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你看你看老外的脸
把他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每个员工
阿岚是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她的新任老板是比利时人,才上任没多久,就和她发生了摩擦。起因是一个员工的父亲去世。该员工原是公司在厦门的销售人员,刚被调到上海做销售。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后,他向老板请假,要回家探望父亲。为了表示对员工的体贴和关照,老板不但准了他的假,还特地允诺回厦门的机票给予报销。公司规定,员工报销机票必须要经过人力资源部经理批准。出于对那个员工特殊情况的考虑,阿岚答应了。
员工回到厦门后不久,父亲就过世了。他又向老板请假,把丧假和年休假并在一起用,以料理父亲的后事。比利时老板也答应了。为了体现他的nice,他更是再次找到阿岚,要求批准报销该员工的返程机票以及他父亲办丧事的费用。阿岚很配合地点头了。谁知道,比利时老板还有额外的要求。他让阿岚给所有中国区的员工发信,告诉他们那个员工父亲过世的消息,并把他批准员工休假、报销来回机票、丧葬费等“事迹”一并告诉大家。
对此,阿岚理解为:告诉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该员工因事暂时离开,以及有关工作交接、协调的事宜。斟酌再三,她没有完全按比利时老板的意思行事。而是发信告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销售部门的人员该员工因为个人原因休假,他的工作暂时由谁接替,他什么时候回来工作。
信发出去的第二天,比利时老板就气冲冲地找到阿岚,质问她为什么没按他的意思写信,“我让你把他父亲去世的事,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通过内部邮件告诉所有人,你为什么不听?”说完气冲冲地走了。阿岚愣了,她实在没料到比利时老板会对这事如此光火。
阿岚左想右想,想不通这件事她哪里做得不对。员工的父亲过世,本身就不是好消息,为什么要告诉所有人?员工父亲过世是员工的家事,她有什么权利通知公司所有的人?员工的私事,为什么要以公示的形式通知所有的人?阿岚一肚子的问号。可是,事后,备感委屈的阿岚还不得不对比利时老板say sorry。
点评:
阿岚没料到,这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利时老板“初来乍到”,自然要把他对员工的体贴、关怀好好宣传一番。只是他不知道这把“火”烧过了头,烧错了地方,不该拿员工父亲过世来做文章。外国人和中国人对死亡的理解很不一样,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忌讳提到死亡。所以,阿岚无法理解,比利时老板为何要她把员工父亲过世的消息告诉所有员工。而她的老板也无法体会阿岚违背他的良苦用心。
我的能力就是比你强
小勤刚进入一家荷兰企业任人力资源部主管。她的顶头上司是个高傲的荷兰女人,两个人常常为工作的事争吵起来。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一直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两人甚至争吵到半夜3点!以至于其他员工一见小勤进老板的办公室,就相视而笑,做捂耳朵状。果然,老板的办公室马上会传来两人争吵的声音。
公司所在地在齐齐哈尔,一到冬天,冷得够呛,大家都买羽绒服保暖。“小气”的荷兰老板买的是二三十元的劣质产品,保暖效果自然不好。一次,她和小勤起了争执,她指桑骂槐地借羽绒服发挥:“看看我这件衣服,就知道中国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听闻此言的小勤,立即反唇相讥:“那是因为你买的是便宜货,那种连中国民工都不会买的劣质产品。同样是中国人生产的,我这件就非常好,没毛病!”一下子堵住了荷兰老板的嘴。
一来二去,小勤渐渐发现,荷兰老板倒不是故意为难她,或者特别歧视中国人。而是她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进攻性,让她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下属强。也正因为这样,她不承认,她在中国环境下的管理并不成功;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不如本土的管理者小勤行。
点评:
荷兰人大部分都是日耳曼民族,天生自我感觉良好。早在17世纪,荷兰已经是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处于鼎盛时期的荷兰是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直到“英荷战争”,被大英帝国打败,荷兰才开始衰弱。因此,荷兰人的天性中多多少少有点攻击性。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咄咄逼人,或多或少与荷兰人的民族性和历史有点关系。
美国老板大跳劲舞
