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司就如一个好师傅
前几天在饭店用餐,邻桌的一位仁兄在打电话,先是满脸怒气,语调不满,一会儿又拍案而起,破口大骂:“你是猪脑子啊你!平时怎么教的你,怎么这么蠢啊?……”,我不禁会心一笑,平时工作中这样的情景还真不少见。
下属执行的结果,常常五花八门,距离上级心目中理想的要求相差甚远,有时甚至南辕北辙。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子不教,父之过”,主要责任是由于上级教导无方或教导不够造成的。
在日常管理当中,管理者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及完成的结果上,即主要关心“做事”。员工对工作目标的认知程度,对实现工作目标要采取的方法是否清楚,员工还有哪些能力上的短板需要提高,作为上级关心的还远远不够。
一个管理者,必须清楚自信地表达团队的目标,并且确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知道这个目标,理解这个目标,理解你的实施计划和要求,要做到这些,必须靠管理者不断地教育培训。
优秀的领导者都是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用笔杆子打败了蒋介石,思想战胜了校长,两者都是教育家,不过毛主席是大教育家,校长只能算小教育家。
优秀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宝洁公司有“p&g学院”,麦当劳有“汉堡包大学”,华为有“魔鬼培训” 等等。安利等成功的直销企业几乎就是“培训营销”。
那么作为上级,如何做好下属的教育培训?
培训无处不在
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员工思想,来改进员工行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好的业绩。提到培训,有人就觉得是培训部门的事情,就想到集中封闭式的统一培训。这种培训是必要的,但有其局限性,它解决的是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上级对下属的培训应该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无处不在:一个会议、一次讨论,一份批复、甚至一次通话,可能都会影响员工的想法。
早些年刚任省区经理,大多数给总部的报告、活动的申请如泥牛入海,或者一个电话回复过来:不批!常常让人一头雾水。现在对于区域经理的所有报告、申请,我都会给与充分的反馈意见,而且要确认本人已亲自接收到,因为这是绝佳的实战培训机会。好的地方要肯定,不符合公司政策的地方,考虑不周的方面,薄弱的环节,要明确指出来,改正后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报告水平就会提高,思路更加清晰,业绩自然会增长。不反馈意见给下属,就等于放弃了培训的机会,下属也失去了学习成长的机会。
培训下属,一举三得
学习求进步,方法有两种,一靠自己摸索,苦学、苦修、苦想,象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二是寻找良师益友,向老师、专家、成功人士学习。成功学大师哈维麦凯说,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一个教练,或者一个楷模。学开车、学电脑、学打球、学瑜伽,有老师指导进步神速,自学成才不容易,有时还会走火入魔。
上司应该成为下属最直接的老师。中国古代拜师学艺的陋习,认为学会徒弟,饿死师父,其实毫无道理。任何一个重要的观念要听七次以上,而且要从不同的人身上听,听了以后再试着去教别人。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自己以为很懂的一些观念,除非你能够用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教到别人都能懂得,在此之前,你对这个观念还没有一个真正完全的了解。教别人的同时,对自己是一个再思考、再学习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水涨船高。自己要提高,就要多教别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
从下属的角度来看,从上司身上得到指导,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自身的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不断进步成长,不亦乐乎!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员工的技能提高了,对公司的目标更清楚了,团队的作战能力增强了,业绩超额完成了,不亦乐乎!
