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扩大对外劳务合作的机遇、问题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年农村需要流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高达3亿,每年城镇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保守估计为800万人,此外每年还有近30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涌入社会。我国是劳动力人口大国,但对外劳务输出却远远落后于菲律宾、印度等国家。进一步拓展新的劳务合作领域、提升劳务合作水平,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要素在各国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当前发达国家人口持续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劳动力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对外籍劳务需求加快增长。同时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对3d(dirty,dangerous,degrading)人员需求也不断加大。对于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存量上看,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报告估计,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其中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外籍工人分别为2210万人、2050万人和2750万人,占全球外籍劳工总量的27%、25%和34%,合计占全部外籍工人的86%。
二是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长了50%以上。需求结构上呈现为“两多一少”,即高技术劳务需求多,发达国家对脏、累、险工作的人员需求多,其他普通劳务需求量减小。尤其是医护、社区服务、海员等新兴领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以英国为例,近年英国外籍护士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2000多名,增至目前的13000—16000名。但仅来自菲律宾、印度、南非和澳大利亚四国的护士,就分别占到38%、13%、9%和6%,其中来自印度的护士2003年更是翻了一番,增长最为显著。
三是从国际劳务政策看,流动限制逐渐宽松。2004年初,美国总统宣布推动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意欲逐步开放劳工市场,为有意到美工作的外国劳工提供临时、短期的就业机会。这项法案如获国会通过,将给予目前在美的近千万非法移民3年临时工作和居留许可。日本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每年需补充60万劳力,因此开放劳务市场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劳工输入实行配额政策,但为吸收更多的外籍劳务人才,2004年配额已增至5.2万,预计在有效控制非法移民潮后,西班牙的劳工配额将大幅度增加,每年会超过25万。另外,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结构性劳务短缺的情况下,也相继放松了对外籍人员入境的限制。
二、我国扩大对外劳务合作的三对现实矛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保持了稳步增长,年度营业额增长近65倍,年末在外总人数翻了几番。但从总量和结构来看,目前存在以下矛盾:
一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我在全球劳务市场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截至2004年底,我国的在外务工人员还不到60万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且3/4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对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人员输出还不到10%。而菲律宾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其国内登记的海外劳工高达500多万,占国际劳务市场的7.5%。
二是我国劳务供给与国际劳务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际劳务市场近年来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普通劳务占比逐步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已超过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左右。但我国潜在外派劳务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受教育程度低,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非技术性工作的外派人员占到75%,同时,我国高级劳务人才比例偏少,计算机技术、设计监理、经营管理、高级海员等行业的人才储备不足。这导致我在日益增长的国际高级劳务需求面前,屡屡错失良机。如目前全球有300万的护士需求量,美国相关机构曾提出要在中国招20万护士,而我国却因为能通过考试的人很少而难以派出。在计算机软件服务领域,中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世界市场的1‰。
三是随着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同质竞争、价格残杀。以毛里求斯为例,作为我国在非洲输出劳务最多的国家之一,十多年来进入毛劳务市场的中国劳务合作公司多达30家,年外派劳务人数由1991年的641人增至2002年的11232人。但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劳务人员底薪也由90年代初的250美元下降到120美元,降幅达52%;我劳务公司向厂方收取的管理费也由每人每月50—100美元降至25美元。在日本,中日研修生协力机构成员公司即达137家,还有通过其他渠道开展业务的公司、中心,甚至个体经营者,估计有300—400家之多。中东等地也有类似情况,这不仅直接严重影响到我外派人员的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劳资纠纷、非法移民等问题的导火索。
三、制约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水平的五大瓶颈
一是市场准入门槛。许多劳务进口国出于保护国民就业和社会秩序等考虑,在数量或行业领域上对普通劳务人员引进施加了严格限制。目前,除日本、俄罗斯、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对我有限开放劳务市场外,欧洲、北美和澳洲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务市场对我基本是关闭的,一些国家还专门施加许多歧视性待遇,如审查程序繁杂、签证时间过长等。以英国为例,尽管其每年接收约15000名的外籍护士,但直到2004年8月英国卫生部才将中国从不鼓励护士招聘的发展中国家名单中删除。
二是市场竞争激烈。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外输出移民的数量每增长10%,贫困人口可减少2%。因此,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劳动力输出。但受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同质现象严重,导致中低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扩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美、欧等发达国家相继向其周边发展中国家放宽了引进劳务的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劳务输出的市场空间。
三是语言资质障碍。目前,除新加坡等个别国家、个别成建制作业领域外,外派劳务对语言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我国这样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形成很大制约。相比较,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约旦等之所以能成为主要劳务输出国,与其语言优势密不可分。此外,一些劳务进口国鼓励大量引进中高级技术人员,但对引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资质、学历文凭等审查相当严格,我国在这些领域尚未与国际接轨。这已成为制约我劳务进入医护、海员、计算机服务等新兴领域的“软肋”。
四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外劳务合作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求准确可靠的供求渠道和信息。但目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普遍规模小,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在海外没有设点,主要依靠临时性的人力资本招募活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更谈不上主动、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和开拓市场。政府部门、商会和驻外机构的职能也存在缺位,现有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五是政策环境滞后。主要体现在:对外协商谈判不够,对外开展劳务合作仍面临较大的市场准入门槛;审批程序繁琐,部门管理混乱,部门间协调经常出现障碍;政府缺乏必要的促进服务体系,尤其对语言培训、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支持力度不足;后勤保障体系仍显薄弱,在发生纠纷及突发事件后难以有效维护劳务人员的利益。
