片居住的,如华威桥附近的美景东方、东景苑、京沈高速路旁边的万科青青家园、南三环旁边的珠江骏景及南三环旁边的芳城园、芳星园等等,包括属于经济适用房居住小区的回龙观、天通苑、长安新城、今日家园等也有部分下中产或中中产居住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