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压力下“偷”来一段悠闲
一杯香浓释压力
但凡体面一些的Office,总会备有两只闪亮的咖啡壶,咖啡是全天候免费供应的。再讲究一些的公司,还会专门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厅供员工们休息时享用。在香港的凤凰卫视公司,就专为员工开辟一间“咖啡屋”;在明基电通总部的办公楼里,甚至开了一间星巴客式的咖啡厅。 从这里飘出的咖啡的浓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更成为白领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福利待遇越是好的公司,管理就越发严格,Office里的“气压”就越高。无声办公的氛围加上透明玻璃间内老板不时瞥出的目光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人异常紧张。所以只要被穿上那套制服,人就像是上了发条般时时刻刻地忙碌,而且还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看到你的工作成效,因为在老板的眼中,“效率”是衡量员工的第一标准。
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当你面对着厚厚一摞待处理的文案愁眉不展时;当你刚刚挨了上司的“钉子”,心中怒气冲天却不能发作也不敢发作时;当你加了一个通宵的夜班,头昏脑胀可又不得不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时,一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咖啡无疑是最适宜的调节。如此花钱虽不多却人情味十足的“温柔政策”,员工们是十分买账的,于是“鞭打”的“痛”就不那么难以承受了。
但凡Office集中的区域,咖啡厅的生意也必定红火。白领们喜欢在午时或下班后钻进咖啡厅里“泡”着。结伴的大都是同事,逃离了Office,便可畅所欲言了。最痛快不过的是呷着醇香的咖啡骂“头儿”。只要你工作,就少不了会有抱怨,而抱怨大多数来自于主管上司。那么你尽管放宽心骂个痛快,因为你的“头儿”这会儿才不在乎你的骂呢。此时此刻,没准儿他也在邻间的咖啡厅里骂着他的“头儿”呢!你也罢,你的头儿也罢,反正骂够了都还得回去老老实实地工作,除非你们有勇气去领那只大信封?炒鱿鱼?。
这骂“头儿”便成了白领们乐此不疲的“健身运动”。员工们骂着部门经理的同时或许还崇拜一下主管他们的副总裁;而部门经理们则骂着员工们崇拜的那个副总裁,间或也许会对董事长的某些决策赞叹一番……于是骂与被骂在几杯咖啡下肚之后便没有了什么实际意义。
除了宣泄,咖啡厅的另一个重大意义便是兼有“情报站”的功能。最近国际市场什么货最抢手?昨天哪个老板高升或是辞职了?在哪个重要的会议上,老板是如何决定“第三特别计划”领导人的……来自于各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信息在这里汇报、交流、碰撞着……而其间的有心人就在其中获取了合作的伙伴,升职的契机以及不期而遇的人民币……
喝咖啡早已是白领中间的时尚,那种优雅而娴熟地喝着咖啡的动作几乎成了白领族的“写真照”,如果你竟然分不清摩卡与卡布其诺,不懂得蓝山的细致妙处,你简直不算是真正的白领。咖啡在潜移默化中成了Office的附属品。也难怪,当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疲于奔命”号列车上时,咖啡当仁不让地成了舒缓“压力”的最佳饮品,在这种荡着奶香、甘甜与苦涩的液体中,紧张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借口彼此交换着信息,彼此释放着忧怨,彼此汲取着温暖,从而获得了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情调,在这种情调的背后潜伏的是对自由不羁的认同,是对Office规整生活的反叛。
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除了在Office里打拼和在咖啡馆、酒吧里消磨,白领还有一种最经常的状态是“在路上”。频频出差也许很痛苦,但如果能够在言谈中不时漏出“上个月路过香港”、“那次在东京转机”这样的一言半语,是很可以叫周围人艳羡,说话人心里受用的。
不管怎样,出差是叫白领无可奈何的事情,“驴行天下”的感觉则完全不一样了。从工作的牙缝里挤出三五天时间来,背上鼓鼓的行囊,与一众“驴友”结伴而行,专往那远离都市景色迷人的地方去,当然,越原始越没人去过的才好。丽江、凤凰、阳朔都是给白领捧红起来的。据说如今这几处地方一到周末,就被从广东、上海等大城市赶来度周末的人占满了,原本的乡土小城倒成了都市精英们的周末俱乐部了。
