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数千教师兼职创业
高校教师在校外兼职创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很多高校也从明确反对,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到大力提倡和鼓励。现在,高校老师兼职创业正成为一种时尚。
在杭州滨江高新区和浙江大学科技园,在校的教师成了这里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浙江某著名综合性大学就有一千多老师在外办企业兼职,而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改变;而浙工大搞科研的老师就有一半参与了技术入股而做了兼职老板。有人估计,在杭州高校,有数千教师兼职创业。
“教师老板”每天都在增加
“现在在我们科技园的企业有330多家,至于再具体的数字我也说不上来。”该园综合事物部部长陈剑虹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而陈所在的科技园管委会还一直被园内企业视为“娘家”。
“因为我们这边企业数量是一个变量,几乎每天都在增加。”陈部长开始向记者解释他的“不好意思”。他说,“我们这边负责企业入园的投资部总是最忙的,那边电话几乎没有空着的时候。”
“企业数量都很难搞清楚,那么创业的教师数量就更难了。不过目前在科技园兼职当老板的老师肯定在1000多人以上。”
陈部长同时还向记者透露,科技园内新办的科技企业技术领域分布广泛,其产业化项目主要有数字电视核心芯片、高亮度数字化液晶背投影光学引擎、计算机软件、自动化控制、仪器仪表、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基因种业等。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占29%,光机电一体化占26%,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医药、新能源与环境工程、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等占30%。 另外,记者从滨江区有关部门了解到,在高新区注册成立的科技型企业中,由浙大师生直接创办或与浙大有紧密关联的企业达到207家,约占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的16%。 在浙江工业大学,同样有一半的搞科研的老师在外兼职开办学科性公司,这还不包括那些学校还不是很提倡的跨学科创业。化材学院的姜力强老师十年前就出来创业了,他说,那个时候学校还不提倡,一些老师都是暗地里操作。不过现在环境变了,出来创业的老师也越来越多,身边很多老师都跃跃欲试。
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西溪路525号的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在这里园内气派而典雅的建筑,以及园后那青葱的老和山,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创业的美丽。而在几年前,科技园刚刚起步阶段,很多老师出来创业都是过着“打游击”的日子。
“现在的条件跟我们刚出来的时候比,那简直没得说。”坐在科技园依山的会议室里,浙大旭日科技的单岩老师对于过去显得有些“不堪回首”。
他说:“浙大旭日2001年创办时,我们几个人在浙大路中宇建工一废弃厂房呆了1年半。后来厂房要拆了,我们又只好流浪到了白沙泉附近的农民房当中。”
流浪的日子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阻碍。单老师告诉记者,那时每个客户来到他们的办公室都惊讶,如此一高科技企业会坐落在“贫民窟”之中。这也让一些客户产生了不信任,从而放弃了合作计划。
今年初,这一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的浙大科技园核心区刚刚完工,浙大旭日就第一个搬了进来。
据了解,这一核心区创业孵化用地300亩由浙江大学直接运作,规划建设孵化用房30万平方米,投资10亿元人民币。此外,浙大科技园还分别在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和江西南昌市建立了分园。
而作为浙江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运作的平台,由学校出资6000万元建立的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总资产已增加到1.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增扩到1亿元人民币。
虽然创业过程中,老师们都面临着资金和场地等问题的困扰,但目前除了那些早已声名远扬的浙大中控、浙大网新之外,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独步国内乃至国际,他们正成为新兴的科技型公司。
浙大蓝星是一家专门从事节能玻璃新技术开发的企业公司。2001年,浙大的3名老师和秦皇岛一研究设计院的11人团队共同出资成立。2002年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能够将太阳光主要热量挡住的隔热玻璃,这样就能够一直保持室内较低的温度,从而起到节能的效果。 据公司董事长韩高荣介绍,去年公司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后就实现产值2.5亿元。而此前国内这类玻璃市场一直被国际最先进的玻璃厂商比利时的格拉维伯尔公司所垄断。由于浙大蓝星产品的价格只有普通玻璃的1.5倍,而比利时产品却是普通玻璃的5倍。因此浙大蓝星很快就把比利时产品赶出了中国。
韩高荣向记者透露,比利时公司为了重夺中国市场,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提出收购浙大蓝星。当时他们就向对方表示,没有3个亿想都不要想。
