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才的差异化管理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进中出了故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船长深谙世事,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去说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即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人爱赶时髦,遂跟着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我是船长,我命令你跳水”,德国人严于纪律,服从了命令;他对意大利人说:“乘坐别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行”,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说不让跳他偏要跳;对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就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不跳就死定了”;对中国商人则说:“你家中还有80岁的老母,你不逃命怎么对得起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从这一不无夸张的幽默中,我们可以悟出受不同文化、环境熏陶的人,其人生哲学、追求、价值观迥然各异,对其管理也应有所不同。
因才施管,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人才管理的绩效。人才管理要因才施管,首先就要会识别人才。
识别人才的差异
关于人才,有各种各样的论述,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首都经贸大学黄津孚教授从学术的角度将人才定义为:“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条件下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他认为,人才与一般人没有质的区别,只是有的在知识方面,有的在技能方面,有的在意志方面表现出超常水平,人才不一定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优秀的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是人才。
这里讲的人才,不是人才学中突出其杰出性而定义的人才,不是以学历教育划分的人才,也不是人才预测、人才规划中为了统计方便,使用学历加职称的人才范围,而是指从事或有能力从事管理岗位工作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相当于人才资源概念涵盖的范围。正如管理学家泰勒所说,不同的人,只要工作对他适合或只要他能够胜任此岗位的工作,他就是第一流的工人,就是人才。按照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内的人才分为四类:
开拓型人才:指那些能吃苦,勤奋向上,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人。
创新型人才:指那些思维敏捷、博学超群,自己有明确目标,并能努力实现目标的人。
实用型人才:指在既定条件下,能按照上级的目标、步骤努力完成任务的人。
平庸型人才:指给予了良好的条件、明确的目标与步骤,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按照我们前面的界定,这类人本不能叫做人才,这里权且叫做人才吧。
这四类人才的特点是,开拓型人才由于具备相当的能力,能承担重任,在实践中显得有些恃才傲物,不善于与人合作,但对组织的贡献可能最大,对组织的忠诚度最高;创新型人才思维敏锐,富于想像,不安于现状,当环境条件变得不利于其专长发挥时,极容易跳槽,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实用型人才比较循规蹈矩,也有用武之地,对组织的忠诚度仅次于开拓型人才,是最稳定的群体;平庸型人才懒于承担责任,不听指挥,很难与人合作,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最低,但因自身的弱点和毛病在任何组织都不受欢迎,因此,跳槽倾向最弱。
按照“二八原则”,一个组织80%的业绩是组织内20%的人才创造的,可以将这20%的人界定为开拓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也很重要,平庸型人才越少越好。
如何进行差异化管理
人才管理的关键是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实施激励后,其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得当,一个人可顶四个人用。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恰当的、适度的激励措施是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开拓型人才,由于其很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应为他们创造机会,充分放权,根据每个人的专长、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确定最佳工作岗位,使其感到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表演舞台。同时,帮助其拟定一个体现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使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增强努力进取、与人合作的内在动力。应大胆地把他们推到管理、科研、生产的重要岗位,赋予必要的参与权、决策权、处置权,使其看到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最大限度地给予其施展才能的空间。
对于创新型人才,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为其创造发挥特长的良好条件,提高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克服浮躁心理,增强稳定性,真正解决好“用好人、留住人、吸引人”这一深层次的关系组织命运的问题。管理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在其有跳槽意向之前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其相应待遇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等到其跳槽意向已经明确后才亡羊补牢,效果就差了。因为他们既然已经向你表示了跳槽意向,那就表明他们已决定放弃你对他们的信任度,此时即便你对他们示好,他们也会怀疑你以后是否还会高度信任之,对你的信任度没有信心,会使他们不敢回头。而且,明确的跳槽意向会使员工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若是因为你提高相应待遇而留下来,又可能被同事们耻笑为见利忘义,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再者,员工在有明显跳槽意向后被劝回,会带来一定的反面示范作用,会有更多的员工以跳槽为噱头要挟企业为其提高待遇。
对于实用型人才,要发挥其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尤其要注重其创造性的发掘。有关研究表明,许多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质,这可以说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创造性没能释放的很大原因是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应有意识地通过如团队培训这种形式,营造一种使每个成员与人坦诚交流的氛围,形成一种自由的、直接的、开放的沟通,增强成员的彼此互动,提高他们的开放和接纳度,激发其创造性。
对于平庸型人才,当然一辞了之最省事。但在组织内这类人才不可避免。对其不可能一辞了之。因为这样做,既会伤害员工的感情,又会让在职员工人人自危。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用尊重来交换尊重。管理者要实施感情投资,要看到人是有思想感情、有追求的,在取得成绩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在失利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呵护。总之,他们需要得到关心,需要领导重视他们的存在和价值。实践证明,一个组织内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高,其下属的表现就可能是优秀的;反之,其表现就不佳了,这就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为此,管理者首先要加强与下属的沟通,找到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的原因。如果是对组织的某些制度、措施不满,要给予解释或改进,争取理解和支持;如果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要其限期改正,实在不行再考虑辞退。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改善落后的比提高先进的更利于提高整体绩效。
对管理者的要求
