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代富人越富越要装穷?
经历了一段和平时期后,许多美国人渐渐富了起来,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走牛,网络的风行更是造就了一大帮新富。这些新一代富人如今是怎样行事的呢?大量的事实表明,他们变得越富有就越希望隐入市井凡人之中,甚至于让人看上去穷兮兮。
美国人花钱的历史变革
美国人过去如何花钱,这类故事已经登得不厌其烦了。从大萧条开始,美国人的花钱习惯就融进了勤俭节约的特征。紧接而来的倍受压抑的经济创伤和多年无战事的和平抚慰从两个方面渐渐培养了20世纪中叶的美国人的吝啬和对金钱非常敏感的习惯,他们总是将钱能省则省,以防明天出现不测,善于未雨绸缪。
谁知,他们的后代却反其道而行之。美国人往往将他们称作被宠坏了的一代,这些战后出生高峰时期诞生的宝贝儿,竟视节约为见不得人的字眼。而现在,美国人又处于很容易满足的新的镀金时代。这代人根本不懂什么,只以为繁荣无止境,既无祖辈的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精神,又无父辈的耀祖光宗、出人头地的雄心。只要粗粗浏览一下报纸,随处可见那些一掷千金、挥霍无度、令人目瞪口呆的消息———做父母的出手大方,以每瓶10美元的价格购买埃斯提·劳德公司出产的天然婴儿尿布用香水;东汉普顿的富翁一掷150万美元建造一个游泳池;而一些公司则出售镶金嵌宝的胸罩,索价300万美元。随后发生的情形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天的富人并没有保留一个花钱的底线,那种“狼来了”的呼声早已不起作用,古老的传统故事、那种“每天都要精心计算的可怕日子不久就会轮到自己头上”的警告统统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没有证据表明,那些从大萧条中走过、人们以“崇敬的心情”称之为“最伟大的一代”的幸存之人对今天的繁荣时光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事实上,这个普遍被人们认作勤俭节约的群体正在为退休后的消费绘制美好的蓝图。
美国人的新消费标准
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出版的《消费者花费调查》的统计数字:1987至1997年间,65岁以上年龄组的人比任何其它年龄组的人都增加了自身的消费水准,而且大多把钱花在了娱乐上。以65至74岁老人为主的家庭比25岁以下的人组成的家庭花在娱乐上的钱要多。
一家名为克拉里塔斯的市场调查公司按购买模式将人口分为几个市场组,其中一个被他们称之为“灰色人力”。这是一个由65岁以上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组成的组。他们生活部分靠平时的储蓄,年收入约为36300美元,该类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他们喜欢的车型是卡迪拉克、林肯、凌志ls400和奔驰的各种型号等等。这些车恰恰是他们打算购买的车子。
这些灰色头发的享乐主义者通常是海上垂钓之旅的消费者。他们最喜爱的杂志有《美屋》、《旅游与消遣》。根据克拉里塔斯的说法,这群人活着的最大动力是花钱,“我们正在花费我们子孙的遗产”。
然而,当你往回翻阅“最伟大的一代”之说最为盛行时期的那些极受欢迎与流行的杂志、书籍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像今天的现实社会一样的沉溺于消费的世界中。比较而言,他们的消费模式和我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们直接以物质主义的面目出现,而接下来的时代则一直与这种赤裸裸的物质主义相悖。
当二战出生的一代开始富有时,他们竭力想表现自己的富有。他们把住宅搞得更豪华隽永,珠宝也更为昂贵和高雅,家中充满着上层社会的味道。而今天的人们富裕起来时,他们会使居家更随意浪漫,他们的电器装置似乎不够档次,家具也显得更为原始。他们越富有就越想显得像震颤派教徒那样平平淡淡,于不经意中显匠心。
扬基洛维奇伙伴是一个市场调查团体,它专门研究了每一代人的消费模式。在“震憾的年代”,一份由该公司董事长小沃克·史密斯和安·克勒曼共同撰写的报告中,他们称二次世界大战的成员渴望“自己享用商品”,而接下来的几代成员则更喜欢拥有后物质主义的价值,更重视人的感觉、人的经历而不是商品本身。
今天的消费者迫不及待地向世人显示:虽然他们的有价证券正在膨胀,然而,他们并不想成为纵乐主义者或者是镀金时代的庸俗之人。今天的消费囊括在道德之中。这不仅仅是生意兴隆的冰淇淋公司和牙膏公司在大肆推行它们的环保政策战略,也不是极度兴奋的广告战役让你信服,“别担心,如果玛哈特玛·甘迪购买了一辆豪华汽车,我们的产品就是他所选择的”。
美国人的消费模式为何出现变化
更触目惊心的是消费者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消费模式,以证明他们是怎样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他们认为,将钱花在鱼子酱和法国大餐上是行不通的,只有当你将钱花在一些有用的东西上时,才会发现天空是实实在在的。奢侈效应的规则通常盛行于暴富之后:你不能仅拥有一件冬季大衣来抵御寒冷,你得拥有一件可经历喜玛拉雅山寒流的混合物所织的派克大衣,附有一顶羊毛绒的帽兜、聚氨脂的大衣内衬和通用的辐射铰链,让你保持身体的足够体温,才能够度过普鲁图之行了。“我们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愚蠢可笑的贵族。我们的打扮想令人感到虽然陈旧却很实用。”他们看似务实(但具有冒险性)的生活恰恰需要最昂贵的装备。
对此,似乎现出了某种循环周期:一代人对金钱毫不害臊,暴发户本性十足,而下代人却拒绝赤裸裸的物质主义。反物质主义并非一定表现在少花钱上,只是他们将钱藏在了道德、美德的大袍之中。300年前,清教徒们呼吁将世界性的拚命挣钱风气与服从上帝的旨意结合起来。于是,早期的美国人强迫自己穿黑色的服装,并付诸难以致信的遁词,来标榜他们的地位。例如,一位有钱的商人将购买的最精致的进口碗橱用黑色重新漆一遍,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谦逊的矛盾心态。