小王在一家美资公司就职,对美国人的开放、活泼,他早有耳闻。他的老板是个50岁开外的美国老头,非常幽默,平时总爱和下属打打闹闹,开开玩笑,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过,有一次,小王着实被他这位过度活跃的老板吓了一跳。那天中午,小王和同事们照例去办公楼外的小食店吃桂林米粉。吃完后,大家心满意足地回到办公室。这时远远看到老板向他们走来,大家都做好打招呼的准备。谁知,老板径直走到小王跟前,放在背后的手,突然变出一顶牛仔帽,翻手带在头上,随即模仿西部牛仔的样子,又是“骑马”,又是“打枪”。“动作片”演完之后,紧接着一段热舞。老板扭动着他不算灵活的腰肢,火辣、奔放的“桑巴”热舞又上演了。
这边老板跳得分外起劲,这边员工看得目瞪口呆。小王看着眼前的老板,真不知道他要干吗?终于,老板停下了舞步,气喘吁吁地对小王说了句“happy birthday!”这时,愣在一边的员工和小王才明白,老板这是祝贺他生日。一时没反应过来的小王,只会对着老板傻笑,连“thank you”都忘了说。机灵的同事鼓起了掌,向老板致意,这才打破了尴尬的场面。
事后,小王对老板的此举很是感动。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忙的老板居然还记得他的生日,连他自己都快忘了。不过,提到老板“奇特”的祝贺方式——那段“热舞”和“牛仔”表演,小王和同事们都连连摇头,感叹“吃不消,吃不消”。
点评:
老美的开放是众所周知的。当街拥抱、热吻,对周遭的人几乎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中国人却素来以中规中矩出名,这“引人注目”的事,能不做就不做。老板对着员工扮牛仔、跳热舞,这真是超乎中国员工的想象。面对这种场面,目瞪口呆也在所难免。美国老板若是换一种方式,更加大众化,更加中庸一些,或许效果会比跳段“桑巴”来得好,对中国员工而言,也更容易接受。
他的脸是办公室的晴雨表
很多德国公司的中国员工,往往呆不了几天就跳槽,原因是德国公司的气氛太压抑。导致气氛压抑的直接原因就是“可怕”的德国老板。
赫敦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的phoebe,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位有好几年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了。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她进入一家外资银行,行长就是德国人。phoebe有幸在90年代初就领略到德国人“古板”、“严谨”的工作作风。她回忆,那个时候,所有人对德国行长都怕得不得了,连香港员工也不例外。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主动和行长说话,对他都是敬而远之。老板脸一沉,办公室一片死寂;老板心情好,大家统一微笑;老板的脸就是办公室的晴雨表。
对于老板的命令,员工只有服从的份,更别说商量了。phoebe清楚地记得,她刚到银行不久,行长的秘书休产假去了。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指派暂时接替行长秘书的工作。一次,行长让她找出“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两个文件,他开会要用。phoebe听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这“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知老板要的文件是关于什么的。行长没有考虑到她是顶替的,对文件不熟悉,没有任何解释和提示。phoebe也根本不敢问,毫无头绪地对着一大堆文件,不知从何下手。
第二天,不见文件的老板给她下了最后通牒,明天早餐会前必须把文件放在他桌上。德国行长压根不关心为什么phoebe没能找到文件,而她更不敢解释。phoebe一度曾想请假,不去上班,避免见到德国行长。可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好硬着头皮上。终于,找到了“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这两个文件,才发现原来就是奔驰车呀!
点评:
两个小小的文件,就给phoebe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原因何在?大概就在这德国老板身上。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严厉、苛刻的对人态度,让员工对他敬若神明。在属下心中有如此高不可攀的地位,自然无法平等、对等地交流。本来就因为文化差异而交流不畅,再这么缺少沟通,工作起来当然就更难了。难怪连找文件都找得胆战心惊。
员工不是幼儿园小朋友
康尼曾经在法国制药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法国老板对前台rose小姐老是迟到颇有微词。他找到康尼,告诉她想办法“惩治”rose一下,让她不要再迟到。接受指令的康尼马上开始行动。
她制定了详细的有关上下班时间的规章制度。迟到5分钟,有什么样的处罚;迟到10分钟,又有怎么样的处罚;连续迟到3天,会有什么样的处罚;累计迟到5次,又会给予怎样的处罚。一条一点都非常清楚、明白、详细,康尼自己非常满意。
可是,当她把这份制度交到老板手里时,这个法国人居然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这怎么行?这是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东西,对员工怎么能用这种方法管理?”
