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领导最大障碍不是岩石,而是人心
你一定读过吉姆柯林斯的《从a到a+》,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是个以无畏闻名的攀岩高手,30年的攀岩经验,让他体验许多领导哲学与人生智慧。新年度的开始,我们特别精选柯林斯─攀岩领导必修的三堂课,与你一起共勉,也欢迎转寄给好友一起分享。
攀岩三十年,我的人生观与工作态度,全跟我的爬山经验紧密相连。我在科罗拉多州波得市长大,这里有全世界最棒的攀岩地点与最厉害的攀岩高手。当年我才十来岁,继父替我报名参加攀岩训练,我还不领情地嘀咕,「我宁愿读书。」结果第一天上完课,我就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的挚爱活动。对我来说,攀岩是终极的教室,可以找到人生每个层面的启示。这种运动通常不给犯错的人第二次机会——死亡终结一切的学习。但我很幸运,能从错误中存活,而且学到许多非常有用的启示。
坚持向上爬,宁愿落下也不愿失败
我与友人麦特走过山径弯道停了下来,一片壮丽的岩石挡在前方:平滑、略微外悬的银白花岗岩壁,一道指尖大小的薄缝穿过中间。
「你看,这就是我把这条路线叫做水晶球的原因,」麦特指着岩壁上方,离我们50呎、棒球大小的一处石英岩握点。
我们向上抛出绳索,我开始攀爬,希望能来个「现场首攀(on-sight)」,首攀是指在没有任何路线资料下,第一次爬就成功完攀,一次也没有坠落。首攀的人只有一次机会,万一搞砸,落到绳索上,便再也不能称为首攀。
首攀--挑战攀岩者的恐惧
距离「水晶球」还有十呎,我的脚开始不稳,踢落了许多小石头。我弯紧大拇指,双手勾住一处凸起的岩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手指头的重量再减轻一点点就好了……。」首攀的兴奋,让我加重施压,每个岩点都抓得太用力,就像紧张过头的跑步者,起跑冲刺太快。
「深呼吸,吉姆,你要放松,」麦特的声音让我稍感镇定。
我慢慢放松手指,调整呼吸,但心念还在翻滚,「一出错就再也没机会……,但就算这一步走对,还是没把握有足够的力气,爬到水晶球……,如果到不了那里,就无法将绳子挂入下个保护点来固定…,我应该下坠多远?……」
犹疑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
「好吧,麦特,我要出发了。」
右手水平侧拉,左脚移向壁缘。糟糕,应该用左手去抓壁缘才对,我把身体朝左方移去,想抓住任何凸起的岩壁或石头,好让右手赶快往上挪,再用左手抓壁缘。我把右手手指压在一块朝下的岩角上,但这种角度很难侧拉。眼前,我的成功机率不到20%:如果继续行动,势必会坠落,一落就是三十呎;就算真能往上爬,在没有另个岩栓扣住绳索的保护下,爬得愈高,坠得愈深。
「下降!」我对麦特大喊。
「不!」他大叫,「你只剩三组动作就到水晶球,你一定到得了!」
「下降!」我再喊了一次。
说完,我就松了手,控制良好地沿绳下坠。我悬在绳索上大约十分钟,逐渐恢复体力,然后荡向岩壁,这次我抓住了每个握点,顺利地爬上山顶。
这当然不能算是完成首攀。尽管同一天稍晚,我再度挑战那条路线,从下方攀爬而上,一口气完成攻顶,但无论这次再成功,我知道我还是失败了。不是败在行动,而是败在心态。因为,就在应该全力以赴的一刻,我竟然松手放弃,我其实选择了失败(failure),而不是落下(fallure)。
落下(fallure)≠失败(failure)
失败与落下。两者之别异常细微,却又意义重大。落下时,你虽然无法攻上山顶,却始终没有放弃。落下是你的人掉了下去,失败却是你的心已经放弃。
爬到落下去,代表你曾经全力以赴向上爬——即使成功的机率不到20%、10%甚至5%。你毫不保留,用尽每一分的心智与体力,你绝不替自己找借口,就算再多的害怕、痛苦、胃液翻滚和不确定,你还是要求自己百分百演出。
对旁观者来说,失败与落下看起来没两样(都是从空中掉了下来),然而,落下的内在体验,却与失败截然不同。
我们只有在选择落下,而非失败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极限。没错,我只有不到20%的机率可以爬到水晶球那里,但因为我选择了放弃,我再也无从确定实际的结果会是什么。或许我还可以使出其它本领,或许我还有力气多做一组动作,又或者正如我后来发现,下个握点其实很容易抓稳。
难就难在这里。首攀(或者人生)的过程里,你并不晓得下个握点抓起来困难或容易。也正是其中的暧昧不定,使人难以全力投入。
不试,永远不知道极限
我的一位人生导师,设计大师莎拉里托登布尔(sara little turnbull)曾经送我一幅壁挂,上面写着:「如果不尽力一试,你不会知道极限在哪里」
年过八旬的登布尔是史丹福大学商学院「变革流程实验室」创办人,她以担任可口可乐、康宁、辉瑞、3m与富豪汽车等大公司的设计顾问而闻名,被形容是「ceo的产品设计开发秘密武器」。
她告诉我,她有些最好的设计概念,便是在快要失败,却又不肯就这样放弃的那一刻诞生的。
