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回眸时髦青年
文章来源:中学生在线
作者:曲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初,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始进入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新社会。那阵的青年最为时髦的,是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要求上进;找份职业也不叫找饭碗,叫参加革命工作,凡是有组织有工作的年青人,社会上就统称革命青年。
革命青年时髦的公众形象,是男的穿类似中山服的干部制服,女的穿俄罗斯式样的列宁装,一律的蓝色或灰色;发式则是男的三七开分头,女的齐耳根剪短发,额上有淡淡的留海,或两根长辫。套用现在的话来说,这身打扮就是先锋前卫的潮流。
那阵革命青年的时髦还在于,满腔热情地投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轰轰烈烈地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真诚相信自己是在献身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相信生命的意义,只有融入新时代的滚滚洪流,做崇高事业的垫脚石,才是最有价值的;相信个人小我的利益和唧唧我我的情调,是可羞愧的落后意识,生活向低标准看齐,思想向高标准看齐,勤俭节约是起码的品质,而讲吃讲穿追求享乐,简直就是一种耻辱;崇尚入党入团是高于肉体生命的政治生命,而当上先进和劳模,照片上了光荣榜橱窗的,是无上的光荣,乃至是全家的光荣,自然也是异性青年男女追求崇拜的偶像。
用"真诚"和"忘我"来形容那阵的革命青年,应是恰如其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平田改土,大炼钢铁大放卫星,人们全心身地苦干实干,没有人会怀疑"三年超英赶美,十五年建成共产主义",和指日可待的"楼上楼下,电灯电","天天吃土豆烧牛肉","人人平等,世界大同","黄金只配用来修厕所"的美好憧憬。土改,肃反,反胡风集团,反右派斗争,人们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口诛笔伐;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坏分子"进行毫不妥协地斗争,更不会容有对伟大的群众运动有任何质疑或反思。当然也没有当今青年,对自己前途命运焦虑求索的沉重心理负担。真诚得近乎天真,把人类亘古以来的祈愿和眼前的革命紧密相联;单纯得近乎简单,坚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祖国和人民,直至世界全人类的明天更美好。于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成了最为时尚的行为注释;为崇高信念而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计报酬,成了那一代革命青年的人生写照。
那阵的革命青年,还向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模仿前苏联的服饰和语言方式,学俄语因为注入了超乎语言的政治意义,比当今学英语更为流行和热情;莫斯科东方马列主义大学,无疑是当时青年心目中世界上最高档次的学府,能到那去留学当然也是一种崇高的政治荣誉;俄罗斯、尤其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及电影歌曲,几乎涵盖了那一代革命青年对外国文学和艺术的理解视野;高尔基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背诵其革命名篇散文《海燕》,如今天的蒙童背诵"床前明月光"一样风糜。
笔者亲族中就有一位那个时代的女劳模。为了和不同她一样积极进步,出身黑五类的高知丈夫划清界线,女劳模仅以其"消极落后,没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为由,便毅然决然和丈夫分居达十八年之久,直到丈夫去世。女劳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是真正的爱工作如命,爱学生胜子,竟至许多年的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没休息过一天;儿子们经常是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一面,母子间的交流只能是靠临睡前压在玻板上的纸条来维持,第二天早上醒来,也只见当天的饭菜票,不见母亲的人影笔迹。女劳模全家一年四季吃食堂,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前,就将食堂的残汤剩菜全部打回,一顿顿热了吃。如节假日女劳模回来了,那一定是带了一群需要照料的学生,女劳模为学生们辅导作业,剪指甲,灭虱子……每当这时,女劳模的儿子便自觉悄声闭气地躲到后院的小天井里。儿子知道一旦影响了母亲的革命工作,在学生面前和蔼可亲的母亲,学生走后就会对他变得非常不近情理的严厉。女劳模要求全家无条件地支持她的革命工作。
笔者和女劳模的儿子是同龄人。劳模儿子那阵无比羡慕同学的,是同学们的母亲,为他们做的无指手套和抱鸡婆棉鞋,劳模儿子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冬天都是手脚冻得血痂累累;羡慕同学们的母亲,为他们炒的油渣豆豉萝卜秧泡菜,做的辣酱咸菜豆腐乳,这些家常小菜对终年吃食堂的劳模儿子来说,无异于珍肴美味。当然,劳模儿子最羡慕同学的,是他直到长大成人,都不知为何物的母爱温情。许多年过去了,劳模儿子早已过不惑之年,笔者和他谈到其劳模母亲时,说"你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之下……"对方立即打岔纠正:"不!我从小就活在她的阴影之下!"
女劳模1979年退休时的工资,只比和她一同退休的人高出一级:多五元五角。退休后的女劳模,经常弱智人样站在灶台边一脸的深刻思考状,侧耳聆听水究竟开了没有;做饭经常把锅底烧穿,煮面条不是熬出一锅浆糊,就是完全的夹生;直到快七十岁了,才终于享受到了炒豆芽既末生臭,又没焦苦的家务之乐。
如今垂暮之年的女劳模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时,也不免困惑:"那阵的人,咋会是那样呢?"随即又总会骄傲地扫视儿孙们:"我这一辈子,可是给你们挣了脸的哦!"
时光如白驹过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半个世纪之后,回眸前辈人的心路历程,不禁感慨叹谓,神往沉思。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