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七成上班族感到工作不和谐理想失落
调查显示近七成上班族感到工作不和谐,教师、医生护士、编辑记者感觉尤其强烈
“你的工作和谐吗?”
“不和谐。”邵梦很干脆地回答。
三年前法学研究生毕业的邵梦进入了一家机关报工作。这份旁人羡慕的工作却让邵梦觉得很乏味。“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和归宿感。”邵梦这样解释。
也不是完全没有成就感。邵梦写的一篇稿子揭露了一家公司的黑幕,被很多媒体转载。看到网友的肯定,“心里还是有些成就感,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
由于法律专业出身,邵梦毕业时还怀抱着发挥专业特长、实现铲强扶弱的社会理想。但在这家机关报,也许是因为同事大多不是法律专业的原因,邵梦发现自己跟别人似乎没有共同话题。“单位的大环境也不允许我多做那样的好稿子。”
邵梦觉得,原来的那些理想正在慢慢失落。
其实,有这样失落的又何止邵梦一个人。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与新浪新闻频道联合实施了“2006年中国上班族工作和谐指数调查”,共有近4000名在职人员通过网络接受了调查。
调查结果让人惊讶,近七成的上班族都感到工作不和谐。
此次调查的主持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告诉记者,这里所说的和谐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的:个体与工作的关系、个体与上级、同事和客户的关系、个体与所在单位的关系、个体在职场中的体验与经历。
教师、医生护士、编辑记者成为“最不和谐的三大职业”
去年,一项由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表明,61%的城市人口认为他们的不快乐感主要来自工作。本次调查也发现,被很多人羡慕的教师(76%)、医生护士(73.8%)、编辑记者(70.3%)等职业,成为“最不和谐的三大职业”。国有企业(71.5%)、事业单位(69.3%)和民营企业(65.4%),也被评价为“最不和谐的三大单位类型”。
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工作的和谐程度呢?
很多人在迈出校园踏入职场的时候对职业的想像太过理想化,比如“工作要轻松,挣钱要多”等,但对于自己的兴趣是否跟职业契合、能否很好地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却往往缺少考虑与准备。
在个体与工作的关系上,调查显示,10项指标中均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和谐”。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意思”(63.4%)、“自己没有得到合理回报”(49.2%)和“工作安全感比较低”(46.7%)。
今年大四的小陈正在将要工作的单位实习,已经提前迈入了职场,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似乎不是很顺。“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总是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就会被炒鱿鱼。”工作的压力让还没有完全进入职场的小陈紧张不已。
除了要适应工作本身之外,小陈还对即将面对的人际关系表示了极度担心。“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跟同事的关系会很麻烦,要是跟单位的做事理念不融洽,肯定更要命。”
这些担心在调查结果中也有体现。
调查显示,在个体与上级、同事甚至客户的关系中,三成被访者回答“不和谐”,这集中表现在:与上级的合作不默契、上级对自己不够信任、不认同上级等等。
在个体与所在单位的关系上,也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觉得单位对员工不够重视、不认同所在单位的做事理念、所在单位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与支持等等。
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幸福感较低、单位发展空间有限、满意程度较低等原因也造成不少人职场体验不佳。
“不职业”和“不成熟”导致“不和谐”
似乎突然间,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变得高了,除了谋生,人们还要求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感觉、发展的空间。
“工作不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李超平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不和谐”才能进步。要是处理得当,“不和谐”完全可能成为前行的动力。
跟过去相比,现代高科技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加快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而且这种现代化高科技冲击太快,人们尚未适应这一波,下一波又已经到来了。在这样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然会因为“不适应”产生“不和谐”。“这也是我国上班族工作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李超平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加速发展现代化企业。”李超平分析说,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建立的时间不是很长,管理还不太规范,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处于解决生存问题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企业往往容易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对“人”这一重要资源的关注。
“现在我国各类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层,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尚处在探索学习阶段。同时,被管理者的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他说,“这就出现了在‘不成熟的企业’中,‘不职业的经理’管理着‘高层次员工’的局面。所以,职场人士普遍出现的‘不和谐感’就不难理解了。”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上班族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并没有重视“价值观”、“态度”、“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不职业”的毕业生到了“不职业的企业”,最终就很有可能出现工作不和谐。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全部。”李超平说,生活需要工作,但工作不是惟一的,“生活”与“工作”之间需要平衡。(记者 李松涛)
“你的工作和谐吗?”