当然,大部份快要失败的设计,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偶尔总会有一次,因为不肯放弃,她把自己推向全然不同的新境界,非凡的创意就此产生。「这就是突破,」她说,「你必须走到失败的边缘,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就会走出不一样的境界。」
这些年研究卓越企业,让我看见最优秀的领导人如何本能地领悟这个道理。例如,金百利克拉克的执行长史密斯为了帮助公司跃向卓越,面对「落下vs.失败」的抉择时,就做出了关键的决定。
领导,要有面对坠落的勇气
史密斯深知,疲软不振的金百利要改头换面,最好的机会就在消费用纸领域。为了展现破釜沈舟,誓不回头的决心,他决定把传统的工业用纸厂全部出售,再把资金投入消费用纸,正面迎战史谷脱、宝碱等大敌。华尔街嘲笑他,财经媒体也不看好,但最后,金百利翻身成为全球消费用纸业的龙头厂商。
史密斯很清楚,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就在于全力以赴,宁愿落下也不放弃。
现在的我,将人生视为一连串落下或失败的抉择。如同首攀一样,人生的下个握点往往模糊难辨,这种模糊性让我们退缩,无法全力以赴,于是我们在心里认输,松了手,我们宁愿控制得当地落下,也不愿冒着可能摔落更深的风险,继续向上攀爬。但不管创立新事业、出版新书或者尝试新设计,坠落绝少代表毁灭。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极限的唯一方法,便是勇敢地走向坠落,而非失败(go to fallure, not failure)。
我今年四十五岁,抓住石头引体向上的动作,做来已不再像二十岁时那么强劲有力。然而这些年来,我深深领悟,体力上的流失,可以用心智力量的增长来补强。所以我继续行走在穷山绝壁之间,寻找落下的机会。
攀岩不是为了征服岩石,而是征服自己
我甚至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条件——不必非得登上顶峰,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全心投入。最近一次攀岩之旅,我没有一条路线顺利完成攻顶,但那却是我历来攀岩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因为每次尝试都勇敢地向上爬,坚持爬到落下。回家的路上我很高兴,那天,我的意念是坚强的,不像多数日子里那么软弱。因为,攀岩不是为了征服岩石,而是为了征服我们自己。这也正是我们要勇于爬到落下的原因。
攀岩三十年,我的人生观与工作态度,全跟我的爬山经验紧密相连。我在科罗拉多州波得市长大,这里有全世界最棒的攀岩地点与最厉害的攀岩高手。当年我才十来岁,继父替我报名参加攀岩训练,我还不领情地嘀咕,「我宁愿读书。」结果第一天上完课,我就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的挚爱活动。对我来说,攀岩是终极的教室,可以找到人生每个层面的启示。这种运动通常不给犯错的人第二次机会——死亡终结一切的学习。但我很幸运,能从错误中存活,而且学到许多非常有用的启示。
坚持向上爬,宁愿落下也不愿失败
我与友人麦特走过山径弯道停了下来,一片壮丽的岩石挡在前方:平滑、略微外悬的银白花岗岩壁,一道指尖大小的薄缝穿过中间。
「你看,这就是我把这条路线叫做水晶球的原因,」麦特指着岩壁上方,离我们50呎、棒球大小的一处石英岩握点。
我们向上抛出绳索,我开始攀爬,希望能来个「现场首攀(on-sight)」,首攀是指在没有任何路线资料下,第一次爬就成功完攀,一次也没有坠落。首攀的人只有一次机会,万一搞砸,落到绳索上,便再也不能称为首攀。
首攀--挑战攀岩者的恐惧
距离「水晶球」还有十呎,我的脚开始不稳,踢落了许多小石头。我弯紧大拇指,双手勾住一处凸起的岩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手指头的重量再减轻一点点就好了……。」首攀的兴奋,让我加重施压,每个岩点都抓得太用力,就像紧张过头的跑步者,起跑冲刺太快。
「深呼吸,吉姆,你要放松,」麦特的声音让我稍感镇定。
我慢慢放松手指,调整呼吸,但心念还在翻滚,「一出错就再也没机会……,但就算这一步走对,还是没把握有足够的力气,爬到水晶球……,如果到不了那里,就无法将绳子挂入下个保护点来固定…,我应该下坠多远?……」
犹疑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
「好吧,麦特,我要出发了。」
右手水平侧拉,左脚移向壁缘。糟糕,应该用左手去抓壁缘才对,我把身体朝左方移去,想抓住任何凸起的岩壁或石头,好让右手赶快往上挪,再用左手抓壁缘。我把右手手指压在一块朝下的岩角上,但这种角度很难侧拉。眼前,我的成功机率不到20%:如果继续行动,势必会坠落,一落就是三十呎;就算真能往上爬,在没有另个岩栓扣住绳索的保护下,爬得愈高,坠得愈深。
