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房:理智与情感的挣扎
人
终究还是一种充满幻想的动物,对于尚无具体化的未来空间,常常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美好假想。但凡上一个家没能尽兴发挥的,下一个家就一定要一步到位,这种苛刻而无理的自虐心态使得我们在看房过程中表现得走火入魔。
预算vs贪念
我们家最近几个星期就陷入了这种不可救药的紧张气氛之中。为了在即将搬往的新城市找到合适的住处,我们开始了疯狂的网上大搜寻。看看我们列出的一大堆条件吧——要有游泳池、要有健身房、要有三个卧房两个卫生间;地段要好,必须靠近地铁,还不能在“城乡结合处”那样枯燥乏味的新区,最好有文化氛围……就这样,以有限的预算来捉襟见肘地一一对应这些高标准,我们夫妻俩很快处于崩溃边缘,觉得梦想破灭了,未来惨淡了,生活没意思了,全然忘记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除了符合铁路沿线这一条,其他统统没有。
事实上我们不一直也活得好好的,并且还算满足。然而仅仅靠网上的几张宽敞的房型图和漂亮的室内装饰照片,就有本事搞得我们心神不宁,生出些许欲罢不能的贪念,忘了老本。要是实地考察,指不定更要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了。
现实vs影像
看房的过程,好像就是未来生活的一个gps定位过程。倘若自己不是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要什么,往往会在太多的选择和房产中介虚泡泡的说辞中迷失方向。就算你颇有定力,只要你还有“想头”,还有些兴趣爱好,也免不了会被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打中要害而阵脚大乱。
每搬一次家,我们都要和房产经纪人们打一次交道。在我记忆中,还没有碰到过一个房产经纪人能够摆脱房屋硬件,以“攻心”政策来作生意的。唯一一个经常被我们提起的专业人士却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由于这部成功的得奖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那个被塑造得维妙维肖的中年房产经纪人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每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真的经纪人打交道,总是要把那个虚构人物拿出来做对比,以此分析对方的策略。
这个我相信绝对取材于真实人物的荧幕房产经纪人,总是能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准确地估摸出哪些家庭是潜在客户,然后他总是会在客户面前切中要害地点出他们心头所好,令他们乖乖就范。比如,为了吸引一个有小孩的三口之家,他紧赶慢赶地提前跑到花园里,把一塑料袋的玩具撒在沙堆上。生意自然很轻易地成交了,他在研讨会上吹嘘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不是卖房子”,而是在“卖影像”(selling images)。
理性vs感性
的确,image太重要了,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哪怕是误导的。也许是前任房主所贴的墙纸唤起了你童年的回忆,也许是院子里有一株你一直想要的樱桃树,也许是厨房里飘香的浓汤让你对这个厨房的功能深信不疑,也许是地板的老木头颇有年头,而你偏偏喜欢把那别人听来讨厌的咯吱声当成历史的对话。总之,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谁又能料到那个看似破败的老房子究竟打动了你哪根心铉,而这个焕然一新的房子又触怒了你哪根神经。
于是,看二手房总是比看新房子要来得有趣味的多。新房子空空荡荡,充满了可能性,却也比较乏味;二手房要有挑战多了,砸掉这堵墙,拆掉这扇门,留着这张旧桌子另作他用,对于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就像游戏闯关一般,等到大功告成,通常也会更有成就感。不是都说改旧衣服比做新衣服要难得多吗?
