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涯规划 - 跳槽: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发展平台

跳槽: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发展平台

按照约定的时间,当记者上网和林红见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近10时了,她还在公司忙业务,“一般都不能准时下班”。5月份她刚从一家小公司加入惠普公司做销售。
    
     “换工作可以学习新的知识、积累新的职业经验,主要是为了职业的发展,薪金差不多就可以。”林红这么解释自己的跳槽原因,她于2003年从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专业毕业,当初的职业理想是“做秘书和网管”。
    
     200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杨洋,至今已经换了3个工作,并计划明年继续跳槽。这么做,尽管“没有长远规划,但是我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根据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对北京的96所用人单位的统计,大学毕业生在最初工作的1~3年间,跳槽率达到了70%。
    
     6月29日~7月3日,本刊编辑部与新浪网联合推出了“您跳槽吗”的问卷调查,共有2009人参与了此次调查。调查发现,76.26%的受访者表示“近期有跳槽的打算”。
    
     跳槽的主要原因是“薪水不高”,其次是“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和“难以得到晋升的机会”,其他原因依次为“不喜欢领导/老板的为人”、“领导/老板对自己不够重视”、“原来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或专业”、“工作压力太大”和“人际关系紧张”。
    
     在回答“你在换工作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什么”时,44.87%和42.94%的受访者分别选择了“有培训和发展机会”和“工资、福利”。
    
     记者近日对一些跳槽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具体原因各不一样,但主要还是为了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不能为现在放弃以后的打算
    
     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关系”似乎会经历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对此,2003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李静深有体会。她从大二就开始实习了,先后在数家新闻单位实习过,但毕业的时候,还是进不了自己想去的单位。
    
     她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新创刊的日报做记者,“但只干了3个月,另一家更有实力的报社又开始了公开招聘”,她成功跳槽。去年6月,由于报社不能解决大学毕业生“三方协议”,李静来到了一家中央级媒体。“离开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主要是找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并不完全是为了待遇。”李静说,自己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就是做一名新闻人”,所以跳槽虽然有几次,但都在一个圈子。
    
     李静的体会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骑驴找马”也许更合适些。
    
     王明秀去年从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先是在一家小公司做业务,但由于老板的诚信问题,“自己感觉挺难受的”,今年3月份,她不得不辞职。“就业挺残酷的。”回忆起去年刚毕业时的状态,王明秀说,“自己满意的单位很难进,不满意的又不想去。”
    
     王明秀认为,在职业理想和现实之间,会有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但无论怎么变化,不应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能因为现在就放弃以后的打算”。
    
     不知不觉职业理想发生了改变
    
     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专业的蓝蓝现在在一家私企做人力资源工作,她原来的工作是网站编辑。“刚毕业的时候想进广告业,但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很难进入这个圈子,最后,进了一家政府网站。”蓝蓝时常感觉到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又缺乏相关经验,不得不继续在原单位工作。
    
     不过她利用那段时间,读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在职硕士”,并获得硕士文凭,于是换了个工作。蓝蓝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对自己最具挑战性,自己也非常喜欢,尽管私企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像蓝蓝这种在工作中慢慢改变了职业理想的人不在少数。
    
     小林是今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让同学们羡慕的是她进了国家机关,但对小林来说,她选择这个单位,就是为了户口和出国,“其他的没有什么认同”。
    
     对于自己的未来,小林感觉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不能出国,她可能等落下户口就辞职,也可能考研究生,也可能会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单位工作。
    
     小林认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也许在工作一阶段后会有所改变,“但现在不管喜欢不喜欢,自己在单位一天就会干好一天的工作,不会敷衍了事”。
    
     1999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吴蔚,6年来,从为实现“一个it专家”的梦想而努力,转变为目前的soho一族。
    
     吴蔚自称是“非常典型的it失落人”。她一毕业就进入了摩托罗拉公司,待遇也很好。但工作两年后,感觉自己就是公司的一个“螺丝钉”,而经理以上职位的大多是香港人或新加坡人,“看不到自己的前景”,于是辞职到了中软公司。“做了很多大项目,曾经非常意气风发”,又被“挖”到了另一家大公司。刚开始也非常顺,“但随着部门调整,我的老板被排挤走了,我也没了从前的风光,最后,不得不离职”。
    
     让吴蔚感到最难以接受的是公司的“内耗”,把业务的事情延伸成“人的斗争”。如今她已成为圈里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从在中软公司时开始,我就写一些东西发在网络上,还有了一点名气。我很得意,当时能够像双面人那样生活。”吴蔚想起自己职业理想的改变时充满了自信和幸福,“我庆幸我得到了现在的一切。”
    
     频繁跳槽,受害的还是自己
    
     “最大的理想就是有一台最好的机器,然后24小时打游戏。”谈到有没有职业理想,龙晓的玩笑话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心态。
    
     龙晓是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博士,一直的梦想是当“一个伟大的程序员”。毕业后他去了一家知名企业,现在在一家知名的企业研究院,一直从事编程工作,“但环境不太好,好像一个博士去做编程就是低人一等,搞得我也很郁闷”。
    
     在龙晓看来,大学毕业生跳槽,“一个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有冲突”,还有就是“大学生刚到社会上工作,还不能适应”。“我当初辞职只因为和新主管不和,工作起来很累。”龙晓说,刚毕业的几年,“跳槽一两次是正常的,但如果老跳槽就有些不正常了”。“工作一段后,觉得自己有一点经验和实力了,想换一些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很正常。”林红认为,“刚毕业的时候就业压力大,可以选择的工作机会不多,难以找到一个合适工作”。
    
     频繁跳槽,王明秀感慨“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因为在短时间内跳槽,“你很难了解一个公司或行业,也容易在换工作时受到新单位的质疑”。
    



生涯规划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涯规划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