19世纪,超越主义鼓励富有的公民放弃奢侈的消费主义,奔赴丛林中去过俭朴的生活(起码采取简朴、原始的“村舍”生活模式)。而现在,我们采取了另一种道德标准,推崇高尚的理想境界与简朴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崇尚新的消费准则
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创立了一种节约消费的准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使金钱道德化,与现代高尚的心灵境界的标准竞相辉映。这种准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环保主义、借助有限资源的看法以及贴近自然生活的美德思想。
该准则借鉴于人类早期的“耕作”活动,认为赤裸裸地显示富有是粗俗的。这种庸俗的消费方式曾在80年代被那些嬉皮、雅皮士们广泛推崇。而现在,迫在眉睫的是通过显示你的超凡脱俗,对民间工艺品的偏爱胜过俗套的豪华生活;崇尚营养食品胜过富有、昂贵的菜肴来证明你的文化教养。而更有甚者,即使你想有钱也要遵守不伤害人、与人平等的理想,这远远超过了以往人们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旧的平等主义。
这种节约消费的准则,在不限制消费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根据《消费者花费调查》,1997年美国人除住房消费之外,与1987年相比,花费在食物方面要少13%,酒精饮料方面要少24%,而在阅读材料方面要少24%,服装方面少15%。与此同时,在许多消费进行的同时,也有许多个人财产正在产生当中。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委员会每三年一次的“消费者金融状况调查”,美国人的收支平衡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平均而言,家庭的财产比债务上升得更快。于是,总的说来,美国平均每户的收支情况比起3年前要好得多。美国历来名声不好的低储蓄率并没有包括资金(投资)的收益。如果将有价证券计入储蓄(一般家庭都这么计算),那么,美国人的净资产是健康的。话又说回来,那些信息时代受宠发财的亿万富翁的情景又如何呢?常规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一掷千金、腰缠万贯的“·com”疯子,收藏有探索者越野车,购有阿斯平避暑山庄。可是当你走近一些,任何时候在他们周围转转时,就会发现,这些发高科技财的最富有的亿万富翁实际上恰恰是中年工作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赚钱充满狂热,却不知道如何花钱。许多人没有品味,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去欣赏典雅高贵艺术风格,而它并非是以真正意义上的空白硬盘的形式出现的。
美国信托公司对占美国人口1%的最富有阶层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他们中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人购买裘皮衣服、珠宝或其它俗套的豪华物品;只有18%的人拥有或计划购买一幢度假别墅,他们更乐意将钱投资到他们熟悉的借以起家的行当中,投资,赚钱,再投资。他们最喜欢的事就是用钱再赚钱。这些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十之八九一直保持着他们在股票市场投资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盈利。对一组商业杂志阅读者调查得出的印象是他们将闲散的时间都花在贪婪地审视着自己每季度投资的资金报告上。
也没有很多的证据表明当今的年轻人(称为x一代或年轻的一代),特别沉醉于购物和逛商店采购。x代甚至比战后高峰时期出生的人更早地为他们的退休生活而储蓄,且积蓄的数量要大得多。更令人吃惊的是,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的神话一般,20岁左右的年轻人比起战后出生高峰时期的人更加反对物质主义。这可不仅仅是指他们穿着那些肮脏的法兰绒衬衣到处乱转。
《美国的图表》杂志最近根据过去几代人的表现分析、模拟了未来消费模式。他们发现,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的话,那么,年龄在25岁至34岁的房主将把更大一部分收入花在阅读、计算机和软件上,而在汽车、酒类饮料以及住宅设施方面的花费将更趋减少。这可不像唐纳德·特鲁姆普模式。
实际上,并不单是美国在遭受从优雅、摆阔气方面走下坡路的命运。勤俭节约的二战型消费让位于受宠了的富裕孩子。问题的实质恰恰比这要复杂得多,如果你是开着卡迪拉克到处游荡的75岁的退休者之一,你也许就得在你一生的某个时候品尝一下短缺、吝啬的滋味。这样,你就会正视金钱。
不过,如果你是一位35岁的开林肯车的公司首席执行官,那你也许绝不会有这种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你会觉得你这一辈子绝不会面临这种现实(就像许多人没有经历战争而臆想战争的情景一样)。你也许会感到负疚,你的一生都花在了蚕茧似的繁荣中,你甚至会签约申请治疗精神沮丧的度假一揽子计划,可是你又不知道这是否管用。
在这繁荣的时代,并非是金钱统治着美国,而是对金钱的模棱两可在统治着美国。人们比任何时候都努力工作想得到金钱,可一旦他们有了钱,他们又害怕被金钱腐蚀,就是这种富裕的忧虑笼罩着美国。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