康尼对老板的反应非常奇怪,她争辩道:“既然要管迟到这事,就要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需要统一的标准,需要成文的规定。否则,没有标准、制度,如何判断、管理、处罚?你的助手kevin迟到可比rose厉害多了。没有制度,难道我对别人迟到5分钟抡起大棒,对有的人迟到则视而不见?这样叫我怎么服人?”法国老板回答得非常干脆:“kevin你不能碰,他是我的得力助手。不能碰!”
法国老板的态度,使得有关上下班时间的规定根本无法实行。康尼的那份详细的规章也一直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关于整治迟到的事,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下文。
点评:
中国人一向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觉性、纪律性就会自动增加。所以,在法国人看来是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那一套规定,在中国,放在员工身上很有效。相反,以浪漫出名的法国人,则是欧洲文化与传统中自由、随意的代表者。他们不习惯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不喜欢一视同仁。看看法国巴黎的艺术家们,看看他们那些常人难以欣赏的“出格”艺术,也不难理解康尼老板对待制度的态度。
他不愿融入中国公司的文化
上海盛业实业有限公司是沪上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吴军手下有不少日本人。吴军在日本工作、学习、生活了6年,对日本的民族特征、日本人的文化都很熟悉。但是,老板单方面的熟悉并不代表合作与沟通就毫无问题。从日本招来的一名设计师,就因为不适应而离开了公司。
吴军的日语非常流利,和日本人交流不成问题,但是他的其他员工大部分都不会日语。而且,企业所处的是中国这个大环境,他很自然地要求他的日本员工学习中文。半年后,那个日本设计师却连企业的中文名字都不会说,吴军很不满意,认为设计师没有自觉、主动地融入中国社会的意识。设计师却觉得,反正有翻译,没关系。
一次,吴军把一个工程交给日本设计师负责。偶尔,他到工地查看,却发现设计师用完全日本的一套方法管理工人,效果很差。他当场指出设计师的工作方法不当。事后,设计师心里很不舒服。当吴军再次提出要去工地时,本意是去探望,对大家的辛苦工作进行慰问,却被日本设计师理解为不放心他的工作,是去督工。日本设计师婉言拒绝老板去工地探视,认为这是对他的极度不信任,“既然把工程交给我,你就不该多管。”
最后,吴军辞退了这个与企业文化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日本设计师。设计师走的时候,公司为他开了欢送会。吴军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既然选择来到中国,就必须适应中国的文化,中国企业的风格,不能总是要求别人来迁就他。想到公司对自己的各种特别照顾,对比自己的做事方法和态度,设计师忍不住泪如泉涌。如今,这名设计师又回到了中国,在华东师大学习中文。看来,他是下决心要真正融入中国社会了。
点评:
日本人到中国打工,如果还是端着自视先进的架子,不适应中国的文化,那么他注定要失败。吴军作为老板,有过长时间的日本生活经历,他对日本文化的特质、日本人的作风都非常熟悉,所以在工作中他能体谅日本员工。体谅不等于迁就,吴军在办企业中可以吸收日本的经验,把好的东西学习应用,但不可能完全照搬日本的一套方法。日本设计师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最终被迫离开。
视点 扫除障碍的基本技巧
1.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背景,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相互体谅。不论是中国员工还是外国员工,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应该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才能较好地沟通和交流。相互的了解是沟通的基础。
2.要注意沟通技巧。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沟通方式、方法,会减少摩擦。例如,老板正在气头上,你就不必当面和他争执,可以发e-mail解释等等。
3.欧洲企业非常人性化,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分得非常清楚。不论公司有什么事,哪怕是天塌下来也好,只要是在非工作时间,都不允许工作打扰员工的私人生活。假如你的老板是欧洲人,那么下班后、休息日都不要因为工作问题而找他;假如你的下属是欧洲人,那么也不要在非工作时间指派他们干什么活。否则,你会自讨没趣,碰一鼻子灰。
4.美国人同样也是公私分明,但是他们的公私分明和欧洲人完全不同。美国人绝对不会在工作时间内、在公司里,向一个同事说有关个人的事情。假如,你与美国人共事,那么收起你的好奇心,不要打探他们的私事;也不必关心他们的家人、家事,否则关心换来的是敌意。
5.德国人工作作风严谨。在工作场合,开玩笑、打打闹闹的事千万别做。老板的命令,必须服从。