行游不仅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也是白领中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时尚文化。加上自驾车、越野、登山、摄影、露营这些白领当中的时尚玩意,在路上的感觉就更非同一般了。平时,大家的身份都是“经理”、“总监”、“主管”一类的,总是西装革履的刻板样,现在换上张扬不羁的服装,带上够新够酷的装备,意气风发地走在山水之间,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待到旅行归来,将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在酒吧里放一放;或者将历险途中的故事整理成文,在邮件里发一发。既可自我回味一番,又能打动一大片人,羡煞一大片人。
对于一离开校园便被办公室俘获的都市白领而言,行游的自由是永远不舍的梦想。最奢侈的一个梦是普罗旺斯,最经典也最普遍的一个梦则是走川藏线去一趟西藏,几个人雇辆汽车走一段美丽而刺激的旅程,然后从拉萨直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白领的常态生活中来。
浮华背后做个梦
若正经提起读书,许多白领是会觉得尴尬的。很多人会说忙得累得根本无心读书,即使阅读,读物也似乎早已背离了昔日精神关照的意义。
时下被白领读得最多的书,一类无非是管理书。从《韦尔奇自传》到《谁偷了我的奶酪》,层出不穷的畅销书莫不是迎合了白领的需求口味而流传起来的。读管理类的书一大好处是实用,且不说谁都有晋升为管理者的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他也不能不知道德鲁克,不了解“六顶思考帽”啊。那本风靡一时的《谁偷了我的奶酪》更是曾经被当做一济良药来抚慰过裁员风暴中的受难者。
另一类最受青睐的则是与白领共生一般的时尚读物。时尚读物的读者常常被定位于“有较高经济地位但平时缺少时间的中青年”,这样的一类人说白了就是白领。铺天盖地的时尚杂志似乎描绘了白领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做了白领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些假象,并非白领真实的生活内容,它回避了白领工作的艰辛和尴尬的处境,回避了被迫加班时的有口难言,回避了新人猛进时的力不从心,回避了高生存成本之下的生活压力,更不会触及白领内心深处的恐惧、担忧、孤独。
一位Office小姐说:“我不喜欢这样的时尚杂志,可是似乎又离不开,我怎么能不知道巴黎的今季流行呢?我怎么能不知道好莱坞新片的梗概呢?它是公司同事交流的重要话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指南。除了工作业务方面的充电,我实在已经没有力气再读那些太高深的书了。就让我在浮华的时尚杂志里面暂且做个好梦。”
西方白领的生活趣味
在西方,流行于都市的白领文化,几乎完全符合米尔斯和贝尔对白领阶层的定位分析。他们既不同于民众和官员,又不同于已经“落伍”的人文知识分子,在情趣上他们自成一格,显示着自己的身份。
流行的白领趣味有多种多样,但都与高价位的消费相联系,比如打保龄球、高尔夫球,到酒吧独坐或听CD消磨时光,双休日到郊外或乡下小住,到精品商店购物,参加酒会和舞会,经常进美容院等等。平时看《时代》周刊、《幸福》杂志等等。而“白领杂志”或称为“白领丽刊”的平面传媒,则以文化白领的意识形态强化了白领阶层的趣味和生活。这些传媒的内容几乎全部与生活有关,但又是普通人难以实现的。广告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例,豪华轿车,风行世界的名表、时装、化妆品、名酒、美食等,都制作得精致而诱人,所有品牌都是举世闻名的。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表意符号,是通过这些趣味来表达一个阶层的身份。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就是它背后隐含的全部语义。
应该说,白领是一个试图寻求自我完善的阶层,他们以自己的智能和付出获取相应的报酬,并维护社会发展和再生产的基本秩序。特殊的地位和教育背景,使这一群体有了独特的文化要求和生活趣味。但作为一个群体的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却像隐形之手牵制了社会风气和文化追求。他们的依附性,使这个群体不再有抗争、批判的要求、职业化的面孔也会使他们日渐冷漠,生活的稳定和内心的无根将会是他们无法解决的永恒矛盾。
