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职业快乐的隐形伴侣
23岁的雨桐有着一份令大多数同龄人羡慕的工作。去年,她从名牌大学国际金融系一毕业就进入了国内一家大银行。当今,在每年2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达到50%、月薪不足千元的情况下,雨桐身处金融业,第一年就拿月薪三四千元,的确相当难得。
雨桐还特别告诉我,目前她的工作是由父母安排的,仿佛自己的未来已经被他们放进了保险柜里。
不过,头顶着光环、坐在我面前的雨桐脸上却没有荡漾着一位“金融小姐”应有的幸福与满足。她现在的工作是对银行往来票据进行清算和核定,用她的话形容就是:“每天对着一堆纸片片算数。往往整天也讲不了几句话,闷得透不过气来。”
雨桐说:当初考大学时,学国际金融完全是奉父母之命,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这是一个错误。一提高等数学、金融模型,她就头皮发麻。“我费了那么大劲儿,也不过学到一个中等水平。”
“那你最感兴趣的课程是什么呢?”我问道。
“写作文!”雨桐眼睛一亮。在中学时,雨桐几乎每篇作文都是班里的范文。她在大学期间做过校刊记者,写过一些挺得意的文章。
“那你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呢?”
“新闻记者。”雨桐毫不犹豫地回答,但是随即闪过一丝无奈的表情。“我父母强烈反对,他们觉得媒体从待遇和保障来说都没法和金融行业相比,父母还保证在未来发展上可以继续帮助我。他们甚至提出,如果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去国外留学,再回来就可以从事相对‘高级’的工作。”
“高级”,在现代人眼中,通常意味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社会地位吧!但我们在考虑现实收益的同时,却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些原则: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更适合干什么。
更让雨桐感到沮丧的是,在跟几位新闻界的熟人谈过自己的想法之后,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说,媒体工作固然新鲜而刺激,但是作为年轻女性,呆在银行里更保险。况且,就这样轻易出来,放弃专业,岂不可惜?
在父母之命与自己的兴趣能力之间该听命于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否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是躲进安全的“保险箱”,还是去面对职业发展的未知数与挑战?可以看出,雨桐的心中充满了一个个问号。
与雨桐相似,很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是什么?
有人曾对美国成功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之中94%以上的人都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换句话说,工作的基础条件就是喜好和兴趣。一个对于工作感到不满意的人,不管如何努力,都不会有优越的表现。
兴趣对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可能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最初择业的时候,影响人们选择的常常是薪水高低等因素,但你慢慢会发现,如果长期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会备感厌倦。我在做咨询时发现,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工作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它对于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衣食住行。实际上,它更是你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使一个人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
因此,我们选择职业的首要出发点应该是考虑自己的兴趣。即使天赋和兴趣发生冲突时,我的建议依然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行业。
不过,对于雨桐来说,幸运的是她的天赋、能力、知识结构和兴趣不是矛盾的。擅长写作,喜欢和人沟通打交道,有着较出色的表达能力,大学期间曾有的校园记者的实践感受,再加上四年国际金融专业学习和一年银行业的工作背景,雨桐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当一名记者,准确地说是一名财经记者的基本条件。
“我是不是应该考取新闻系的研究生,那样我在新闻界的竞争力会更强?”一番分析以后,雨桐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认为花两三年的时间读研,对你来说不但成本高,而且从职业的发展角度看,实际帮助不大。新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一篇好的新闻稿件绝对不是在研究所里研究出来的,而是通过捕捉、采写出来的。”我告诉雨桐,“三年的时间可能使你少拿一纸文凭,但足以让你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新记者成长为一名好的财经记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行业是绝对保险和一成不变的,新闻业和金融业都是如此。离开暂时的保险箱,自己就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说到这里,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雨桐手拿采访机坐在央行行长面前的样子。
雨桐还特别告诉我,目前她的工作是由父母安排的,仿佛自己的未来已经被他们放进了保险柜里。
不过,头顶着光环、坐在我面前的雨桐脸上却没有荡漾着一位“金融小姐”应有的幸福与满足。她现在的工作是对银行往来票据进行清算和核定,用她的话形容就是:“每天对着一堆纸片片算数。往往整天也讲不了几句话,闷得透不过气来。”
雨桐说:当初考大学时,学国际金融完全是奉父母之命,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这是一个错误。一提高等数学、金融模型,她就头皮发麻。“我费了那么大劲儿,也不过学到一个中等水平。”
“那你最感兴趣的课程是什么呢?”我问道。
“写作文!”雨桐眼睛一亮。在中学时,雨桐几乎每篇作文都是班里的范文。她在大学期间做过校刊记者,写过一些挺得意的文章。
“那你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呢?”
“新闻记者。”雨桐毫不犹豫地回答,但是随即闪过一丝无奈的表情。“我父母强烈反对,他们觉得媒体从待遇和保障来说都没法和金融行业相比,父母还保证在未来发展上可以继续帮助我。他们甚至提出,如果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去国外留学,再回来就可以从事相对‘高级’的工作。”
“高级”,在现代人眼中,通常意味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社会地位吧!但我们在考虑现实收益的同时,却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些原则: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更适合干什么。
更让雨桐感到沮丧的是,在跟几位新闻界的熟人谈过自己的想法之后,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说,媒体工作固然新鲜而刺激,但是作为年轻女性,呆在银行里更保险。况且,就这样轻易出来,放弃专业,岂不可惜?
在父母之命与自己的兴趣能力之间该听命于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否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是躲进安全的“保险箱”,还是去面对职业发展的未知数与挑战?可以看出,雨桐的心中充满了一个个问号。
与雨桐相似,很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是什么?
有人曾对美国成功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之中94%以上的人都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换句话说,工作的基础条件就是喜好和兴趣。一个对于工作感到不满意的人,不管如何努力,都不会有优越的表现。
兴趣对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可能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最初择业的时候,影响人们选择的常常是薪水高低等因素,但你慢慢会发现,如果长期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会备感厌倦。我在做咨询时发现,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工作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它对于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衣食住行。实际上,它更是你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使一个人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
因此,我们选择职业的首要出发点应该是考虑自己的兴趣。即使天赋和兴趣发生冲突时,我的建议依然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行业。
不过,对于雨桐来说,幸运的是她的天赋、能力、知识结构和兴趣不是矛盾的。擅长写作,喜欢和人沟通打交道,有着较出色的表达能力,大学期间曾有的校园记者的实践感受,再加上四年国际金融专业学习和一年银行业的工作背景,雨桐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当一名记者,准确地说是一名财经记者的基本条件。
“我是不是应该考取新闻系的研究生,那样我在新闻界的竞争力会更强?”一番分析以后,雨桐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认为花两三年的时间读研,对你来说不但成本高,而且从职业的发展角度看,实际帮助不大。新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一篇好的新闻稿件绝对不是在研究所里研究出来的,而是通过捕捉、采写出来的。”我告诉雨桐,“三年的时间可能使你少拿一纸文凭,但足以让你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新记者成长为一名好的财经记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行业是绝对保险和一成不变的,新闻业和金融业都是如此。离开暂时的保险箱,自己就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说到这里,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雨桐手拿采访机坐在央行行长面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