6.在日本企业,压抑的工作氛围较之德国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最好不要高声喧哗、放声大笑。连两个人对话的声音,都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第三个人工作的范围内。
阿岚是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她的新任老板是比利时人,才上任没多久,就和她发生了摩擦。起因是一个员工的父亲去世。该员工原是公司在厦门的销售人员,刚被调到上海做销售。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后,他向老板请假,要回家探望父亲。为了表示对员工的体贴和关照,老板不但准了他的假,还特地允诺回厦门的机票给予报销。公司规定,员工报销机票必须要经过人力资源部经理批准。出于对那个员工特殊情况的考虑,阿岚答应了。
员工回到厦门后不久,父亲就过世了。他又向老板请假,把丧假和年休假并在一起用,以料理父亲的后事。比利时老板也答应了。为了体现他的nice,他更是再次找到阿岚,要求批准报销该员工的返程机票以及他父亲办丧事的费用。阿岚很配合地点头了。谁知道,比利时老板还有额外的要求。他让阿岚给所有中国区的员工发信,告诉他们那个员工父亲过世的消息,并把他批准员工休假、报销来回机票、丧葬费等“事迹”一并告诉大家。
对此,阿岚理解为:告诉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该员工因事暂时离开,以及有关工作交接、协调的事宜。斟酌再三,她没有完全按比利时老板的意思行事。而是发信告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销售部门的人员该员工因为个人原因休假,他的工作暂时由谁接替,他什么时候回来工作。
信发出去的第二天,比利时老板就气冲冲地找到阿岚,质问她为什么没按他的意思写信,“我让你把他父亲去世的事,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通过内部邮件告诉所有人,你为什么不听?”说完气冲冲地走了。阿岚愣了,她实在没料到比利时老板会对这事如此光火。
阿岚左想右想,想不通这件事她哪里做得不对。员工的父亲过世,本身就不是好消息,为什么要告诉所有人?员工父亲过世是员工的家事,她有什么权利通知公司所有的人?员工的私事,为什么要以公示的形式通知所有的人?阿岚一肚子的问号。可是,事后,备感委屈的阿岚还不得不对比利时老板say sorry。
点评:
阿岚没料到,这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利时老板“初来乍到”,自然要把他对员工的体贴、关怀好好宣传一番。只是他不知道这把“火”烧过了头,烧错了地方,不该拿员工父亲过世来做文章。外国人和中国人对死亡的理解很不一样,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忌讳提到死亡。所以,阿岚无法理解,比利时老板为何要她把员工父亲过世的消息告诉所有员工。而她的老板也无法体会阿岚违背他的良苦用心。
我的能力就是比你强
小勤刚进入一家荷兰企业任人力资源部主管。她的顶头上司是个高傲的荷兰女人,两个人常常为工作的事争吵起来。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一直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两人甚至争吵到半夜3点!以至于其他员工一见小勤进老板的办公室,就相视而笑,做捂耳朵状。果然,老板的办公室马上会传来两人争吵的声音。
公司所在地在齐齐哈尔,一到冬天,冷得够呛,大家都买羽绒服保暖。“小气”的荷兰老板买的是二三十元的劣质产品,保暖效果自然不好。一次,她和小勤起了争执,她指桑骂槐地借羽绒服发挥:“看看我这件衣服,就知道中国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听闻此言的小勤,立即反唇相讥:“那是因为你买的是便宜货,那种连中国民工都不会买的劣质产品。同样是中国人生产的,我这件就非常好,没毛病!”一下子堵住了荷兰老板的嘴。
一来二去,小勤渐渐发现,荷兰老板倒不是故意为难她,或者特别歧视中国人。而是她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进攻性,让她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下属强。也正因为这样,她不承认,她在中国环境下的管理并不成功;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不如本土的管理者小勤行。
点评:
荷兰人大部分都是日耳曼民族,天生自我感觉良好。早在17世纪,荷兰已经是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处于鼎盛时期的荷兰是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直到“英荷战争”,被大英帝国打败,荷兰才开始衰弱。因此,荷兰人的天性中多多少少有点攻击性。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咄咄逼人,或多或少与荷兰人的民族性和历史有点关系。
美国老板大跳劲舞
