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恋为何如此脆弱
作者:刘吉吉
最近,在北青报《有问有答》接待的读者来信中,大量的咨询内容都是关于网恋的,而且100%都是因网恋失败来咨询的。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信件的节选:
“我们是在一个网站的《E路快车》中靠交换E-mail地址相识的,我们通过电子信件来往一年以后才真正见面,而且同居在一起。但我很快发现,他在另一个城市竟然还有个家,并且还有孩子!我这是算什么呀!……”
“我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是我所在的虚拟社区的版主。她发表的文章很有见地,笔锋犀利,文采超众,我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于是连续给她发了好几封求爱信,她最终答应和我见面,谁知道,见面后我才发现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根本就没什么爱情,她只是想利用我考我们导师的研究生……”
似乎所有的爱情不幸,都让痴迷在网络中的男女赶上了。网友们忍不住问:为什么网络间的感情这么虚伪?为什么所有的网恋都如此脆弱?又为什么网恋的消逝又这么迅速?
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看法,网恋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产物。网络既然已经成为人类的通讯工具和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就不可避免地会负载人类情感交流的任务。而在情感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两性交流。
就像梦境被打碎
说得直白一些,在网恋的初期,之所以任何人都觉得到它的美妙,那是因为神秘感使然。人类不但非常信任自己的主观观念,还对危险具有天生的排他意识。当人在没有感受到危险警示的状态下去主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会首先将危险意识转化为兴奋,然后,“本我”为了说服“自我”,便会把未知描绘成或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模式。于是,仅凭计算机上传来的电子文字符号,很多人就陷入了自己给自己编造的既成形象定式中,以致越陷越深。网迷们通常把网友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不成功的见面称之为“见光死”,这个非常形象的词尤其适用于虚拟世界中的网恋者。按照YAHOO公司在欧洲做过的调查,网友的单独会面有80%以上的可能会使双方失望,另有70%以上的可能会停止或逐渐停止交往。在异性网友接触中,这一统计数字的概率还要有些许上浮。出现这个数字的原因很简单,当幻想中编造的影像被现实替换后,个人自信将降落到底点,类似于梦境被打碎的感觉,同时而来的却是危险意识的上升,情感降温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闭着眼睛盖房子
网恋的脆弱在于双方认识的浅薄,即没有任何安全感的屏障。正常的异性交往都是要有一个特定的背景环境的,如同事、同学、他人介绍或至少是某种连带关系。即便是陌生男女的一见钟情,也是要两人“见”才行。这个见,就是最基础的现实接触,人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眼见为实,会有起码的现实感觉。网恋没有,连见都见不到,就凭借一堆计算机代码去爱,好像在没有任何建筑框架的空间里,闭着眼睛盖房子,这房子能结实?能不塌?当然,或许真有人在后来觉悟,赶快补上地基和钢梁,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未免不是一件佳话。
恶性意识的土壤
但大家都知道,佳话的产生还有一个基础,那就是诚实。可现在,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虚伪和谎言如同显示器和调制解调器一样,几乎变成必备的设施。有的人拿谎言去骗人,有相当一部分人坦言,每天在网上都会说几句假话,而且不觉得可耻,也不觉得不正常,反正所有的人都在说假话,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反正谁吃亏谁倒霉。网络的逻辑就这么简单,没有道德意识可言,也没有人会把道德约束在自己的身上。这就是个人恶性意识的膨胀。
人都有暴力潜意识,也称恶性意识。受教育和社会力量的压制,这种反面意识得到良好的控制,但一旦被提供机会并不用负任何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一些意志不强的人便让自己的暴力潜意识全面发挥。网络就是这样为这些人提供了一处土壤,使他们可以不用真名真姓,可以隐藏性别,可以以完全不同的面目去招摇撞骗、兴风作浪。在这样的畸形的环境中,网络又怎能不虚伪?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