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工作分析 - “过劳”解析

“过劳”解析

编辑提示:当你发现你的部下出现“失常”症状时,不要只认为是工作态度出了问题。他们很可能有其他原因! 过劳死源于日本,在日语中,过劳死被称“Karoshi”。近年来,这一词流行于世界各地,以至于在一些英语词典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日本的第一例过劳死的案件发生在1969年,当事人是一名29岁的雇员。这一案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数名正当壮年的企业界高管人士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日本媒体才开始关注这一新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过劳死(Karoshi)。在很短的时间内,过劳死便已成为职场中一大严重威胁。到了1987年,随着公众关注度的提高,日本劳务省(Ministry of Labour)开始正式对过劳死进行统计调查。 有关“过劳”的早期定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源于精神病学概念,用以描述那些躯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行为严重耗竭的病人。处于"过劳"状态意味着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生命的火焰,他的全部精力都快要被作为燃料耗尽了。这种危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的心理要求超出了现实的能力,它是一种由于情感上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包括身体、心理、感情等方面都处在耗竭状态的体验。它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包括:躯体上的耗竭、情感上的无助无望、幻想破灭、自我否定,对工作对他人以及对生活本身的否定态度,这表明压力已超出个体的极限,导致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在市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趋大的今天,“过劳”一词已发展到专指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当环境要求,尤其是工作的要求与个人的反应能力之间出现失衡时,压力就会出现。压力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当压力变得难以调和,人们又没有能力承受,也没有其它的缓冲办法可以使这种持续不断的压力松弛下来时,“过劳”就出现了,它一般表现为: 1. 角色混淆:劳动者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应具有的权利、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对于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当前处在什么位置、对自己和所在机构应尽的义务也不清晰。 2. 角色冲突:劳动者的工作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一致,不能调和,不能共存。 3. 负荷过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对劳动者的要求都太重。 4. 毫无成就感:劳动者感到无论他们多努力地工作,从增加认识、完成任务、受到赏识、或获得成就的角度看,其结果都毫无意义。 5. 孤立: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这以外的地方,劳动者几乎得不到社会支持。 6. 丧失自主性。表现在临床上,“过劳”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征兆期、过渡期和活动期。 在征兆期阶段,“过劳”的表现是弥漫性的,几乎涉及了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劳动者表现恍惚,对时间、地点、人物经常丧失判断能力。 在过渡期阶段,“过劳”可能是周期性的,或由某种情况决定的预期性焦虑,劳动者可以自我感觉到这种周期性的疲劳和反应失常。 在活动期阶段,劳动者所感受的压力处于“活动”状态,濒临崩溃,任何高度紧张的持续工作都可能使劳动者的精神和体力与正常时发生很大的改变。 “过劳死”主要发生在“活动期” 在对“过劳死”人群深入研究中发现,猝死直接死因的前5位是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和一般猝死几乎没什幺不同,这些病的隐蔽性蒙蔽了过劳者,以至酿成恶果,过度劳累便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日本关于“过劳死”的认定标准: 日本医学界发现,猝死的高层主管往往原就有疾病存在,只是他们不知道或不以为意,任由过劳蓄积,压力遽增,才诱发旧病,突然恶化死亡。 根据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所下的定义,“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在病发征兆出现前一个月内加班超过100小时,或在病发前2~6个月内平均每月加班超过80小时的死亡会被认定是与工作有关。 心理医生漆红: 过劳死是亚健康的一个最不幸、最严重、最危险的后果。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范薇:过劳死肯定是由压力造成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承受力的下降。表现为急性的,就有猝死和脑出血等身体机能骤变,另外就是一些表现为神经官能症的过度疲劳、头痛、头昏、失眠等治疗无法缓解,得不到诊断的头痛、胸闷、慢性血管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症。特别是后者,近年我们医院神内科门诊病人数量急剧上升,1990~1992年间一个月里能有2~3个病人,现在几乎一个上午就会有4~5个这种病症的人就医。 从医生角度看,造成过劳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几个因素比较突出: ▲对长期心理疲劳认知度低,许多人不觉得这也是疾病,长期积累,发生骤变; ▲一些医生过度诊断耽误了及时、对症治疗的机会,有些病人长期头痛,大量使用不对症药物,效果差; ▲过度治疗也会造成误诊,比如有些病人的陈旧性脑梗,那就像一个“疤痕”,根本不会影响健康;结果医生和病人都接受这个诊断,由于心理原因,病症短期缓解,其实,导致病人出现症状的根本原因没有找到,造成真正的脑梗,无法救治。 上述病人多集中在年轻白领、接近退休、长三角私营企业老板这些人群中。 (采访/梅鑫) “过劳”引发的悲剧…… 青岛啤酒集团前总经理彭作义,劳累过度而突发心脏病 2001年 7月31日下午5点30分,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下班后去海边游泳,他下水的时间大约是6点左右。但不久,彭作义的司机就发现,彭作义似乎出现了问题。当他把彭作义从海里拉到岸上,并送到医院的时候,一切已经无可挽回。医生最后的鉴定结果是,彭作义在游泳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亡。据青啤的工作人员介绍,彭作义从小就在海边长大,水性很好,而且彭作义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从来没有犯过心脏病。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意外,只有一个结论:劳累过度。 足球明星维维安·福猝死绿茵场 2003年6月26日,联合会杯半决赛上,喀麦隆队中场球员,28岁的马克·维维安·福猝死球场。对于维维安之死,公众普遍认为是劳累过度。而曼联和英格兰队后卫里奥费迪南德更直言,“如果想看到球员们发挥最佳水准,就应该知道他们需要较长的休息时间。”英格兰职业球员协会首长戈登·泰勒说:“比赛有足够的资金,确保球员们得到很好的照顾。我只是在想,如果维维安·福当时不是参加比赛,而是在海滩度假,是否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不堪巨大心理压力而跳楼的大众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方宏: 1993年3月9日早上8点40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裁方宏,与家人道别后,与往常一样来公司上班。他批改完例行文件后,9点钟,他关上了总裁办公室的门。10来分钟以后,因电话铃响无人接,秘书前往查看,才发现方总已顺窗跳下,坠楼身亡。 方宏在公众当中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他事业成功,家庭稳定,清廉有口皆碑。对于他的死亡,公众的看法是:因不堪忍受商界的巨大压力而罹患精神抑郁症,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因精神压力巨大而主动选择离去的并非方宏一人! 1993年,广东省茂名市一位年仅29岁的经理人冯永明在自己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遗书中留下了一行触目惊心的文字:“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1997年7月26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青年经理人陈星国在遵义开枪自杀。消息传出,立即招来业界一片叹息之声。据了解,15年时间,陈奇迹般地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元的县办企业,逐步发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国家二级企业“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但后因盲目扩张,拖欠债务高达4亿多元,最后被迫接受茅台酒厂公司的兼并。也就是在兼并第一次筹备会议召开前一刻,陈星国因不堪忍受被兼并的命运,结束生命的冲动油然而生。 2003年8月4日,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跳楼自杀,举世为之震惊!尽管其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但人们普遍怀疑这与其不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关。
工作分析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工作分析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