小王在一家美资公司就职,对美国人的开放、活泼,他早有耳闻。他的老板是个50岁开外的美国老头,非常幽默,平时总爱和下属打打闹闹,开开玩笑,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过,有一次,小王着实被他这位过度活跃的老板吓了一跳。那天中午,小王和同事们照例去办公楼外的小食店吃桂林米粉。吃完后,大家心满意足地回到办公室。这时远远看到老板向他们走来,大家都做好打招呼的准备。谁知,老板径直走到小王跟前,放在背后的手,突然变出一顶牛仔帽,翻手带在头上,随即模仿西部牛仔的样子,又是“骑马”,又是“打枪”。“动作片”演完之后,紧接着一段热舞。老板扭动着他不算灵活的腰肢,火辣、奔放的“桑巴”热舞又上演了。
这边老板跳得分外起劲,这边员工看得目瞪口呆。小王看着眼前的老板,真不知道他要干吗?终于,老板停下了舞步,气喘吁吁地对小王说了句“happy birthday!”这时,愣在一边的员工和小王才明白,老板这是祝贺他生日。一时没反应过来的小王,只会对着老板傻笑,连“thank you”都忘了说。机灵的同事鼓起了掌,向老板致意,这才打破了尴尬的场面。
事后,小王对老板的此举很是感动。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忙的老板居然还记得他的生日,连他自己都快忘了。不过,提到老板“奇特”的祝贺方式——那段“热舞”和“牛仔”表演,小王和同事们都连连摇头,感叹“吃不消,吃不消”。
点评:
老美的开放是众所周知的。当街拥抱、热吻,对周遭的人几乎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中国人却素来以中规中矩出名,这“引人注目”的事,能不做就不做。老板对着员工扮牛仔、跳热舞,这真是超乎中国员工的想象。面对这种场面,目瞪口呆也在所难免。美国老板若是换一种方式,更加大众化,更加中庸一些,或许效果会比跳段“桑巴”来得好,对中国员工而言,也更容易接受。
他的脸是办公室的晴雨表
很多德国公司的中国员工,往往呆不了几天就跳槽,原因是德国公司的气氛太压抑。导致气氛压抑的直接原因就是“可怕”的德国老板。
赫敦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的phoebe,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位有好几年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了。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她进入一家外资银行,行长就是德国人。phoebe有幸在90年代初就领略到德国人“古板”、“严谨”的工作作风。她回忆,那个时候,所有人对德国行长都怕得不得了,连香港员工也不例外。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主动和行长说话,对他都是敬而远之。老板脸一沉,办公室一片死寂;老板心情好,大家统一微笑;老板的脸就是办公室的晴雨表。
对于老板的命令,员工只有服从的份,更别说商量了。phoebe清楚地记得,她刚到银行不久,行长的秘书休产假去了。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指派暂时接替行长秘书的工作。一次,行长让她找出“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两个文件,他开会要用。phoebe听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这“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知老板要的文件是关于什么的。行长没有考虑到她是顶替的,对文件不熟悉,没有任何解释和提示。phoebe也根本不敢问,毫无头绪地对着一大堆文件,不知从何下手。
第二天,不见文件的老板给她下了最后通牒,明天早餐会前必须把文件放在他桌上。德国行长压根不关心为什么phoebe没能找到文件,而她更不敢解释。phoebe一度曾想请假,不去上班,避免见到德国行长。可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好硬着头皮上。终于,找到了“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这两个文件,才发现原来就是奔驰车呀!
点评:
两个小小的文件,就给phoebe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原因何在?大概就在这德国老板身上。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严厉、苛刻的对人态度,让员工对他敬若神明。在属下心中有如此高不可攀的地位,自然无法平等、对等地交流。本来就因为文化差异而交流不畅,再这么缺少沟通,工作起来当然就更难了。难怪连找文件都找得胆战心惊。
员工不是幼儿园小朋友
康尼曾经在法国制药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法国老板对前台rose小姐老是迟到颇有微词。他找到康尼,告诉她想办法“惩治”rose一下,让她不要再迟到。接受指令的康尼马上开始行动。
她制定了详细的有关上下班时间的规章制度。迟到5分钟,有什么样的处罚;迟到10分钟,又有怎么样的处罚;连续迟到3天,会有什么样的处罚;累计迟到5次,又会给予怎样的处罚。一条一点都非常清楚、明白、详细,康尼自己非常满意。
可是,当她把这份制度交到老板手里时,这个法国人居然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这怎么行?这是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东西,对员工怎么能用这种方法管理?”
