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出中国几十倍
政府提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对中国改革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突破这些困难,需要政府真正退出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导向,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承担市场无法承担的责任
中国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而和谐的社会,令人肃然起敬。确立这么一个目标,比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面临的制度障碍要大得多,因而特别艰难,也特别令人称许。
由于一些先天后天的原因,以及许多制度上的缺陷,一部分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致富。
首先,人群中总有人或智力不凡,或体力超群,或毅力过人,自强不息,只要有发挥的机会,必然出类拔萃。其中又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表现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能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及时把握商机,创造财富,扩大就业,对社会的贡献,无人替代。获得较高的收入靠的是自己的努力,魄力和本事,自然令人口服心服。
其次,总有人或生活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地方,或位于有舟楫交通之利的口岸,财源滚滚,商机无限。大部分人生活于地理条件一般的地域,甚至陷于深山老林或戈壁沙漠之中。比起前者的容易致富,后者只能自叹老天在规划地球时的考虑欠周。
再次,人群中总有人家庭条件比别人优越,父母不是有权有势,就是有钱有财。所以,他们自然较别人更能得到充沛的营养,闪光的学历和居高临下的舒适工作。一般人只能怪上帝没让自己投胎于好的父母。
最后,社会制度中存在种种不完善,不平等之处,不但使贪官污吏,骗子奸商得以侵吞民脂民膏,大发不义之财,而且使一些群体凌驾于另一些群体之上,享有法律、制度或政策上的特权。
前三种先致富的途径,不会引起人们的仇恨,要怪只怪上帝的不公。唯有最后一种途径,不但令人憎恨,也最容易激起人们内心的不平,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
话又说回来。上述四种先富起来的人群,在今天的中国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的收入虽然比起改革前要好得多,但离小康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其中不少生活于农村和边疆,靠农牧业谋生的人口,如果没有快速的改革措施跟上,他们的收入甚至可能日益恶化。
衡量收入分配不均的基尼系数现在已经偏高,如果贫困人口由于制度性的原因继续被边缘化,则最近由巴黎蔓延至全国的法国社会骚动,便会是前车之鉴,也是大家最不想见到的情势。
由此看来,着眼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相对于改革前普遍贫困的状态来说,是伟大的进步。可是,平心而论,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算难,只要政府放弃绝对平均主义的强制性措施,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市场条件下自然的结果必定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甚至可以富得冒油。
可是,要实现全面小康而和谐的社会,我想特别强调个“难”字。由以上分析看出,四种首先致富的途径,要么常人难以企及,要么受地理或家庭环境的限制,难以复制。最后一种致富途径,更是大家义愤填膺想要根除的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出中国几十倍,却能维持比中国更低的基尼系数,并能在经济景气期和萧条期(后者才是真正的考验)都能保持社会稳定,令人起敬。他们的主要经验可归结为如下三点。
首先,政府真正退出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导向,确保人民的产权,保护发明创造,鼓励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透明交易,使要素实现自身最高价值。
第二,承认市场对公共财产和有外部性产品的提供必然失灵,政府通过税收调节,勇于承担市场无法承担的责任。那些因地理环境或家庭环境的原因起点较低,面临种种困难的人口,政府通过税收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平等的竞争机会。具体措施有,向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和补贴公共医疗服务,投资改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
第三,通过政治改革推行民主参政,司法独立,以法治国,减少贪污腐败和滥用权力。
这三点,中国远远没有做到。仅以农民增收如此艰难为例,看看现行制度如何妨碍农民普遍致富。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随着城市化由点及面向全国推进,受益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的土地因转化为工业、住宅、道路等用地而价值大增。作为所有者,农民获得充分补偿,顺利融入城市。
可是,在实行农地集体所有,并且不准买卖的中国,农民却成为圈地对象,失去土地而又没有启动资本的农民,无以融入城市。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很早便遍及农村和城市贫民,基于鼓励要素流动的原则,城市对所有人敞开大门。农村人口通过教育,获得技能和信心,眼界大开,不但愿意流出农村,也有本事在城市留下。
中国的农村教育既不普及,质量又差,大部分农村人口很难在农村之外谋生。加上城市户籍制度和其他繁多的政策性歧视,即使已经流出的农民,在将青春岁月贡献给城市后,大多挥泪而去;即使留下,面临子女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家眷无法团聚的制度困境,往往成为城市贫民新的来源。
重返农村的民工,势必和本村人口争夺土地,结果人均土地持续下降,每户的经营规模持续缩小。加上农产品价格很少上涨,生产资料却说涨就涨,叫农民如何致富?农民是人口的多数,如果他们普遍贫穷,而且因制度性原因被长期边缘化,全面小康自然成为空话。结论是,没有较大幅度的政治经济改革,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障碍必然难以排除。(来源: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