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生到公务员灰色地带
进入4月,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大战”已经白热化,校园招聘会也引来上万名学生求职。网上热议:辽宁阜新市公务员队伍通过政策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曹再学,被不清不白地变成临时工,反映、上访一年才重又上岗。不少大学生担心:这种“不清不白”的遭遇会落在自己的身上。
曹再学的遭遇说明,一些机关接纳大学生为公务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这种灰色地带不铲除,不仅伤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还让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使社会公正的基石受到怀疑。
在灰色地带,法律、法规和政策失灵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一个突出问题,事关百万学子前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公务员录取事关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影响各级政府部门执政水平。机关从毕业生中录取公务员,搞得好,不仅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而且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关键是依法办事,公正公平公开,经得起监督和推敲。可惜往往事与愿违。
2003年4月,硕士研究生曹再学与阜新市国土资源局签了公务员录用协议,7月报到工作;11月,阜新市人事局将曹的公务员审批录用人事关系办理完毕。到12月31日,曹再学只是一次性领到了2400元,是按临时工的待遇发的钱,理由是单位没有公务员编制。在此期间的9月22日,这个局调入了一名副局长,占用了曹的公务员名额。
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上明明写着是公务员,工作两个月后却没了编制;引进的硕士却按照临时工发工资;既然引进曹再学属于特事特办,为什么从曹再学上班到副局长上任,中间这两个月的时间都没能办完曹的人事关系?阜新市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均没有正面解释,只是说“具体工作人员的问题”。一面是用人单位说不清,一面是大学生看不清,这就是典型的灰色地带了。
灰色地带就是一切在半明半暗之中。明明按法律法规和政策该办的事,却办不成,明明按能说得出口的常理该办完的事,却拖着完不了;明明已经出了不正常现象,却没有人愿意承认。在灰色地带,合法的事情办不成,不合理的事情办成了,这正是灰色地带的可怕。
灰色地带是腐败的温床,是公正和信念的大敌
灰色地带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这里呆得久的人,只要承认灰色地带是合理存在,就能够磨出另一种视力,对于灰色规则看得一清二楚,能够按照谁也不明说的规则自如地运作。这里面,如果没有什么权钱交易的话,也免不了以权易权、人情挂账、以个人关系代替明文规定。
像曹再学这样刚刚进入灰色地带的人,只是本着规则办事,自然找不到方向感,找不到路径。所以当曹再学依法、依照协议和信访条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有关人员居然被激怒了。这些人是在维护灰色地带的存在,从而维护既得利益。
灰色地带让大学生感到畏惧和不安。有的学生直接问:这是不是腐败?有的学生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年轻,二没有资历,不就是让人“搓球”吗?他们担心:好好读书,读书后找个工作,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单位找了个理由开了。
向灰色地带开战的曹再学是在维护对于公正的信念。从阜新市委市政府到辽宁省信访办、人事厅、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和国家信访局,曹再学一个接一个上访,想讨个说法。他还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陈述自己的遭遇。他是在为自己抗争,也是勇敢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起码的社会公正。
按照规则办事,是广大毕业生的理想和真正出路。来自贫困之家的曹再学是在国家的资助、社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他就是想按照灰色地带的潜规则与人交往,也没有社会经验和实力。
按规则办事是广大毕业生需要呵护的善良愿望。曹再学是他的同学中公认的诚实、厚道、品学兼优的人。他为这样的信念抗争: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诚实工作、与人为善,总的来说,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铲除灰色地带既要大处着眼,又得小处着手
曹的上访引起了国家、辽宁省以及阜新市的重视,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做出了批示。今年3月30日,曹再学重新上岗,被分配到阜新市清河门区国土资源局开始了新的工作,这一事件得到解决。但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却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铲除灰色地带,政府机关必须带头健全并坚决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这就是大处着眼。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曹再学事件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提醒各级政府部门:政府说话不算数,问题的确很严重。加强新闻监督也是大处着眼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一事件公之于众,加大了对于阜新有关部门的压力,使得事件一步步得到解决。