康尼对老板的反应非常奇怪,她争辩道:“既然要管迟到这事,就要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需要统一的标准,需要成文的规定。否则,没有标准、制度,如何判断、管理、处罚?你的助手kevin迟到可比rose厉害多了。没有制度,难道我对别人迟到5分钟抡起大棒,对有的人迟到则视而不见?这样叫我怎么服人?”法国老板回答得非常干脆:“kevin你不能碰,他是我的得力助手。不能碰!”
法国老板的态度,使得有关上下班时间的规定根本无法实行。康尼的那份详细的规章也一直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关于整治迟到的事,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下文。
点评:
中国人一向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觉性、纪律性就会自动增加。所以,在法国人看来是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那一套规定,在中国,放在员工身上很有效。相反,以浪漫出名的法国人,则是欧洲文化与传统中自由、随意的代表者。他们不习惯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不喜欢一视同仁。看看法国巴黎的艺术家们,看看他们那些常人难以欣赏的“出格”艺术,也不难理解康尼老板对待制度的态度。
他不愿融入中国公司的文化
上海盛业实业有限公司是沪上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吴军手下有不少日本人。吴军在日本工作、学习、生活了6年,对日本的民族特征、日本人的文化都很熟悉。但是,老板单方面的熟悉并不代表合作与沟通就毫无问题。从日本招来的一名设计师,就因为不适应而离开了公司。
吴军的日语非常流利,和日本人交流不成问题,但是他的其他员工大部分都不会日语。而且,企业所处的是中国这个大环境,他很自然地要求他的日本员工学习中文。半年后,那个日本设计师却连企业的中文名字都不会说,吴军很不满意,认为设计师没有自觉、主动地融入中国社会的意识。设计师却觉得,反正有翻译,没关系。
一次,吴军把一个工程交给日本设计师负责。偶尔,他到工地查看,却发现设计师用完全日本的一套方法管理工人,效果很差。他当场指出设计师的工作方法不当。事后,设计师心里很不舒服。当吴军再次提出要去工地时,本意是去探望,对大家的辛苦工作进行慰问,却被日本设计师理解为不放心他的工作,是去督工。日本设计师婉言拒绝老板去工地探视,认为这是对他的极度不信任,“既然把工程交给我,你就不该多管。”
最后,吴军辞退了这个与企业文化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日本设计师。设计师走的时候,公司为他开了欢送会。吴军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既然选择来到中国,就必须适应中国的文化,中国企业的风格,不能总是要求别人来迁就他。想到公司对自己的各种特别照顾,对比自己的做事方法和态度,设计师忍不住泪如泉涌。如今,这名设计师又回到了中国,在华东师大学习中文。看来,他是下决心要真正融入中国社会了。
点评:
日本人到中国打工,如果还是端着自视先进的架子,不适应中国的文化,那么他注定要失败。吴军作为老板,有过长时间的日本生活经历,他对日本文化的特质、日本人的作风都非常熟悉,所以在工作中他能体谅日本员工。体谅不等于迁就,吴军在办企业中可以吸收日本的经验,把好的东西学习应用,但不可能完全照搬日本的一套方法。日本设计师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最终被迫离开。
视点 扫除障碍的基本技巧
1.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背景,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相互体谅。不论是中国员工还是外国员工,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应该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才能较好地沟通和交流。相互的了解是沟通的基础。
2.要注意沟通技巧。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沟通方式、方法,会减少摩擦。例如,老板正在气头上,你就不必当面和他争执,可以发e-mail解释等等。
3.欧洲企业非常人性化,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分得非常清楚。不论公司有什么事,哪怕是天塌下来也好,只要是在非工作时间,都不允许工作打扰员工的私人生活。假如你的老板是欧洲人,那么下班后、休息日都不要因为工作问题而找他;假如你的下属是欧洲人,那么也不要在非工作时间指派他们干什么活。否则,你会自讨没趣,碰一鼻子灰。
4.美国人同样也是公私分明,但是他们的公私分明和欧洲人完全不同。美国人绝对不会在工作时间内、在公司里,向一个同事说有关个人的事情。假如,你与美国人共事,那么收起你的好奇心,不要打探他们的私事;也不必关心他们的家人、家事,否则关心换来的是敌意。
5.德国人工作作风严谨。在工作场合,开玩笑、打打闹闹的事千万别做。老板的命令,必须服从。
6.在日本企业,压抑的工作氛围较之德国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最好不要高声喧哗、放声大笑。连两个人对话的声音,都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第三个人工作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