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百亿元蛋糕”:馅饼还是陷阱?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王生物、安微安科等一些“老牌”干扰素生产企业,却大叹干扰素的“黄金期”现在已经过去———干扰素大战: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生产企业:事前30家左右(多以冷藏文号为主)/闻讯后全线生产,西南药业、健物生物高调进入 。
投入:以每家企业投入100万计,投资约在3亿元,再加上两家新企业,约有3.5亿元资本投入 。
丑小鸭变天鹅
4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首次动用“绿色通道”审批程序,先后批准北京远策药业α-2b干扰素喷雾剂、军科院微生物所的重组人干扰素ω鼻喷剂进入临床研究。
这则来自国家药品管理最权威部门的消息,无疑让此前还是“丑小鸭”的干扰素,一下变成“白天鹅”。至少在一个月前,像远策这样名气规模比较小的干扰素生产企业,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还是个难题。原因很简单:干扰素副作用较大,其运用也多在肝炎、恶性肿瘤等“不得不用”的重症领域,范围狭窄,年销售额也只在3-5亿元左右。而市场上至少近30家企业拥有该品种,产品长期供大于求,像深圳科兴、沈阳三生等一些大厂,两三个月的生产量就能满足国内市场的全部需求。竞争惨烈,使一些企业只好将产品“冷藏”起来。
不过,自干扰素成为“抗非明星”后,这些企业也成为市场和股市“明星”。北生药业、中新药业、双鹤药业等一路上涨。与此同时,不甘寂寞的西南药业和史玉柱控股的健特生物也甩大手笔:前者出资4000万元购买军科院干扰素技术,后者则花600万元与四川一家公司签署有关研发、经营干扰素的协议。
“他们一定是疯了”!
令人奇怪的是,西南药业和健特生物的“大手笔”,在业内却遭到了质疑。
“他们一定是疯了!”全国干扰素协会副理事长、安徽安科生物公司副总经理宋礼华教授如此开门见山。他说,以前公司的日产量大概在一两万支,非典时期最高峰约在10万支,但由于现在疫情已受到控制,企业又恢复到原先的产量。其实,安科的最高峰也只持续了一周左右,“干扰素生产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这些企业还投入这么大资本干什么?”
据宋礼华介绍,由于副作用无法避免,干扰素产品的应用可能还是要以注射性治疗为主,这事实上也限制了干扰素类更大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全国得非典才不过几千人,哪怕全用干扰素治疗,又能有多大的销量?”
海王生物旗下英特龙公司董事长柴向东教授也同样表示,干扰素市场不可能像媒体渲染的那样有“100亿元的蛋糕”,目前的高潮也“只是一阵而已”。并且国内干扰素除了α-2b和α-2a以外,其他亚型并没有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前途未卜。他表示,英特龙即使在销售最火的时候,也没有扩充生产线。
跨国公司紧盯疫苗
最有潜力的,无疑是可供人群广泛使用的预防类药物,比如疫苗。事实上,目前西方一些跨国医药企业的竞争焦点,也集中在疫苗的研发上。对于有媒体风传葛兰素等跨国药企正在进入干扰素市场的竞争,葛兰素中国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到目前还没有大举进攻干扰素产品,倒是在疫苗研究上正在与有关部门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