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生而寂寞 渴望交往” 透视大学生人际关系

“生而寂寞 渴望交往” 透视大学生人际关系

文章来源:新华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位作家曾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小皇帝”》的报告文学,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在当时引起轰动。"小皇帝"的称号不胫而走,成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代名词。

    如今,这一代“小皇帝”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这一代人与上代人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其中,也许是由于先天的不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他们面对的最为困惑的一个难题。

    渴望人情味的人际交往

    不久前,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

    另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也显示,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而且在重要性次序上发生了变化。在老一代大学生中,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的重要程度在其心理上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是,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学习问题排第二,情感在第三位。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学生认为彼此间是"互为对手"关系。通过数据分析,53.52%的同学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关系应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89.06%的大学生将"志同道合"作为交朋友的原则,重视真挚友谊,渴望携手并进。但是,由于在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四成以上的同学感受到了现在大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互为对手、平等竞争"的关系。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是"互不相干、各人自顾"甚至"互相提防、暗中拆台"的关系。

    另一项媒体调查显示,目前,部分高校大四学生那种"离愁别绪"在逐渐变淡。毕业生对同学的惜别,对母校的依依不舍已经不再强烈。天津市城建学院团委书记胡志刚说,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功利倾向严重,关注自己胜过关注集体,关注个人情感胜过关注集体情感。在大学四年中,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命运前途,使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这不只表现在毕业的时候,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河北大学教授谷峰说,根据他的调查,当代大学生更渴望一种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但这也恰恰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他们对现在的人际关系并不满意,他们认为现在的人际关系不富有多少"人情味"。

    80年代生人天生寂寞

    "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你这孩子一点不懂得谦让,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先尽着自己。我们小时候家里那个穷啊,有了一块糖果也得先给弟弟妹妹留着。我虽然嘴上不敢反驳,但心里不乐意:'我倒是想留给弟弟妹妹,这不是你们没给生吗'!"

    这是北京某高校一位同学给记者邮箱里的留言。他在留言中承认,他在学校里的朋友不多,和许多同学的关系处的并不好,因为他们个个都很傲,个个都很有个性,谈不到一块儿来。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生而寂寞,没有兄弟姐妹。"孔融让梨"的兄弟情感仅仅是一个书本故事,难以让他们有切肤的体会。从小万千宠爱集于一个人身上,早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生经历的好处就是,与上代人比起来,他们从小就培养起极强的自信心和极强的自尊心,喜欢张扬个性,富有创新意识,没有任何思想桎梏的羁绊。然而,这种人生经历导致了另一种先天不足:在他们身上,缺少了兄辈容忍、谦让、合作的品质。这就注定了在一个集体内,与其他人的相处发生困难。

    河北大学大三学生张静说,她的同学中,大部分相处的很好,但同学间因为关系处不好搬出宿舍的不在少数。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融不到同学中去,越来越自闭;很多同学在家一个人生活惯了,在学校集体生活时,不能容忍其他同学的一些小毛病,也不能忍受别人损害到他的一点点小利益。很多同学不会理解、宽容和原谅别人,所以紧张的人际关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

    去年,燕山大学一位教授和他20年前的大学同学搞了一次聚会,当时他把聚会场景录了下来,刻成了光盘。有一天,他的4个学生偶然发现了这张光盘,就在他的办公室看了起来,看着看着竟都哭了。一个女学生问他:老师,你们当初真的处得这么融洽吗?这个学生告诉他,现在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20年前的比起来,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南开大学团委的一位老师评价说,80年代出生的孩子表达方式好象与以前的学生有所不同,表面看起来热情开朗,但往往自我封闭,不喜欢向别人敞开心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电脑,他们过度依赖电脑,沉溺在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最好的朋友也许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网友,真正身边的同学反倒变成了咫尺天涯般的距离。

    缺条腿的板凳站不稳当

    一位教育专家说,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这种先天不足是有药可治的。但我们不仅没有找到药方,恰恰相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大人们所做的事反而揠苗助长,更加弱化了他们的这种能力。

