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给自己盘点,走出阶段性
又到年关,辛苦到头的职场中人该忙着盘点这一年的收获了,有的兴许在盘算着年后的跳槽计划。原本在一间公司做着安稳“小白领”的辛小姐最近却有些烦:有风声传来说,由于公司业务调整,她所在的部门可能要被取消,而她一直对公司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之前很少考虑为自己开拓“后路”。更严重的是,面对有可能降临的职业变故,辛小姐突然发现,她根本看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通向何处。与此同时,她猛然惊觉自己已并不年轻,工作四年却似乎全无建树,想抛开眼前的一切去继续学习,又缺乏勇气。
辛小姐陷入了迷惘。其实,像她这样对职业发展一时失去了方向的人并不在少数。或许,借着辞旧迎新的机会,是该给自己把把脉,好好反思一下,做个规划,不然,下一个被拿走“奶酪”的人可能就是你。
症状一阶段性“迷茫症”
职业咨询师指出,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四个时期很容易陷入“认不清发展道路”的迷雾之中: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在这个阶段,个人承担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时个人进入工作领域,逐渐熟悉组织文化,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经过一段时期后,开始衡量组织所提供的信息,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的疑问是:“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我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职业通路不一致。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个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承担起工作的责任,发挥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事无成?”迷茫的主要原因来自工作带来的挫折感,以及对目前工作的不满情绪。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主要的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应该做些什么?”有些人可能会成为管理者或者咨询顾问;有的人可能一直保持自己原来的工作,继续专业钻研,保持技术权威地位;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要被提升承担更大的责任,可能要被组织转换到另一横向职业领域,有的离开组织。在机会面前,很多人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在35岁到45岁之间,常常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红尘
对症下药:
正视困惑,而不是逃避,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之道。很多人在困惑阶段常常会不自觉地夸大职业中的负面因素和自身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些积极因素。因此,正视困惑,首先要做的便是正确认识自我。
确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职业遇到迷茫时,要冷静分析,目前的工作能提供的东西与这个阶段实际的需要是否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否就是造成“迷茫”的原因。
症状二30岁“恐惧症”
如今在一些写字楼里,有一种说法叫做“29岁现象”,即:青春的有效期至29岁为止,一到30岁,就会被打上“time out”(过期)的印记。因为,在网络软件、广告、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在一篇题为《因特网时代美国人的年龄焦虑》的文章里,华尔街一位白领说:“经验现在已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相反,倒是应该向那些没有什么经验的新人类学习……”
另据一项调查发现,几乎有占到被调查人数8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老了”。社会变革使得许多年轻人的期望值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而现在用人单位往往对年龄要求严格,许多都要求30岁以下,人才市场上每年又有越来越多的新人涌入,结果年轻人很担心自己变老。越是这样,心理越紧张,心理年龄在不知不觉中就变老了,于是常自我感觉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躁、无聊和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对症下药:
心理年龄的年轻和老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心理暗示决定的。被“后生小子”追赶的滋味确实不好受,焦虑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对抗“衰老”的唯一良药是学习。如果你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能永远是最新的,你的创新能力和观念永远是最前卫的,谁敢说你老了?
辛小姐陷入了迷惘。其实,像她这样对职业发展一时失去了方向的人并不在少数。或许,借着辞旧迎新的机会,是该给自己把把脉,好好反思一下,做个规划,不然,下一个被拿走“奶酪”的人可能就是你。
症状一阶段性“迷茫症”
职业咨询师指出,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四个时期很容易陷入“认不清发展道路”的迷雾之中: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在这个阶段,个人承担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时个人进入工作领域,逐渐熟悉组织文化,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经过一段时期后,开始衡量组织所提供的信息,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的疑问是:“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我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职业通路不一致。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个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承担起工作的责任,发挥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事无成?”迷茫的主要原因来自工作带来的挫折感,以及对目前工作的不满情绪。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主要的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应该做些什么?”有些人可能会成为管理者或者咨询顾问;有的人可能一直保持自己原来的工作,继续专业钻研,保持技术权威地位;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要被提升承担更大的责任,可能要被组织转换到另一横向职业领域,有的离开组织。在机会面前,很多人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在35岁到45岁之间,常常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红尘
对症下药:
正视困惑,而不是逃避,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之道。很多人在困惑阶段常常会不自觉地夸大职业中的负面因素和自身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些积极因素。因此,正视困惑,首先要做的便是正确认识自我。
确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职业遇到迷茫时,要冷静分析,目前的工作能提供的东西与这个阶段实际的需要是否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否就是造成“迷茫”的原因。
症状二30岁“恐惧症”
如今在一些写字楼里,有一种说法叫做“29岁现象”,即:青春的有效期至29岁为止,一到30岁,就会被打上“time out”(过期)的印记。因为,在网络软件、广告、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在一篇题为《因特网时代美国人的年龄焦虑》的文章里,华尔街一位白领说:“经验现在已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相反,倒是应该向那些没有什么经验的新人类学习……”
另据一项调查发现,几乎有占到被调查人数8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老了”。社会变革使得许多年轻人的期望值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而现在用人单位往往对年龄要求严格,许多都要求30岁以下,人才市场上每年又有越来越多的新人涌入,结果年轻人很担心自己变老。越是这样,心理越紧张,心理年龄在不知不觉中就变老了,于是常自我感觉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躁、无聊和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对症下药:
心理年龄的年轻和老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心理暗示决定的。被“后生小子”追赶的滋味确实不好受,焦虑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对抗“衰老”的唯一良药是学习。如果你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能永远是最新的,你的创新能力和观念永远是最前卫的,谁敢说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