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管理”三论(3)
行为动因:成就、成员、成长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所以,企业激励管理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增强企业活力,也就是弄清构成企业行动力的“三力”的来源,采取措施固本培元,以保持这些源泉的喷涌不息。应该看到,企业活力实际上体现的是组织的生命力,而愿力、助力、能力作为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以有机互动、互赖的整体形式存在的。例如,愿力的增强有助于改善能力,也会影响与感化助力环境;助力的增强有助于克服能力之不足,更易激发出愿力;能力的增强有助于获得助力,并由于更易创出成果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愿力。所以,探讨企业活力或者说行动力,不能采取相互割裂的机械主义态度。
借鉴前面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如果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业绩、体验过程、调适心态”,那么与此相应就可导出人生“活力”的“成就、成员、成长”(以下简“三成”)三源泉。这是由于,“创造业绩”就在于取得工作成果,获得社会认同与物质回报,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努力建树上的“成就”感;“体验过程”就在于感受人、事、物,获得群体互赖与精神寄托,从而让人产生信仰、归属上的“成员”感;“调适心态”就在于通过逐渐参透人生,获得随缘自适与心性完善,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心智上的“成长”感。这样,如果粗略地认为,成就、成员、成长分别相应于愿力、助力、能力,可见“三成”就构成了“三力”的基础。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在于,为员工提供心智成长、个人发展、组织归属等方面的机会与前景,增强员工的“三成”感。例如,通过加强技术开发、设备投资、改善工艺等,提升企业最终业绩,使身处企业之中的员工产生成就感,形成进一步投入企业的愿力;通过沟通理解、通力合作、稳定就业等,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使员工产生成员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助力;通过加强培训、工作丰富、团队交流、信息共享等,提升员工个体的内在素质,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与优势,使员工产生成长感,形成进一步动态学习的能力。当然,从实践运作的角度看,“成就、成员、成长”之感与“愿力、助力、能力”的相互联系,不像前面描述的那样简单,实际上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存在着互为表里的复杂互动、互适、互赖关系。
“三成”作为行为动因,就构成了企业活力的源泉。从流量的角度看,进行激励管理,考察企业活力源泉的开发,关键是如何把握其加速、稳定、减速机制,所以,有必要了解“三成”与“三力”的形成过程、相关联系与互动原理。一般地,若将所有能够提供员工“三成”感的因素统称为“激励”,而最终形成的“三力”作用泛称为“行为”,则为了做好企业激励管理工作,至少还需关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需重视“三成”的综合作用,不能过份依赖单一“激励”的作用,因为单一“激励”对“行为”的边际作用会出现递减现象。二是,各种“激励”的动因其对最终“行为”的相对作用大小,会随着时间、情境变化等因素改变而变。三是,考察跨越多个时间周期的“激励”与“行为”关系,可见各种激励要素之间存在着权重、强度、跨期的关联影响,就其中的时间因素而言,一般来说,激励与所预期的行为之间的时差越小,其效果也越好。
此外,从激励-响应的内在机制看,还需要在人们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形成适当的差距,以形成试图消除这种差距的心理动力。考虑到恒定不变的差距,如果持续存在而难以消除,人们最后会习以为常,从而对差距变得麻木不仁。激励管理需特别关注这样几件事,一是,为所形成的心理动力提供能力与助力支撑,使之迅速转化为实际的企业行动,以最终消除差距、取得成果;二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动态管理,始终维持“动力”的适当水平。最后,不容否认,尽管从做事的角度看,有时只要兴趣所至,做成事这一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成就感也会给人带来愉悦,从而能够产生乐在其中的过程体验,使得行为者看起来似乎具有不带功利性的内在动机;但从做人角度看,在个体之间存在信息交换的组织内,受外在激励或环境影响,人们之间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着比较,根据自己对于所选参照对象的主观评价,做出组织是否对自己的投入做出公平回报的判断,并进而由此影响其后续工作心理动力的强弱。这意味着,在考虑一个组织系统的激励机制建立时,除了需要考虑其中每一个体的“三成”与“三力”关系,还需特别处理好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对“三成”感觉及其与企业整体“三力”建设的关系。