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维护机会平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维护机会平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某市大学生毕业招聘会的照片,只见偌大的场地上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人头攒动,一片黑压压,场面委实惊人。过去媒体喜欢发布大规模“民工潮”的照片,现在已经少见,都转而讨论“民工荒”了。不过摄影记者的广角镜头依然有用,因为扩招后毕业的学生正如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涌向各级各类招聘会。城市里依然人潮汹涌,只是流动找工的“民工潮”变成了四处求职的“学士潮”和“硕士潮”。
    
     被求职大潮裹挟的毕业生固然奔波劳累,一肚子的酸甜苦辣;用人单位其实也难以招架。过去有很多这样的新闻,大量的求职简历连翻都不翻,就被扔进废纸堆。今年我们看到,用人单位的手段也创新了。据《新快报》昨日报道,某知名企业在招聘会现场对前来求职的学生先做资格鉴定,鉴定标准也很简单,非名牌大学的不要,例如广州本地院校的毕业生,不是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等三所学校毕业的,几乎一律被拒,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被拒绝的学生当然非常不满,而企业的“资格审查官”则宣称:“我们此前在报纸上的广告已声明,只接待全国排名前20位的高校的学生……像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肯定能进场。”
     这家企业大概是想把招聘会同时作为抬高身价的广告:我是招聘会大门敞开,你若非名牌大学请莫来。但是我们显然不能把这件事仅仅当做一种广告策略来看待,从招聘会的现场效果来看,它对那些所谓“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显然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不过,重要的还不是讨论个人心理感受。我认为,这样的招聘会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即企业行为自主、消除社会歧视以及维护个人尊严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单独来看,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抽象地说没有人反对。但是,企业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在求职者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可以“自主”决定招聘会“只接待全国排名前20位的高校的学生”吗?这样做是否涉嫌鼓励社会歧视,从而公开伤害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市场上的个人尊严呢?
    
     我个人反对企业的上述做法,基本的理由是,在企业的自主权、社会平等和个人尊严这三个方面,后面两个是更高级的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有权自主决定其市场上的竞争策略和广告策略,但必须以不损害平等和他人尊严为前提。具体到招工这个环节上,正确的做法是,清楚厘定岗位的才能要求并予以公开,给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比如一个工作岗位要求流利使用英语,则英语程度就是标准。其他的考虑,例如身高相貌、种族肤色、阶层门第等等,只要不是与岗位职责内在相关,就不是标准。就算不能完全排除,也应压至最低,否则就是给人打上了“身份标签”。
    
     为什么企业在自己招什么样的人方面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呢?因为企业的竞争与发展需要一个大的制度平台,这个制度平台的基石之一就是平等。市场上讲竞争,从来要讲平等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希望自己在竞争中受到平等对待,那么,它在处理竞争机会问题上也要平等给予。企业要在维护机会平等问题上承担“社会责任”,这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我们的市场经济虽然还不发达,但是不能因此而安心于公平竞争方面的不发达。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制度安排,最终也要累及企业自己。
    
     有不少学生会疑惑,既然毕业于名牌大学,就应该在就业上获得优先的机会,这是个人努力的回报,而与歧视无关。有这样的想法也很自然,但我还是劝这些学生不要这样想。我们都应该努力营造和维护机会平等与社会公平,名校学生应该更有信心在公平竞争中证明自己。严格来说,我们现在的所谓名校地位,与不公平的公共财政倾斜大有关系。而高校体制上的弊病,引出另一个更大的弊病,就是高校无法提供清晰的信息,帮助社会方便地辨认哪些学生适合哪些岗位。最典型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毕业生手里都有一张英语四、六级证书,可是其中有很多人根本不能实际应用英语。用人单位无法从证书上看你的英语水平,也无法从简历上看个人素质,于是就用一个最笼统的标准,就是“名校”与非名校作为判断。用人单位是以此而求省事,但对于教育界来说,这并不是好事,除非自己满足出身于名校这种肤浅的虚荣心。市场经济的道理是,唯有公平竞争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归根到底,公平竞争是最重要的。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