要是能直接面对二手房的房主,那就更有趣了。他们介绍起每间屋子,就好比是自己的大闺女二儿子,充满了房产经纪人们所没有的感情和依恋。刚结婚时定做的沙发,生第一个孩子时改造的房间隔断,就连小淘气画在墙上的涂鸦也不合时宜地成了炫耀。要是你们彼此还有点和眼缘,那他就好像是要把他的前尘往事交到你手里,而不是在卖房子;而你也多愁善感地好像是要继续他的传奇故事。这时候再谈价钱,感情因素便既可以是杀手锏,也可以是润滑剂。
我在看房的时候,总喜欢偷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东。书桌上的家庭像片啊,厨房架子上的调料点心啊,比较能体现房主人格的还有床头看了一半的书。当然我也碰到过家里一本书都没有的,对于那样的主儿,或许打开冰箱看看里面储存的食品饮料,也能猜到点他或她的财政状况和性格喜好。不过,这纯属我个人见不得光的小小爱好,有点像读微型侦探小说,完全偏离了看房的主要目的。
终究还是一种充满幻想的动物,对于尚无具体化的未来空间,常常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美好假想。但凡上一个家没能尽兴发挥的,下一个家就一定要一步到位,这种苛刻而无理的自虐心态使得我们在看房过程中表现得走火入魔。
预算vs贪念
我们家最近几个星期就陷入了这种不可救药的紧张气氛之中。为了在即将搬往的新城市找到合适的住处,我们开始了疯狂的网上大搜寻。看看我们列出的一大堆条件吧——要有游泳池、要有健身房、要有三个卧房两个卫生间;地段要好,必须靠近地铁,还不能在“城乡结合处”那样枯燥乏味的新区,最好有文化氛围……就这样,以有限的预算来捉襟见肘地一一对应这些高标准,我们夫妻俩很快处于崩溃边缘,觉得梦想破灭了,未来惨淡了,生活没意思了,全然忘记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除了符合铁路沿线这一条,其他统统没有。
事实上我们不一直也活得好好的,并且还算满足。然而仅仅靠网上的几张宽敞的房型图和漂亮的室内装饰照片,就有本事搞得我们心神不宁,生出些许欲罢不能的贪念,忘了老本。要是实地考察,指不定更要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了。
现实vs影像
看房的过程,好像就是未来生活的一个gps定位过程。倘若自己不是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要什么,往往会在太多的选择和房产中介虚泡泡的说辞中迷失方向。就算你颇有定力,只要你还有“想头”,还有些兴趣爱好,也免不了会被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打中要害而阵脚大乱。
每搬一次家,我们都要和房产经纪人们打一次交道。在我记忆中,还没有碰到过一个房产经纪人能够摆脱房屋硬件,以“攻心”政策来作生意的。唯一一个经常被我们提起的专业人士却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由于这部成功的得奖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那个被塑造得维妙维肖的中年房产经纪人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每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真的经纪人打交道,总是要把那个虚构人物拿出来做对比,以此分析对方的策略。
这个我相信绝对取材于真实人物的荧幕房产经纪人,总是能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准确地估摸出哪些家庭是潜在客户,然后他总是会在客户面前切中要害地点出他们心头所好,令他们乖乖就范。比如,为了吸引一个有小孩的三口之家,他紧赶慢赶地提前跑到花园里,把一塑料袋的玩具撒在沙堆上。生意自然很轻易地成交了,他在研讨会上吹嘘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不是卖房子”,而是在“卖影像”(selling images)。
理性vs感性
的确,image太重要了,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哪怕是误导的。也许是前任房主所贴的墙纸唤起了你童年的回忆,也许是院子里有一株你一直想要的樱桃树,也许是厨房里飘香的浓汤让你对这个厨房的功能深信不疑,也许是地板的老木头颇有年头,而你偏偏喜欢把那别人听来讨厌的咯吱声当成历史的对话。总之,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谁又能料到那个看似破败的老房子究竟打动了你哪根心铉,而这个焕然一新的房子又触怒了你哪根神经。
于是,看二手房总是比看新房子要来得有趣味的多。新房子空空荡荡,充满了可能性,却也比较乏味;二手房要有挑战多了,砸掉这堵墙,拆掉这扇门,留着这张旧桌子另作他用,对于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就像游戏闯关一般,等到大功告成,通常也会更有成就感。不是都说改旧衣服比做新衣服要难得多吗?
要是能直接面对二手房的房主,那就更有趣了。他们介绍起每间屋子,就好比是自己的大闺女二儿子,充满了房产经纪人们所没有的感情和依恋。刚结婚时定做的沙发,生第一个孩子时改造的房间隔断,就连小淘气画在墙上的涂鸦也不合时宜地成了炫耀。要是你们彼此还有点和眼缘,那他就好像是要把他的前尘往事交到你手里,而不是在卖房子;而你也多愁善感地好像是要继续他的传奇故事。这时候再谈价钱,感情因素便既可以是杀手锏,也可以是润滑剂。
我在看房的时候,总喜欢偷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东。书桌上的家庭像片啊,厨房架子上的调料点心啊,比较能体现房主人格的还有床头看了一半的书。当然我也碰到过家里一本书都没有的,对于那样的主儿,或许打开冰箱看看里面储存的食品饮料,也能猜到点他或她的财政状况和性格喜好。不过,这纯属我个人见不得光的小小爱好,有点像读微型侦探小说,完全偏离了看房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