“不和谐。”邵梦很干脆地回答。
三年前法学研究生毕业的邵梦进入了一家机关报工作。这份旁人羡慕的工作却让邵梦觉得很乏味。“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和归宿感。”邵梦这样解释。
也不是完全没有成就感。邵梦写的一篇稿子揭露了一家公司的黑幕,被很多媒体转载。看到网友的肯定,“心里还是有些成就感,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
由于法律专业出身,邵梦毕业时还怀抱着发挥专业特长、实现铲强扶弱的社会理想。但在这家机关报,也许是因为同事大多不是法律专业的原因,邵梦发现自己跟别人似乎没有共同话题。“单位的大环境也不允许我多做那样的好稿子。”
邵梦觉得,原来的那些理想正在慢慢失落。
其实,有这样失落的又何止邵梦一个人。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与新浪新闻频道联合实施了“2006年中国上班族工作和谐指数调查”,共有近4000名在职人员通过网络接受了调查。
调查结果让人惊讶,近七成的上班族都感到工作不和谐。
此次调查的主持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告诉记者,这里所说的和谐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的:个体与工作的关系、个体与上级、同事和客户的关系、个体与所在单位的关系、个体在职场中的体验与经历。
教师、医生护士、编辑记者成为“最不和谐的三大职业”
去年,一项由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表明,61%的城市人口认为他们的不快乐感主要来自工作。本次调查也发现,被很多人羡慕的教师(76%)、医生护士(73.8%)、编辑记者(70.3%)等职业,成为“最不和谐的三大职业”。国有企业(71.5%)、事业单位(69.3%)和民营企业(65.4%),也被评价为“最不和谐的三大单位类型”。
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工作的和谐程度呢?
很多人在迈出校园踏入职场的时候对职业的想像太过理想化,比如“工作要轻松,挣钱要多”等,但对于自己的兴趣是否跟职业契合、能否很好地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却往往缺少考虑与准备。
在个体与工作的关系上,调查显示,10项指标中均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和谐”。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意思”(63.4%)、“自己没有得到合理回报”(49.2%)和“工作安全感比较低”(46.7%)。
今年大四的小陈正在将要工作的单位实习,已经提前迈入了职场,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似乎不是很顺。“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总是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就会被炒鱿鱼。”工作的压力让还没有完全进入职场的小陈紧张不已。
除了要适应工作本身之外,小陈还对即将面对的人际关系表示了极度担心。“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跟同事的关系会很麻烦,要是跟单位的做事理念不融洽,肯定更要命。”
这些担心在调查结果中也有体现。
调查显示,在个体与上级、同事甚至客户的关系中,三成被访者回答“不和谐”,这集中表现在:与上级的合作不默契、上级对自己不够信任、不认同上级等等。
在个体与所在单位的关系上,也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觉得单位对员工不够重视、不认同所在单位的做事理念、所在单位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与支持等等。
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幸福感较低、单位发展空间有限、满意程度较低等原因也造成不少人职场体验不佳。
“不职业”和“不成熟”导致“不和谐”
似乎突然间,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变得高了,除了谋生,人们还要求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感觉、发展的空间。
“工作不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李超平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不和谐”才能进步。要是处理得当,“不和谐”完全可能成为前行的动力。
跟过去相比,现代高科技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加快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而且这种现代化高科技冲击太快,人们尚未适应这一波,下一波又已经到来了。在这样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然会因为“不适应”产生“不和谐”。“这也是我国上班族工作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李超平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加速发展现代化企业。”李超平分析说,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建立的时间不是很长,管理还不太规范,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处于解决生存问题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企业往往容易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对“人”这一重要资源的关注。
“现在我国各类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层,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尚处在探索学习阶段。同时,被管理者的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他说,“这就出现了在‘不成熟的企业’中,‘不职业的经理’管理着‘高层次员工’的局面。所以,职场人士普遍出现的‘不和谐感’就不难理解了。”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上班族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并没有重视“价值观”、“态度”、“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不职业”的毕业生到了“不职业的企业”,最终就很有可能出现工作不和谐。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全部。”李超平说,生活需要工作,但工作不是惟一的,“生活”与“工作”之间需要平衡。(记者 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