    这位专家说,当代大学生成长时,这个社会的竞争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让人们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而这个概念随后演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耳朵里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竞争这两个字。在家里,父母会教育他好好学习,同时举出不好好学习就会有悲惨下场的反例;在学校,老师会拿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比,优者往往就是大家的宠儿。社会、学校、家庭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使得孩子认为人和人之间是要竞争的,而竞争是血淋淋的,导致他从小就对旁人产生一种提防心理。

    石家庄市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对记者讲过一个故事,她的班里有一个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学生,那几天电视里面正在演连续剧《水浒传》,这个孩子并不看电视,但是却向其父母要求,必须听完开首曲,节目结束后向他复述一遍每集里边的主要内容。第二天在班里,这个学生便会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听父母说来的内容,并每天哼着电视剧的主题曲。于是就给了同学们一个假象:他放学后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看电视。这位教师感慨地说,这个学生可能是在炫耀自己的智力:我不学习成绩照样好;也可能是在暗示他的同学:看电视并不影响学习。如果是后者,那这个孩子的目的就不单纯了,他是在怂恿同学们看电视,而他却可以在这段时间学习,从而在学习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目前,家长们对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太高,导致从小就给他们输灌一种出人头地的思想。而想要出人头地,就意味着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在这个孩子的潜意识中,也许身边的每个同学都是他潜在的竞争者,所以有时候,他们的关系就表现为对手,而不是朋友。他举例说,在书店里,一本又一本的高考状元经验谈盛久不衰,家长们趋之若鹜,为的是培养出另一个哈佛女孩或男孩。但是,家长们却忽视了另一个问题,成功的基础,仅仅拥有高智商是不够的,一个人拥有超群的智力却缺乏正常的情商,就好象一个缺了一条腿的板凳,任其它腿有多坚韧,还是站不稳当的。

    而另外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是,除了当代大学生有80年代独生子女的共性以外,随着高校学费的不断上涨,学生中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悬殊。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分层,阶层与阶层之间很难深入交往。一个贫困生因为自卑、或者自尊、或者其它原因,很难与一个家境比较富有的同学成为知心朋友。一个来自山村的学生说,我有的时候一顿饭为了省钱,连菜都不吃,只吃两个馒头;但有的同学天天吃小炒,还嚷嚷着很难吃。我们之间差距太大,不仅是经济上的,在人生经历、思想情趣、兴趣爱好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就像一道沟,我们被彼此隔在了沟的两边。

    不要让他们的缺陷带到下一代

    全国大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魏文风近年一直从事大学生心理调查工作,他在石家庄铁道学院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天都应接不暇,与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不为人所知相比,现在前来咨询的学生可用火爆来形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种各样,很多是涉及到人际交往方面的。他说,很多大学生不善交往,或者朋友概念单薄、竞争意识强烈的现象的确存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它。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就好比一棵树,一个枝桠叫做竞争,一个枝桠叫做帮助与合作,两个枝桠理应长得不相上下,但现状是前者长得茂盛,后者却长得很单薄,"一位心理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上有一种对不正常人际关系的焦虑和恐惧,他们更加渴望一种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教育,单纯提倡竞争是不对的,更必要的是,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相互帮助,告诉他们友谊的珍贵。

    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它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合力。第一步要走的应该是改变现在的评价体制。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成绩被放到一个过分重要的位置,成绩要和奖学金挂钩,要和入党提干挂钩,要和找工作挂钩,等等,这种唯成绩论导致了他们从小到大重视学习的同时,忽略了许多珍贵的东西,也导致了他们彼此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紧张甚至裂缝。我相信,如果我们将成绩挪动到一个低的台阶的话,我们的学生会相处得更融洽。河北大学教授谷峰说。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欣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就好比是一件盆景,不管长的怎么样,也许并不是出自本意,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领导等人施加的外在压力迫使他变成这样。所以要解决大学生的问题,整个社会都要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而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今天是父母的孩子,明天就会是孩子的父母,"我们不希望他们将一些缺陷传给下一代"。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