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所以,企业激励管理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增强企业活力,也就是弄清构成企业行动力的“三力”的来源,采取措施固本培元,以保持这些源泉的喷涌不息。应该看到,企业活力实际上体现的是组织的生命力,而愿力、助力、能力作为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以有机互动、互赖的整体形式存在的。例如,愿力的增强有助于改善能力,也会影响与感化助力环境;助力的增强有助于克服能力之不足,更易激发出愿力;能力的增强有助于获得助力,并由于更易创出成果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愿力。所以,探讨企业活力或者说行动力,不能采取相互割裂的机械主义态度。
借鉴前面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如果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业绩、体验过程、调适心态”,那么与此相应就可导出人生“活力”的“成就、成员、成长”(以下简“三成”)三源泉。这是由于,“创造业绩”就在于取得工作成果,获得社会认同与物质回报,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努力建树上的“成就”感;“体验过程”就在于感受人、事、物,获得群体互赖与精神寄托,从而让人产生信仰、归属上的“成员”感;“调适心态”就在于通过逐渐参透人生,获得随缘自适与心性完善,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心智上的“成长”感。这样,如果粗略地认为,成就、成员、成长分别相应于愿力、助力、能力,可见“三成”就构成了“三力”的基础。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在于,为员工提供心智成长、个人发展、组织归属等方面的机会与前景,增强员工的“三成”感。例如,通过加强技术开发、设备投资、改善工艺等,提升企业最终业绩,使身处企业之中的员工产生成就感,形成进一步投入企业的愿力;通过沟通理解、通力合作、稳定就业等,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使员工产生成员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助力;通过加强培训、工作丰富、团队交流、信息共享等,提升员工个体的内在素质,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与优势,使员工产生成长感,形成进一步动态学习的能力。当然,从实践运作的角度看,“成就、成员、成长”之感与“愿力、助力、能力”的相互联系,不像前面描述的那样简单,实际上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存在着互为表里的复杂互动、互适、互赖关系。
“三成”作为行为动因,就构成了企业活力的源泉。从流量的角度看,进行激励管理,考察企业活力源泉的开发,关键是如何把握其加速、稳定、减速机制,所以,有必要了解“三成”与“三力”的形成过程、相关联系与互动原理。一般地,若将所有能够提供员工“三成”感的因素统称为“激励”,而最终形成的“三力”作用泛称为“行为”,则为了做好企业激励管理工作,至少还需关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需重视“三成”的综合作用,不能过份依赖单一“激励”的作用,因为单一“激励”对“行为”的边际作用会出现递减现象。二是,各种“激励”的动因其对最终“行为”的相对作用大小,会随着时间、情境变化等因素改变而变。三是,考察跨越多个时间周期的“激励”与“行为”关系,可见各种激励要素之间存在着权重、强度、跨期的关联影响,就其中的时间因素而言,一般来说,激励与所预期的行为之间的时差越小,其效果也越好。
此外,从激励-响应的内在机制看,还需要在人们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形成适当的差距,以形成试图消除这种差距的心理动力。考虑到恒定不变的差距,如果持续存在而难以消除,人们最后会习以为常,从而对差距变得麻木不仁。激励管理需特别关注这样几件事,一是,为所形成的心理动力提供能力与助力支撑,使之迅速转化为实际的企业行动,以最终消除差距、取得成果;二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动态管理,始终维持“动力”的适当水平。最后,不容否认,尽管从做事的角度看,有时只要兴趣所至,做成事这一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成就感也会给人带来愉悦,从而能够产生乐在其中的过程体验,使得行为者看起来似乎具有不带功利性的内在动机;但从做人角度看,在个体之间存在信息交换的组织内,受外在激励或环境影响,人们之间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着比较,根据自己对于所选参照对象的主观评价,做出组织是否对自己的投入做出公平回报的判断,并进而由此影响其后续工作心理动力的强弱。这意味着,在考虑一个组织系统的激励机制建立时,除了需要考虑其中每一个体的“三成”与“三力”关系,还需特别处理好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对“三成”感觉及其与企业整体“三力”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