了解下属,因人施教
有这样三位区域经理:
a君:精力充沛,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工作全情投入,长于客情关系,搞定经销商,真正的“职业杀手”。不足之处是习惯单兵作战,管理能力薄弱。
针对他的特点,送其三句话: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一个区域经理,业务能力要强,但不能仅是个人英雄,更要会管理,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平时和a君的沟通,着重在如何提高其管理的水平,如何利用公司的报表体系管理业务员队伍?怎样提高业务员的执行力?同时要求买一些管理书籍,上管理网站。
b君:市场操作能力强。方法多,点子多,业绩好。不足之处是说话不太注意,喋喋不休,不分场合,引起经销商的反感。
送其三句话:说少一点、说晚一点、说慢一点。沟通也是生产力。
c君:德才兼备,各方面都不错。
送其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的优秀员工,想提拔他吧,总感觉在更高一级的职位上,好像还有一些欠缺。就是因为他看问题的高度还不够。要学会站在全国的高度,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问题,眼光长远了,心胸开阔了,世界就扩大了。
讲解:我听-我忘
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于“填鸭式”,大多数企业的培训,也都在延续这种方式。效果不好时,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盼着早一点结束;效果好一些的,听课时气氛热烈、热血高涨,培训结束后涛声依旧。“今朝思量千百计,明朝依旧卖豆腐”。前面我们讲过,任何一个重要的观念要听七次以上,并且要教到别人都能懂得,在此之前,你对这个观念还没有一个真正完全的了解。一次培训,老师会讲到多少重要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理解之前,根本谈不上有效地执行。
但语言是人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公司的重要策略如果执行不力,就需要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不要像妈妈一样罗嗦。)曾宪章博士说当年在施乐公司,“当时公司为了达到一个美国质量体系最高境界的 malcolm award (麦尔肯质量奖),我们的总裁每一个礼拜都要有一场所谓的专题演讲,对内的,不是对外的。他花了很多的心力把他的愿景透过他的沟通技巧,让所有的中高阶主管都能理解。”
示范:我看-我会
大多数人相信“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向雷锋同志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太极拳,师傅都会打做几遍完整的套路给大家看;学绘画,老师也会先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讲明要点,再让学生临摹;一些好的文章,都会配上相应的很多图片,图文并茂,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高明的作家,用无数赞美的语言描述一少女的美貌,读者还是想象不出这个人具体什么样子。但只要一看她的照片,只要几秒钟就会记住她的容貌,有时候还可能终身不忘。
早些年公司刚实行终端策略,基层的业务员一开始不太明白公司区域陈列的要求,终端陈列距离标准相差甚远,每到一处,我就带着业务员到宝洁的陈列区,看看飘柔、海飞丝、潘婷如何做纵向陈列和横向陈列,然后对比我们的陈列规范,让业务员自己指出我司产品陈列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现场示范予以纠正,做一个陈列的标准出来,其它卖场如法炮制。
我刚到x企业时,到几个省去调察市场,一开始有的区域经理向我抱怨,讲公司费用支持小,产品不好卖等等客观原因。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把全省的渠道情况,产品分销状况,业务员的状况,每月销售数据等列出了一张表,相应提出几个问题,让区域经理自己看,自己分析,还有哪些空白渠道没有开发?已开发区域的质量如何?业务员的工作安排合理吗?等等。大多数人做市场凭感觉,而不是去分析。当我把这个表列出来给区域经理看时,市场的现状一目了然,原来是自己的市场基础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自然就找出了销售的增长点,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也就非常清楚了。
来源:科技紫微网
下属执行的结果,常常五花八门,距离上级心目中理想的要求相差甚远,有时甚至南辕北辙。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子不教,父之过”,主要责任是由于上级教导无方或教导不够造成的。
在日常管理当中,管理者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及完成的结果上,即主要关心“做事”。员工对工作目标的认知程度,对实现工作目标要采取的方法是否清楚,员工还有哪些能力上的短板需要提高,作为上级关心的还远远不够。
一个管理者,必须清楚自信地表达团队的目标,并且确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知道这个目标,理解这个目标,理解你的实施计划和要求,要做到这些,必须靠管理者不断地教育培训。
优秀的领导者都是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用笔杆子打败了蒋介石,思想战胜了校长,两者都是教育家,不过毛主席是大教育家,校长只能算小教育家。
优秀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宝洁公司有“p&g学院”,麦当劳有“汉堡包大学”,华为有“魔鬼培训” 等等。安利等成功的直销企业几乎就是“培训营销”。
那么作为上级,如何做好下属的教育培训?
培训无处不在
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员工思想,来改进员工行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好的业绩。提到培训,有人就觉得是培训部门的事情,就想到集中封闭式的统一培训。这种培训是必要的,但有其局限性,它解决的是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上级对下属的培训应该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无处不在:一个会议、一次讨论,一份批复、甚至一次通话,可能都会影响员工的想法。
早些年刚任省区经理,大多数给总部的报告、活动的申请如泥牛入海,或者一个电话回复过来:不批!常常让人一头雾水。现在对于区域经理的所有报告、申请,我都会给与充分的反馈意见,而且要确认本人已亲自接收到,因为这是绝佳的实战培训机会。好的地方要肯定,不符合公司政策的地方,考虑不周的方面,薄弱的环节,要明确指出来,改正后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报告水平就会提高,思路更加清晰,业绩自然会增长。不反馈意见给下属,就等于放弃了培训的机会,下属也失去了学习成长的机会。
培训下属,一举三得
学习求进步,方法有两种,一靠自己摸索,苦学、苦修、苦想,象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二是寻找良师益友,向老师、专家、成功人士学习。成功学大师哈维麦凯说,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一个教练,或者一个楷模。学开车、学电脑、学打球、学瑜伽,有老师指导进步神速,自学成才不容易,有时还会走火入魔。
上司应该成为下属最直接的老师。中国古代拜师学艺的陋习,认为学会徒弟,饿死师父,其实毫无道理。任何一个重要的观念要听七次以上,而且要从不同的人身上听,听了以后再试着去教别人。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自己以为很懂的一些观念,除非你能够用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教到别人都能懂得,在此之前,你对这个观念还没有一个真正完全的了解。教别人的同时,对自己是一个再思考、再学习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水涨船高。自己要提高,就要多教别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
从下属的角度来看,从上司身上得到指导,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自身的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不断进步成长,不亦乐乎!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员工的技能提高了,对公司的目标更清楚了,团队的作战能力增强了,业绩超额完成了,不亦乐乎!
