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商机有多大
尽管目前国内的便利店企业普遍生意不济,但专家仍然认为,我国的便利店行业前景广阔,市场商机巨大。
市场远未饱和
根据国际上的惯例,便利店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目前我国人口数超过500万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二线城市深圳、苏州、无锡、杭州等,人均gdp均超过了3000美元。这就是说,上述城市不但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经济条件,而且市场空间非常大。
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以北京城区人口800万计算,北京至少需要2000家便利店,而据北京市商委统计,目前全北京的便利店为300多家,这样算下来平均每2万多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可以说,北京市的便利店市场并未饱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便利店的高速扩张令人产生这样的错觉,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接近。然而,门挨门的激烈竞争也使上海便利店目前陷入全线亏损的窘境,以至将赚钱的便利店变成“烧钱”的行当。
“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几乎全部亏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在业内已算不上什么秘密,目前的亏损属于投资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如果停止开设新店,就不存在亏损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在疯狂开店?
业内人士分析说,首先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增加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普遍看好24小时连锁便利店这一新兴零售业态的市场前景。其次,尽管现在不能盈利,但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能够得到巨大的市场。此外,待价而沽也是大家不谋而合的心思。世界最大的便利公司“7-11”还没有进入上海,现在占据好的网点资源,等“7-11”进来后,依靠出售网点仍然可以大赚一笔。
目前上海便利店商品结构不合理,毛利率水平很低,没有一家高出20%。根据专家的分析,便利店的毛利率如果达不到25%是不可能盈利的。专家根据现状预测,3至5年内上海就会有大批便利店因长期亏损而难以维系,到时自然会挪出市场空间。
便利服务有待开发
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无法在激烈的业态竞争中取得优势,它必须扩展其服务功能。全球知名的便利店“7-11”多年来根据顾客要求,不断补充服务内容,更利用“7-11”店铺网络之便,扩展了包括电讯、互联网、票务等有关的多项24小时便民服务。
综观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便利店,大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许多只是一种超市概念的延伸。实际上,便利店具有与超市相区别的4个“便利性”业态特征,一是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至10分钟便可到达。二是购物的便利性,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种在2000种至3000种左右。卖场面积小(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三是时间的便利性,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四是服务的便利性,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如速递、存取款、发传真、代收公用事业费、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
按照上述标准,目前多数便利店都不能达标。记者在北京一些便利店里看到,店门口虽然挂着“便利店”的牌子,但和连锁小超市基本雷同,仅是销售日常生活用品,所谓服务的便利性基本上没有体现。
去年进入北京市的“7-11”,就根据所处位置,推出了包括豆浆油条等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早餐便利服务,相信国内便利店企业能从中悟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