[网上收集]
但凡体面一些的Office,总会备有两只闪亮的咖啡壶,咖啡是全天候免费供应的。再讲究一些的公司,还会专门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厅供员工们休息时享用。在香港的凤凰卫视公司,就专为员工开辟一间“咖啡屋”;在明基电通总部的办公楼里,甚至开了一间星巴客式的咖啡厅。 从这里飘出的咖啡的浓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更成为白领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福利待遇越是好的公司,管理就越发严格,Office里的“气压”就越高。无声办公的氛围加上透明玻璃间内老板不时瞥出的目光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人异常紧张。所以只要被穿上那套制服,人就像是上了发条般时时刻刻地忙碌,而且还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看到你的工作成效,因为在老板的眼中,“效率”是衡量员工的第一标准。
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当你面对着厚厚一摞待处理的文案愁眉不展时;当你刚刚挨了上司的“钉子”,心中怒气冲天却不能发作也不敢发作时;当你加了一个通宵的夜班,头昏脑胀可又不得不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时,一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咖啡无疑是最适宜的调节。如此花钱虽不多却人情味十足的“温柔政策”,员工们是十分买账的,于是“鞭打”的“痛”就不那么难以承受了。
但凡Office集中的区域,咖啡厅的生意也必定红火。白领们喜欢在午时或下班后钻进咖啡厅里“泡”着。结伴的大都是同事,逃离了Office,便可畅所欲言了。最痛快不过的是呷着醇香的咖啡骂“头儿”。只要你工作,就少不了会有抱怨,而抱怨大多数来自于主管上司。那么你尽管放宽心骂个痛快,因为你的“头儿”这会儿才不在乎你的骂呢。此时此刻,没准儿他也在邻间的咖啡厅里骂着他的“头儿”呢!你也罢,你的头儿也罢,反正骂够了都还得回去老老实实地工作,除非你们有勇气去领那只大信封?炒鱿鱼?。
这骂“头儿”便成了白领们乐此不疲的“健身运动”。员工们骂着部门经理的同时或许还崇拜一下主管他们的副总裁;而部门经理们则骂着员工们崇拜的那个副总裁,间或也许会对董事长的某些决策赞叹一番……于是骂与被骂在几杯咖啡下肚之后便没有了什么实际意义。
除了宣泄,咖啡厅的另一个重大意义便是兼有“情报站”的功能。最近国际市场什么货最抢手?昨天哪个老板高升或是辞职了?在哪个重要的会议上,老板是如何决定“第三特别计划”领导人的……来自于各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信息在这里汇报、交流、碰撞着……而其间的有心人就在其中获取了合作的伙伴,升职的契机以及不期而遇的人民币……
喝咖啡早已是白领中间的时尚,那种优雅而娴熟地喝着咖啡的动作几乎成了白领族的“写真照”,如果你竟然分不清摩卡与卡布其诺,不懂得蓝山的细致妙处,你简直不算是真正的白领。咖啡在潜移默化中成了Office的附属品。也难怪,当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疲于奔命”号列车上时,咖啡当仁不让地成了舒缓“压力”的最佳饮品,在这种荡着奶香、甘甜与苦涩的液体中,紧张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借口彼此交换着信息,彼此释放着忧怨,彼此汲取着温暖,从而获得了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情调,在这种情调的背后潜伏的是对自由不羁的认同,是对Office规整生活的反叛。
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除了在Office里打拼和在咖啡馆、酒吧里消磨,白领还有一种最经常的状态是“在路上”。频频出差也许很痛苦,但如果能够在言谈中不时漏出“上个月路过香港”、“那次在东京转机”这样的一言半语,是很可以叫周围人艳羡,说话人心里受用的。
不管怎样,出差是叫白领无可奈何的事情,“驴行天下”的感觉则完全不一样了。从工作的牙缝里挤出三五天时间来,背上鼓鼓的行囊,与一众“驴友”结伴而行,专往那远离都市景色迷人的地方去,当然,越原始越没人去过的才好。丽江、凤凰、阳朔都是给白领捧红起来的。据说如今这几处地方一到周末,就被从广东、上海等大城市赶来度周末的人占满了,原本的乡土小城倒成了都市精英们的周末俱乐部了。