了解下属,因人施教
有这样三位区域经理:
a君:精力充沛,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工作全情投入,长于客情关系,搞定经销商,真正的“职业杀手”。不足之处是习惯单兵作战,管理能力薄弱。
针对他的特点,送其三句话: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一个区域经理,业务能力要强,但不能仅是个人英雄,更要会管理,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平时和a君的沟通,着重在如何提高其管理的水平,如何利用公司的报表体系管理业务员队伍?怎样提高业务员的执行力?同时要求买一些管理书籍,上管理网站。
b君:市场操作能力强。方法多,点子多,业绩好。不足之处是说话不太注意,喋喋不休,不分场合,引起经销商的反感。
送其三句话:说少一点、说晚一点、说慢一点。沟通也是生产力。
c君:德才兼备,各方面都不错。
送其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的优秀员工,想提拔他吧,总感觉在更高一级的职位上,好像还有一些欠缺。就是因为他看问题的高度还不够。要学会站在全国的高度,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问题,眼光长远了,心胸开阔了,世界就扩大了。
讲解:我听-我忘
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于“填鸭式”,大多数企业的培训,也都在延续这种方式。效果不好时,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盼着早一点结束;效果好一些的,听课时气氛热烈、热血高涨,培训结束后涛声依旧。“今朝思量千百计,明朝依旧卖豆腐”。前面我们讲过,任何一个重要的观念要听七次以上,并且要教到别人都能懂得,在此之前,你对这个观念还没有一个真正完全的了解。一次培训,老师会讲到多少重要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理解之前,根本谈不上有效地执行。
但语言是人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公司的重要策略如果执行不力,就需要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不要像妈妈一样罗嗦。)曾宪章博士说当年在施乐公司,“当时公司为了达到一个美国质量体系最高境界的 malcolm award (麦尔肯质量奖),我们的总裁每一个礼拜都要有一场所谓的专题演讲,对内的,不是对外的。他花了很多的心力把他的愿景透过他的沟通技巧,让所有的中高阶主管都能理解。”
示范:我看-我会
大多数人相信“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向雷锋同志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太极拳,师傅都会打做几遍完整的套路给大家看;学绘画,老师也会先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讲明要点,再让学生临摹;一些好的文章,都会配上相应的很多图片,图文并茂,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高明的作家,用无数赞美的语言描述一少女的美貌,读者还是想象不出这个人具体什么样子。但只要一看她的照片,只要几秒钟就会记住她的容貌,有时候还可能终身不忘。
早些年公司刚实行终端策略,基层的业务员一开始不太明白公司区域陈列的要求,终端陈列距离标准相差甚远,每到一处,我就带着业务员到宝洁的陈列区,看看飘柔、海飞丝、潘婷如何做纵向陈列和横向陈列,然后对比我们的陈列规范,让业务员自己指出我司产品陈列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现场示范予以纠正,做一个陈列的标准出来,其它卖场如法炮制。
我刚到x企业时,到几个省去调察市场,一开始有的区域经理向我抱怨,讲公司费用支持小,产品不好卖等等客观原因。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把全省的渠道情况,产品分销状况,业务员的状况,每月销售数据等列出了一张表,相应提出几个问题,让区域经理自己看,自己分析,还有哪些空白渠道没有开发?已开发区域的质量如何?业务员的工作安排合理吗?等等。大多数人做市场凭感觉,而不是去分析。当我把这个表列出来给区域经理看时,市场的现状一目了然,原来是自己的市场基础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自然就找出了销售的增长点,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也就非常清楚了。
来源:科技紫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