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校园文学
文章来源:《中国中学生报》
一天,一个朋友的孩子对我说:她们班的一个男生在看一本小说,先是笑,后是哭,让她产生了好奇,于是她也找到了那本书,看完了又找到那个作者的另一本,沉迷其中的她说找到了她崇拜的偶像,那个作者的名字叫郭敬明。据报道:郭敬明在合肥书店搞签名售书,场面十分火爆,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签名的都是中学生。名签得快,书售得也快,书店的经理感慨地说,这种场面久违了。当时火红着的还有李傻傻、张悦然等一批八十年代作家。
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崇拜,一代有一代的代言人,不同时代的作家,就会有不同时代的读者群。
八十年代作家群让我们看到了文坛上燃起的星星之火,都是明天的希望,生生不息的文学就像山川河流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心灵的家园。
近来,青年评论家杨勇对“校园文学”有这样一个定义:校园文学绝对不是简单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也不是出于简单表述需要或是被名利驱使的行为,校园文学所承载的是“成长的发现”的主题,体现的是作者本人以及广大读者的一种成长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是这一代年轻人“社会的我”意识萌生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种呼应。
无论杨勇的定义是否准确,就像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校园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八十年代作家群形成的燎原之火,预示了校园文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