行游不仅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也是白领中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时尚文化。加上自驾车、越野、登山、摄影、露营这些白领当中的时尚玩意,在路上的感觉就更非同一般了。平时,大家的身份都是“经理”、“总监”、“主管”一类的,总是西装革履的刻板样,现在换上张扬不羁的服装,带上够新够酷的装备,意气风发地走在山水之间,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待到旅行归来,将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在酒吧里放一放;或者将历险途中的故事整理成文,在邮件里发一发。既可自我回味一番,又能打动一大片人,羡煞一大片人。
对于一离开校园便被办公室俘获的都市白领而言,行游的自由是永远不舍的梦想。最奢侈的一个梦是普罗旺斯,最经典也最普遍的一个梦则是走川藏线去一趟西藏,几个人雇辆汽车走一段美丽而刺激的旅程,然后从拉萨直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白领的常态生活中来。
浮华背后做个梦
若正经提起读书,许多白领是会觉得尴尬的。很多人会说忙得累得根本无心读书,即使阅读,读物也似乎早已背离了昔日精神关照的意义。
时下被白领读得最多的书,一类无非是管理书。从《韦尔奇自传》到《谁偷了我的奶酪》,层出不穷的畅销书莫不是迎合了白领的需求口味而流传起来的。读管理类的书一大好处是实用,且不说谁都有晋升为管理者的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他也不能不知道德鲁克,不了解“六顶思考帽”啊。那本风靡一时的《谁偷了我的奶酪》更是曾经被当做一济良药来抚慰过裁员风暴中的受难者。
另一类最受青睐的则是与白领共生一般的时尚读物。时尚读物的读者常常被定位于“有较高经济地位但平时缺少时间的中青年”,这样的一类人说白了就是白领。铺天盖地的时尚杂志似乎描绘了白领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做了白领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些假象,并非白领真实的生活内容,它回避了白领工作的艰辛和尴尬的处境,回避了被迫加班时的有口难言,回避了新人猛进时的力不从心,回避了高生存成本之下的生活压力,更不会触及白领内心深处的恐惧、担忧、孤独。
一位Office小姐说:“我不喜欢这样的时尚杂志,可是似乎又离不开,我怎么能不知道巴黎的今季流行呢?我怎么能不知道好莱坞新片的梗概呢?它是公司同事交流的重要话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指南。除了工作业务方面的充电,我实在已经没有力气再读那些太高深的书了。就让我在浮华的时尚杂志里面暂且做个好梦。”
西方白领的生活趣味
在西方,流行于都市的白领文化,几乎完全符合米尔斯和贝尔对白领阶层的定位分析。他们既不同于民众和官员,又不同于已经“落伍”的人文知识分子,在情趣上他们自成一格,显示着自己的身份。
流行的白领趣味有多种多样,但都与高价位的消费相联系,比如打保龄球、高尔夫球,到酒吧独坐或听CD消磨时光,双休日到郊外或乡下小住,到精品商店购物,参加酒会和舞会,经常进美容院等等。平时看《时代》周刊、《幸福》杂志等等。而“白领杂志”或称为“白领丽刊”的平面传媒,则以文化白领的意识形态强化了白领阶层的趣味和生活。这些传媒的内容几乎全部与生活有关,但又是普通人难以实现的。广告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例,豪华轿车,风行世界的名表、时装、化妆品、名酒、美食等,都制作得精致而诱人,所有品牌都是举世闻名的。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表意符号,是通过这些趣味来表达一个阶层的身份。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就是它背后隐含的全部语义。
应该说,白领是一个试图寻求自我完善的阶层,他们以自己的智能和付出获取相应的报酬,并维护社会发展和再生产的基本秩序。特殊的地位和教育背景,使这一群体有了独特的文化要求和生活趣味。但作为一个群体的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却像隐形之手牵制了社会风气和文化追求。他们的依附性,使这个群体不再有抗争、批判的要求、职业化的面孔也会使他们日渐冷漠,生活的稳定和内心的无根将会是他们无法解决的永恒矛盾。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