浙大信息学院教授王匡和张明创办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要将这一技术产业化,为发展数字电视产业作出贡献。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国芯公司今年连续推出有线数字电视信道接收(gx1001)、卫星数字电视信道接收(gx1101)和数字视频处理(gx2001)三款芯片,成为我国数字电视领域产品系列覆盖面最广、系统和芯片开发能力最强的芯片设计企业。
从“营养师”转型做“厨师”
跟国芯科技的几位创办人一样,不少出来兼职创业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他们出来办企业就是要想让自己在学校的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走向社会,而赚钱并不是主要的目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说,在学校申请课题经费比自己出来办企业容易多了。但是这类课题有些比较务虚,对于本人也没有太大的成就感。
他说,在高校内一直都有很多技术和成果为社会所渴求,很多老师也都不愿自封于象牙塔内。只是由于体制原因,高校的技术和行为让很多企业很感冒。现在有了这样的条件,大家自然都愿意出来自己办企业了。
浙大旭日的单岩老师则认为,浙大学科齐全、人才丰富,有着强有力的技术后盾和保障,就像是一个营养学家;社会和企业则如同一位美食家,他们需要从浙大获取既有营养、又美味可口的食物。在这当中,浙大老师出来创业办企业,就是充当了厨师的角色。
单老师说,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浙大技术、成果和资源优势,以最好的方式传递给社会和其他企业。毕竟搞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能浪费了。 不少老师也认为,高新技术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有技术支撑和技术维护保障,而中国的许多产业还很不具备这个条件。所谓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的老师和专业人员继续做下去。同时这个继续做下去的过程,对于老师们在校的研究和教学也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三分之一的“教师老板”挣到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大出来创业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创业之初,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经营管理。那么这些老师出来创业办的企业经营得如何呢?
“基本上是三三制。”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裁金水棠告诉记者,“就是说科技园内的企业,大概有1/3是办得不错的;还有1/3是过着解决温饱的日子;而其余1/3则办得并不是很理想。”
据了解,这1/3办得并不是很理想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完全由老师自己出资创办的,另1/3比较出色的企业则基本上都是引进了民间资本。金老师认为,这两类创业企业之间,除了在经营理念存在一定差距外,更主要的还是老师在创业过程的角色困惑。
金老师说,很多老师在创业之前都是专心于自己的学术,而对于经营管理则并不是很熟悉。因此那些完全由浙大老师办的企业,在创业初期经营上肯定不是很理想。不过这并不是主要的,毕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几年,这方面的缺陷也可以弥补一些。
金老师认为,现在浙大在科技园创业的老师都身兼双职,一方面做企业,但同时还是老师。正是这角色的双重性,让很多老师都有些困惑。这些老师都会选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而创业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沿用在学校做课题的方式进行。
一位出来创业多年的老师也向记者坦言,自己一直在思考老师和企业家的角色定位问题。他说,自己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就是狠不下心和拉不下架子。比如,在学校当老师就不可能狠下心把学生开除,而如果在企业,员工不符合要求就一定要解聘。另外,教师的固有的清高,也让他在商场里打拼总感觉像是一个局外人。
期待更理智的创业
老师出来创业,不但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对于提高教师的收入也是功不可没。
记者也从省人才市场负责高级人才方面的杜部长那里了解到,目前,在高级人才中,大学教师的薪资收入都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少部分教授(比如学科带头人等)的收入甚至更高。这除了大学教师的薪水普遍得到了提高外,更主要的还来自于在校外的兼职。
老师出来创业,虽然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但这样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呢?浙大科技园管委会的陈剑虹表示,教学和创业在某些时候的确是有矛盾的,但创业的老师同样要参加学校的考核。因此,只要能够通过考核都是没有问题的。
金水棠认为,这些老师出来创业在推进了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于社会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不过金同时还认为,老师出来创业不应仅仅为了赚钱。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老师下海搞一些跟自己学科研究没有任何关联的企业,比如搞中介和销售。他认为,这已经离开在校老师创业的本意。因此,科技园现在基本上拒绝这类企业的进入。他们只欢迎高科技企业,尤其是那些跟创办老师自己研究专业相同或交叉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