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职业枯竭高发期职场要钱还是要健康
日前,北京某健康体检中心和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通过对中关村82家企业的2642名员工(年龄约80%在26岁-35岁之间)的集中调查,结果显示:84.2%的人工作压力很大;89.9%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并不自信;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三餐规律。
26岁的王佳是一家信息管理公司的电脑编程人员,这意味着她除了一周五天坐在电脑前工作外,她的手机还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因为公司的某些工作需要她随叫随到,哪怕是半夜。为了保住这份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王佳尽管时常感到身心疲惫,但每当公司隔三差五地安排她出差时,她还是默默地选择了服从。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剧,事实上,在中国青年族群中,有不少人包括高知阶层和白领分子,正步入一种十分有害的认识误区,即他们认为青壮年正是精力充沛、拼命赚钱的好时光,“身体倍儿棒,牙齿倍儿好,吃嘛嘛香”,不大展人生宏图,过期作废。因此他们中间流传一种说法:“40岁以前用命换钱,40岁以后用钱换命。”还有一种说法,“不在30岁前赚到第一个100万是失败的人生。”
为了避免人生的失败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透支健康,储蓄金钱,尽管他们熟知那句名言:“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家庭、幸福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没有了1,再多的0又有什么意义呢?”29岁的私企小老板高明亮说:“我也知道健康重要,可每天忙着工作、赚钱,考虑这考虑那,哪有时间考虑健康?”他对记者罗列了自己一天的大致时间表:早晨8点以后起床,一般不吃早饭,由东四环外开车赶往中关村自己的小公司,对着电脑一上午,中午一般吃盒饭,有时是方便面,下午继续忙,晚上则有应酬,与客户喝酒、泡吧、打麻将、谈生意,往往十一二点才能回家。
其实这也是许多年轻人正在体验的一天生活模式。“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是他们调侃自己的口头禅。记者采访中,有人认为自己年轻,抵抗力好,能吃能喝能睡就是没病,即便碰上一些小症状,坚持一下也就挺过去了。所以他们引以自豪的是自己可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工作六七天,吃着不规律的三餐,同时保证高效率的工作,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
但是,这种不良的、无知的生活方式正在让他们付出代价。据统计,中国死亡率最集中的年龄段目前是30岁-50岁,高知人群的平均寿命仅58.5岁。日前,北京某健康体检中心和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通过对中关村82家企业的2642名员工(年龄约80%在26岁-35岁之间)的集中调查,结果显示:84.2%的人工作压力很大;89.9%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并不自信;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三餐规律。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不光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那种认为我没病就是健康,我不难受不虚弱就是健康的观念,其实并不正确。现在许多青年人持一种危险的观点:“60岁以前拼命工作,拼命享受,60岁以后死了也值。”他们认为健康与工作、赚钱相矛盾,最多的借口就是“太忙”,“难道,他们能比国家总理还忙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许燕教授则认为,在工作重压下的身心俱疲容易导致职业枯竭。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她说,如果某人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极有可能是患上了职业枯竭。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性质,最容易患职业枯竭,其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是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许燕教授介绍说,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
26岁的王佳是一家信息管理公司的电脑编程人员,这意味着她除了一周五天坐在电脑前工作外,她的手机还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因为公司的某些工作需要她随叫随到,哪怕是半夜。为了保住这份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王佳尽管时常感到身心疲惫,但每当公司隔三差五地安排她出差时,她还是默默地选择了服从。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剧,事实上,在中国青年族群中,有不少人包括高知阶层和白领分子,正步入一种十分有害的认识误区,即他们认为青壮年正是精力充沛、拼命赚钱的好时光,“身体倍儿棒,牙齿倍儿好,吃嘛嘛香”,不大展人生宏图,过期作废。因此他们中间流传一种说法:“40岁以前用命换钱,40岁以后用钱换命。”还有一种说法,“不在30岁前赚到第一个100万是失败的人生。”
为了避免人生的失败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透支健康,储蓄金钱,尽管他们熟知那句名言:“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家庭、幸福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没有了1,再多的0又有什么意义呢?”29岁的私企小老板高明亮说:“我也知道健康重要,可每天忙着工作、赚钱,考虑这考虑那,哪有时间考虑健康?”他对记者罗列了自己一天的大致时间表:早晨8点以后起床,一般不吃早饭,由东四环外开车赶往中关村自己的小公司,对着电脑一上午,中午一般吃盒饭,有时是方便面,下午继续忙,晚上则有应酬,与客户喝酒、泡吧、打麻将、谈生意,往往十一二点才能回家。
其实这也是许多年轻人正在体验的一天生活模式。“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是他们调侃自己的口头禅。记者采访中,有人认为自己年轻,抵抗力好,能吃能喝能睡就是没病,即便碰上一些小症状,坚持一下也就挺过去了。所以他们引以自豪的是自己可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工作六七天,吃着不规律的三餐,同时保证高效率的工作,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
但是,这种不良的、无知的生活方式正在让他们付出代价。据统计,中国死亡率最集中的年龄段目前是30岁-50岁,高知人群的平均寿命仅58.5岁。日前,北京某健康体检中心和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通过对中关村82家企业的2642名员工(年龄约80%在26岁-35岁之间)的集中调查,结果显示:84.2%的人工作压力很大;89.9%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并不自信;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三餐规律。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不光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那种认为我没病就是健康,我不难受不虚弱就是健康的观念,其实并不正确。现在许多青年人持一种危险的观点:“60岁以前拼命工作,拼命享受,60岁以后死了也值。”他们认为健康与工作、赚钱相矛盾,最多的借口就是“太忙”,“难道,他们能比国家总理还忙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许燕教授则认为,在工作重压下的身心俱疲容易导致职业枯竭。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她说,如果某人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极有可能是患上了职业枯竭。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性质,最容易患职业枯竭,其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是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许燕教授介绍说,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