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本质在于,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这种制度既能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又能满足各种各样人的需求。同时,这种制度能使人才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使人能经常保持一种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为此,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但又不是简单地把员工看成“组织的人”,是“对象”或“工具”,而应把企业变为“人的组织”。在管理方法上变“制度驱使”为“面向个人”的差异化管理,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变“以物易人”为“以心换心”。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创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体制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自由的文化氛围。
因才施管,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人才管理的绩效。人才管理要因才施管,首先就要会识别人才。
识别人才的差异
关于人才,有各种各样的论述,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首都经贸大学黄津孚教授从学术的角度将人才定义为:“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条件下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他认为,人才与一般人没有质的区别,只是有的在知识方面,有的在技能方面,有的在意志方面表现出超常水平,人才不一定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优秀的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是人才。
这里讲的人才,不是人才学中突出其杰出性而定义的人才,不是以学历教育划分的人才,也不是人才预测、人才规划中为了统计方便,使用学历加职称的人才范围,而是指从事或有能力从事管理岗位工作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相当于人才资源概念涵盖的范围。正如管理学家泰勒所说,不同的人,只要工作对他适合或只要他能够胜任此岗位的工作,他就是第一流的工人,就是人才。按照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内的人才分为四类:
开拓型人才:指那些能吃苦,勤奋向上,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人。
创新型人才:指那些思维敏捷、博学超群,自己有明确目标,并能努力实现目标的人。
实用型人才:指在既定条件下,能按照上级的目标、步骤努力完成任务的人。
平庸型人才:指给予了良好的条件、明确的目标与步骤,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按照我们前面的界定,这类人本不能叫做人才,这里权且叫做人才吧。
这四类人才的特点是,开拓型人才由于具备相当的能力,能承担重任,在实践中显得有些恃才傲物,不善于与人合作,但对组织的贡献可能最大,对组织的忠诚度最高;创新型人才思维敏锐,富于想像,不安于现状,当环境条件变得不利于其专长发挥时,极容易跳槽,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实用型人才比较循规蹈矩,也有用武之地,对组织的忠诚度仅次于开拓型人才,是最稳定的群体;平庸型人才懒于承担责任,不听指挥,很难与人合作,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最低,但因自身的弱点和毛病在任何组织都不受欢迎,因此,跳槽倾向最弱。
按照“二八原则”,一个组织80%的业绩是组织内20%的人才创造的,可以将这20%的人界定为开拓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也很重要,平庸型人才越少越好。
如何进行差异化管理
人才管理的关键是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实施激励后,其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得当,一个人可顶四个人用。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恰当的、适度的激励措施是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开拓型人才,由于其很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应为他们创造机会,充分放权,根据每个人的专长、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确定最佳工作岗位,使其感到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表演舞台。同时,帮助其拟定一个体现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使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增强努力进取、与人合作的内在动力。应大胆地把他们推到管理、科研、生产的重要岗位,赋予必要的参与权、决策权、处置权,使其看到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最大限度地给予其施展才能的空间。
对于创新型人才,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为其创造发挥特长的良好条件,提高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克服浮躁心理,增强稳定性,真正解决好“用好人、留住人、吸引人”这一深层次的关系组织命运的问题。管理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在其有跳槽意向之前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其相应待遇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等到其跳槽意向已经明确后才亡羊补牢,效果就差了。因为他们既然已经向你表示了跳槽意向,那就表明他们已决定放弃你对他们的信任度,此时即便你对他们示好,他们也会怀疑你以后是否还会高度信任之,对你的信任度没有信心,会使他们不敢回头。而且,明确的跳槽意向会使员工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若是因为你提高相应待遇而留下来,又可能被同事们耻笑为见利忘义,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再者,员工在有明显跳槽意向后被劝回,会带来一定的反面示范作用,会有更多的员工以跳槽为噱头要挟企业为其提高待遇。
对于实用型人才,要发挥其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尤其要注重其创造性的发掘。有关研究表明,许多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质,这可以说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创造性没能释放的很大原因是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应有意识地通过如团队培训这种形式,营造一种使每个成员与人坦诚交流的氛围,形成一种自由的、直接的、开放的沟通,增强成员的彼此互动,提高他们的开放和接纳度,激发其创造性。
对于平庸型人才,当然一辞了之最省事。但在组织内这类人才不可避免。对其不可能一辞了之。因为这样做,既会伤害员工的感情,又会让在职员工人人自危。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用尊重来交换尊重。管理者要实施感情投资,要看到人是有思想感情、有追求的,在取得成绩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在失利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呵护。总之,他们需要得到关心,需要领导重视他们的存在和价值。实践证明,一个组织内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高,其下属的表现就可能是优秀的;反之,其表现就不佳了,这就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为此,管理者首先要加强与下属的沟通,找到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的原因。如果是对组织的某些制度、措施不满,要给予解释或改进,争取理解和支持;如果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要其限期改正,实在不行再考虑辞退。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改善落后的比提高先进的更利于提高整体绩效。
对管理者的要求
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本质在于,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这种制度既能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又能满足各种各样人的需求。同时,这种制度能使人才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使人能经常保持一种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为此,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但又不是简单地把员工看成“组织的人”,是“对象”或“工具”,而应把企业变为“人的组织”。在管理方法上变“制度驱使”为“面向个人”的差异化管理,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变“以物易人”为“以心换心”。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创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体制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自由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