小处着手,就是遇到一个处理一个,其中个人抗争也是重要的。如果当初曹再学选择忍气吞声,换一个单位了事;不仅他个人失败了,还会强化灰色地带的现实合理性。小处着手,还要抓住个案进行处理。对于曹再学事件,决不能就此了结;对于相关负责人要问责并公之于众,才能吹起一股清新之风,吹散灰色地带的迷雾。(来源:新华网 作者:鹿永建 徐扬完)
曹再学的遭遇说明,一些机关接纳大学生为公务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这种灰色地带不铲除,不仅伤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还让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使社会公正的基石受到怀疑。
在灰色地带,法律、法规和政策失灵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一个突出问题,事关百万学子前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公务员录取事关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影响各级政府部门执政水平。机关从毕业生中录取公务员,搞得好,不仅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而且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关键是依法办事,公正公平公开,经得起监督和推敲。可惜往往事与愿违。
2003年4月,硕士研究生曹再学与阜新市国土资源局签了公务员录用协议,7月报到工作;11月,阜新市人事局将曹的公务员审批录用人事关系办理完毕。到12月31日,曹再学只是一次性领到了2400元,是按临时工的待遇发的钱,理由是单位没有公务员编制。在此期间的9月22日,这个局调入了一名副局长,占用了曹的公务员名额。
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上明明写着是公务员,工作两个月后却没了编制;引进的硕士却按照临时工发工资;既然引进曹再学属于特事特办,为什么从曹再学上班到副局长上任,中间这两个月的时间都没能办完曹的人事关系?阜新市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均没有正面解释,只是说“具体工作人员的问题”。一面是用人单位说不清,一面是大学生看不清,这就是典型的灰色地带了。
灰色地带就是一切在半明半暗之中。明明按法律法规和政策该办的事,却办不成,明明按能说得出口的常理该办完的事,却拖着完不了;明明已经出了不正常现象,却没有人愿意承认。在灰色地带,合法的事情办不成,不合理的事情办成了,这正是灰色地带的可怕。
灰色地带是腐败的温床,是公正和信念的大敌
灰色地带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这里呆得久的人,只要承认灰色地带是合理存在,就能够磨出另一种视力,对于灰色规则看得一清二楚,能够按照谁也不明说的规则自如地运作。这里面,如果没有什么权钱交易的话,也免不了以权易权、人情挂账、以个人关系代替明文规定。
像曹再学这样刚刚进入灰色地带的人,只是本着规则办事,自然找不到方向感,找不到路径。所以当曹再学依法、依照协议和信访条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有关人员居然被激怒了。这些人是在维护灰色地带的存在,从而维护既得利益。
灰色地带让大学生感到畏惧和不安。有的学生直接问:这是不是腐败?有的学生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年轻,二没有资历,不就是让人“搓球”吗?他们担心:好好读书,读书后找个工作,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单位找了个理由开了。
向灰色地带开战的曹再学是在维护对于公正的信念。从阜新市委市政府到辽宁省信访办、人事厅、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和国家信访局,曹再学一个接一个上访,想讨个说法。他还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陈述自己的遭遇。他是在为自己抗争,也是勇敢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起码的社会公正。
按照规则办事,是广大毕业生的理想和真正出路。来自贫困之家的曹再学是在国家的资助、社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他就是想按照灰色地带的潜规则与人交往,也没有社会经验和实力。
按规则办事是广大毕业生需要呵护的善良愿望。曹再学是他的同学中公认的诚实、厚道、品学兼优的人。他为这样的信念抗争: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诚实工作、与人为善,总的来说,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铲除灰色地带既要大处着眼,又得小处着手
曹的上访引起了国家、辽宁省以及阜新市的重视,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做出了批示。今年3月30日,曹再学重新上岗,被分配到阜新市清河门区国土资源局开始了新的工作,这一事件得到解决。但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却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铲除灰色地带,政府机关必须带头健全并坚决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这就是大处着眼。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曹再学事件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提醒各级政府部门:政府说话不算数,问题的确很严重。加强新闻监督也是大处着眼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一事件公之于众,加大了对于阜新有关部门的压力,使得事件一步步得到解决。
小处着手,就是遇到一个处理一个,其中个人抗争也是重要的。如果当初曹再学选择忍气吞声,换一个单位了事;不仅他个人失败了,还会强化灰色地带的现实合理性。小处着手,还要抓住个案进行处理。对于曹再学事件,决不能就此了结;对于相关负责人要问责并公之于众,才能吹起一股清新之风,吹散灰色地带的迷雾。(来源:新华网 作者:鹿永建 徐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