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员工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四)
(四)人员凝聚机制
用对人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但如果没有一群人共同努力,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不过是一句空话。广纳贤仕,广聚人才,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善谋者不靠一人之智而集众谋,善用者不全凭己力而善借外力。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欧洲大约每一百年发现一个天才,每个天才(牛顿、阿基米德等)都创造了划时代的辉煌,天才带来了社会的偶象崇拜,从某些方面也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美国人没靠天才靠凡人,用了二百年的时间,创造了相当于欧洲2000多年的科学技术,在这些创造面前,没有天才的名字,它是由凡人集团创造的。美国的发展历史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他们是怎样聚集人才的?
1.目标、企业文化与凝聚力
“团结产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企业的成败取决于整体效益,而整体效益是整体功能的体现,如果没有整体效益,即使其中的某些个体非常优秀,实际上也是无济大局的。因此,励士的根本着眼点应放在增强个体的向心力和集团的凝聚力上。
企业整体效益一方面与整体结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企业的凝聚力。即使一个组织结构的是非常优化的,但如果人员离心的倾向非常突出,人的精神不能统一到一起,其结果还是不能产生最优的功能和最优的效益;换句话说,在一个系统内,优化的结构只有与优化的凝聚力相结合,才能产生出最优的系统功能和效益。
企业凝聚力,首先表现为企业对人的吸引力。其包括两层含义:外面的人都愿意与企业发生各种关系,内部的人则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企业。
明确的整体目标、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号召个体齐心奋斗的一面旗帜。目标愈清晰,愈能体现个体的意志,对个体的号召力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生态环境文化的氛围越浓烈,企业对个体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人都是有追求的。人的追求不完全体现在物质方面,还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最重要的追求,是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目标是利益的体现,当某个体溶汇到一个集体后,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会进行互相的渗透,在现实中,只有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价值的实现凝为一体时,个体行为才能自觉地围绕着整体目标运转。这就是说,企业利益只有转化为群体利益,才可能产生动力。反过来讲,个体越能清楚而深刻地理解集体的整体目标和价值观,就越能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同集体的发展连在一起,向心力自然会随之增强。
提高个体向心力不仅只是物质待遇的问题,重要的是让个体看到实现整体目标的希望,自身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与所处群体荣辱与共的命运。
企业的吸引力还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和价值。如果一个企业在国家中的地位很低,又没有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人的价值得不到尊重,那么,这个企业的吸引力就很差。这个群体越是能有所作为,社会才越承认其“超级价值”,它对个体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企业内动力是关于目标价值、达标可能性、企业文化的正比函数,用公式表达为:
企业的内动力=f(目标价值、达标可能性、企业文化)
公式中的目标价值是启发人们为之奋斗的引力,人们有了目标,才会去奋斗。
纵观人类社会,人类凝聚力最高的时候往往是在灾难的面前,因为它的目标太清楚了,当直接的威胁给了人类最大压力的同时也凝聚了无数人的眼光,难忘的洪水、非典促使人们奋起,团结一致;而一旦转入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凝聚力反而会降低,因此,在危机不明显或员工根本看不到的压力面前,如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古今中外的企业家无不为之而费尽心机,这也是留给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有些企业试图通过危机管理来加强凝聚力,也正是源于如此。
2.整体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
凝聚不是目的,是手段,其通过凝聚人的注意力,实现广聚人才、产生向心力、提高团队整体竞争能力的根本目的。
人在动物界演进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群居生活使人们的群体性、群体意识非常强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在不同群体处于竞争的状态下,个体更需要从自己所处群体的发展壮大中获得保护。但是,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个体需要群体,而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外国人的眼里,我们中国人更是一个人是龙,两个人是虫。显然,这也是凝聚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本人“没有个人英雄,只有集体英雄”。我们与日本比较起来差距较大的是团商,即“团队情商”。团商表现为集体内的每个员工的包容心理、责任心理、集体荣誉感和补位心理,所谓补位就是当员工间出现工作失误,作为员工首先要想的不是这件事与我无关、分清责任,而应该是赶快补位,这就需要员工具有高度的包容心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定律:团商是力量的源泉
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培养集体内成员具有较好的团商和目标的一致性,当一个企业具有较好的团商、个体与集体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时,这个企业具有最强的整体竞争力。团队精神是在协同工作和严格训练中锻造出来的,通过整体竞争力、战斗力表现出来。
三、搭建六个平台
这六个平台分别是:
1.员工公平能上的员工竞岗平台。
2.员工在岗动态转换平台。
3.员工激励平台。
4.逐级监督控制平台。
5.员工提高的平台。
6.员工下岗归属平台。
我们着重介绍员工下岗归属平台:
解决员工归属是队伍能否保持稳定,尤其是技术骨干、核心人物能否安心在企业工作的重要问题。但一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和企业沉重的负担——高额的退休工资、劳保、福利待遇等,实际上现在社会上这种局面,多一半是由于企业自己造成的。有两个原因:(1)员工在企业工作时,企业没有培养员工生存的能力,致使员工离开企业后没有生存能力,造成员工对企业的依赖。(2)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导致保险工作不到位,最终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养不养人的关键不是养,而是被养的对象具不具备生存的能力,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人当然对于企业的依赖性就很大,而生存能力越强的人对企业的依赖性就越小。当人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企业时,企业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培养员工的生存能力,或者保险跟得上,否则,员工是无法安心工作的。从这个角度看,保险和提高员工生存能力就是企业必须为用人的“青春”而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