一、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要素在各国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当前发达国家人口持续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劳动力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对外籍劳务需求加快增长。同时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对3d(dirty,dangerous,degrading)人员需求也不断加大。对于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存量上看,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报告估计,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其中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外籍工人分别为2210万人、2050万人和2750万人,占全球外籍劳工总量的27%、25%和34%,合计占全部外籍工人的86%。
二是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长了50%以上。需求结构上呈现为“两多一少”,即高技术劳务需求多,发达国家对脏、累、险工作的人员需求多,其他普通劳务需求量减小。尤其是医护、社区服务、海员等新兴领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以英国为例,近年英国外籍护士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2000多名,增至目前的13000—16000名。但仅来自菲律宾、印度、南非和澳大利亚四国的护士,就分别占到38%、13%、9%和6%,其中来自印度的护士2003年更是翻了一番,增长最为显著。
三是从国际劳务政策看,流动限制逐渐宽松。2004年初,美国总统宣布推动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意欲逐步开放劳工市场,为有意到美工作的外国劳工提供临时、短期的就业机会。这项法案如获国会通过,将给予目前在美的近千万非法移民3年临时工作和居留许可。日本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每年需补充60万劳力,因此开放劳务市场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劳工输入实行配额政策,但为吸收更多的外籍劳务人才,2004年配额已增至5.2万,预计在有效控制非法移民潮后,西班牙的劳工配额将大幅度增加,每年会超过25万。另外,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结构性劳务短缺的情况下,也相继放松了对外籍人员入境的限制。
二、我国扩大对外劳务合作的三对现实矛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保持了稳步增长,年度营业额增长近65倍,年末在外总人数翻了几番。但从总量和结构来看,目前存在以下矛盾:
一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我在全球劳务市场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截至2004年底,我国的在外务工人员还不到60万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且3/4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对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人员输出还不到10%。而菲律宾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其国内登记的海外劳工高达500多万,占国际劳务市场的7.5%。
二是我国劳务供给与国际劳务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际劳务市场近年来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普通劳务占比逐步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已超过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左右。但我国潜在外派劳务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受教育程度低,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非技术性工作的外派人员占到75%,同时,我国高级劳务人才比例偏少,计算机技术、设计监理、经营管理、高级海员等行业的人才储备不足。这导致我在日益增长的国际高级劳务需求面前,屡屡错失良机。如目前全球有300万的护士需求量,美国相关机构曾提出要在中国招20万护士,而我国却因为能通过考试的人很少而难以派出。在计算机软件服务领域,中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世界市场的1‰。
三是随着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同质竞争、价格残杀。以毛里求斯为例,作为我国在非洲输出劳务最多的国家之一,十多年来进入毛劳务市场的中国劳务合作公司多达30家,年外派劳务人数由1991年的641人增至2002年的11232人。但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劳务人员底薪也由90年代初的250美元下降到120美元,降幅达52%;我劳务公司向厂方收取的管理费也由每人每月50—100美元降至25美元。在日本,中日研修生协力机构成员公司即达137家,还有通过其他渠道开展业务的公司、中心,甚至个体经营者,估计有300—400家之多。中东等地也有类似情况,这不仅直接严重影响到我外派人员的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劳资纠纷、非法移民等问题的导火索。
三、制约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水平的五大瓶颈
一是市场准入门槛。许多劳务进口国出于保护国民就业和社会秩序等考虑,在数量或行业领域上对普通劳务人员引进施加了严格限制。目前,除日本、俄罗斯、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对我有限开放劳务市场外,欧洲、北美和澳洲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务市场对我基本是关闭的,一些国家还专门施加许多歧视性待遇,如审查程序繁杂、签证时间过长等。以英国为例,尽管其每年接收约15000名的外籍护士,但直到2004年8月英国卫生部才将中国从不鼓励护士招聘的发展中国家名单中删除。
二是市场竞争激烈。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外输出移民的数量每增长10%,贫困人口可减少2%。因此,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劳动力输出。但受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同质现象严重,导致中低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扩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美、欧等发达国家相继向其周边发展中国家放宽了引进劳务的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劳务输出的市场空间。
三是语言资质障碍。目前,除新加坡等个别国家、个别成建制作业领域外,外派劳务对语言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我国这样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形成很大制约。相比较,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约旦等之所以能成为主要劳务输出国,与其语言优势密不可分。此外,一些劳务进口国鼓励大量引进中高级技术人员,但对引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资质、学历文凭等审查相当严格,我国在这些领域尚未与国际接轨。这已成为制约我劳务进入医护、海员、计算机服务等新兴领域的“软肋”。
四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外劳务合作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求准确可靠的供求渠道和信息。但目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普遍规模小,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在海外没有设点,主要依靠临时性的人力资本招募活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更谈不上主动、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和开拓市场。政府部门、商会和驻外机构的职能也存在缺位,现有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五是政策环境滞后。主要体现在:对外协商谈判不够,对外开展劳务合作仍面临较大的市场准入门槛;审批程序繁琐,部门管理混乱,部门间协调经常出现障碍;政府缺乏必要的促进服务体系,尤其对语言培训、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支持力度不足;后勤保障体系仍显薄弱,在发生纠纷及突发事件后难以有效维护劳务人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