「下降!」我对麦特大喊。
「不!」他大叫,「你只剩三组动作就到水晶球,你一定到得了!」
「下降!」我再喊了一次。
说完,我就松了手,控制良好地沿绳下坠。我悬在绳索上大约十分钟,逐渐恢复体力,然后荡向岩壁,这次我抓住了每个握点,顺利地爬上山顶。
这当然不能算是完成首攀。尽管同一天稍晚,我再度挑战那条路线,从下方攀爬而上,一口气完成攻顶,但无论这次再成功,我知道我还是失败了。不是败在行动,而是败在心态。因为,就在应该全力以赴的一刻,我竟然松手放弃,我其实选择了失败(failure),而不是落下(fallure)。
落下(fallure)≠失败(failure)
失败与落下。两者之别异常细微,却又意义重大。落下时,你虽然无法攻上山顶,却始终没有放弃。落下是你的人掉了下去,失败却是你的心已经放弃。
爬到落下去,代表你曾经全力以赴向上爬——即使成功的机率不到20%、10%甚至5%。你毫不保留,用尽每一分的心智与体力,你绝不替自己找借口,就算再多的害怕、痛苦、胃液翻滚和不确定,你还是要求自己百分百演出。
对旁观者来说,失败与落下看起来没两样(都是从空中掉了下来),然而,落下的内在体验,却与失败截然不同。
我们只有在选择落下,而非失败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极限。没错,我只有不到20%的机率可以爬到水晶球那里,但因为我选择了放弃,我再也无从确定实际的结果会是什么。或许我还可以使出其它本领,或许我还有力气多做一组动作,又或者正如我后来发现,下个握点其实很容易抓稳。
难就难在这里。首攀(或者人生)的过程里,你并不晓得下个握点抓起来困难或容易。也正是其中的暧昧不定,使人难以全力投入。
不试,永远不知道极限
我的一位人生导师,设计大师莎拉里托登布尔(sara little turnbull)曾经送我一幅壁挂,上面写着:「如果不尽力一试,你不会知道极限在哪里」
年过八旬的登布尔是史丹福大学商学院「变革流程实验室」创办人,她以担任可口可乐、康宁、辉瑞、3m与富豪汽车等大公司的设计顾问而闻名,被形容是「ceo的产品设计开发秘密武器」。
她告诉我,她有些最好的设计概念,便是在快要失败,却又不肯就这样放弃的那一刻诞生的。
当然,大部份快要失败的设计,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偶尔总会有一次,因为不肯放弃,她把自己推向全然不同的新境界,非凡的创意就此产生。「这就是突破,」她说,「你必须走到失败的边缘,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就会走出不一样的境界。」
这些年研究卓越企业,让我看见最优秀的领导人如何本能地领悟这个道理。例如,金百利克拉克的执行长史密斯为了帮助公司跃向卓越,面对「落下vs.失败」的抉择时,就做出了关键的决定。
领导,要有面对坠落的勇气
史密斯深知,疲软不振的金百利要改头换面,最好的机会就在消费用纸领域。为了展现破釜沈舟,誓不回头的决心,他决定把传统的工业用纸厂全部出售,再把资金投入消费用纸,正面迎战史谷脱、宝碱等大敌。华尔街嘲笑他,财经媒体也不看好,但最后,金百利翻身成为全球消费用纸业的龙头厂商。
史密斯很清楚,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就在于全力以赴,宁愿落下也不放弃。
现在的我,将人生视为一连串落下或失败的抉择。如同首攀一样,人生的下个握点往往模糊难辨,这种模糊性让我们退缩,无法全力以赴,于是我们在心里认输,松了手,我们宁愿控制得当地落下,也不愿冒着可能摔落更深的风险,继续向上攀爬。但不管创立新事业、出版新书或者尝试新设计,坠落绝少代表毁灭。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极限的唯一方法,便是勇敢地走向坠落,而非失败(go to fallure, not failure)。
我今年四十五岁,抓住石头引体向上的动作,做来已不再像二十岁时那么强劲有力。然而这些年来,我深深领悟,体力上的流失,可以用心智力量的增长来补强。所以我继续行走在穷山绝壁之间,寻找落下的机会。
攀岩不是为了征服岩石,而是征服自己
我甚至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条件——不必非得登上顶峰,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全心投入。最近一次攀岩之旅,我没有一条路线顺利完成攻顶,但那却是我历来攀岩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因为每次尝试都勇敢地向上爬,坚持爬到落下。回家的路上我很高兴,那天,我的意念是坚强的,不像多数日子里那么软弱。因为,攀岩不是为了征服岩石,而是为了征服我们自己。这也正是我们要勇于爬到落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