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投资学 - 我国精算教育的反思

我国精算教育的反思


     (gba)
    
     近年来,我国精算事业及精算教育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局面,集中表现在精算正在变得时尚,报考精算师或者精算专业开始“火爆”,不少院校开办精算专业,举行精算职业资格考试,保险公司强化精算力量等,但是,一些开办精算专业或举办精算考试的院校,及其试图涉足精算的人员或者精算学习者,对精算及其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势必影响到我国精算及教育的培养与发展目标和定位。我们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我国精算及教育的思路和培养目标,探索与引导我国精算教育沿着有序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利于我国更快和更好地培养出社会经济亟待需要的名副其实的复合型精算人才。
    
     □卓志
    
     精算教育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精算教育是针对精算师考试的教育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精算师考试认可制,加之精算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一些缺陷,一些院校的精算教育更多的侧重于应试能力的培养教育,把精算师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精算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事实上,在精算教育中,精算师资格的取得固然重要,但是仅有资格证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精算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处理经验数据,对未来变化的趋势做出分析、判断,还要对法律、财务会计、金融、投资等各方面有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风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处理控制能力,运用自身的经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是社会需要的精算人才,而不是精算考试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精算教育不等于精算师的培养。精算教育不仅包括精算师的培养,而且更主要的任务是精算学历、精算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精算教育不能简单地仅为培养应试人才,而是要从理论到实践,着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精算人员的精算素养。
    
     误区二:精算教育是“精确”性的数理逻辑的教育
    
     精算教育强调数学、数理统计的基础教育是毋庸置疑的,数学的确是精算科学的“立足之本”,缺乏数学的精算是没有理论架构的“空中楼阁”。事实上,精算本身就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但并不能因此管中窥豹,过分强调数理逻辑教育,盲目地追求数学和统计基础而顾此失彼,甚至只要学习数学,懂得数学,就等于懂得精算,因此,个别院校容易认为,只要有数学人才,就有精算师资,就可以办精算专业,精算教育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精算不能就字面上简单理解为“精确计算”,也并非“精确计算的科学”,而是一门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技术、管理、法律与通讯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精算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并非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教育。良好的经济学知识基础、敏锐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优良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对精算教育来说同等重要。
    
     误区三:精算教育只限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目前,我国主要是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办精算专业,通过院校的精算教育,对精算理论进行学习和掌握,而对大学或研究生教育或毕业后的后续教育重视不够、涉足不多或者说动力不足,表现在一些人考上精算师或取得某某资格,便认为得到了通往“精算大道对应的地位和金钱”的通行证,便以为光环与荣誉随之而来。事实上,精算教育是终身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积累精算实际工作经验。仅有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远远达不到精算师职业的要求。精算是具有深刻理论基础的运用性学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提高精算实务经验和掌握新知识,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对精算人才的要求。
    
     与国外相比,我国精算教育在基础理论学习与应试水平等方面往往是略胜一筹,但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就显得大为逊色。一些精算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对于一些统计和数学模型掌握了不少,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却十分匮乏。这也是我国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急需的合格精算专业人员无法在高校毕业生中找到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在精算人才的培养中,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并非是精算教育的终点,更重要的环节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精算实际经验。
    
     误区四:精算教育是高精尖专门人才的教育
    
     由于精算学科的特殊性和一些人对精算的误解,精算人才被戴上了“高、精、尖”的光环。于是,有些人望而止步,有些人趋之若鹜。自然,在一些人看来,精算教育也就成为了培养高精尖专门人才的教育。揭开精算师职业神秘的面纱,我们会发现精算师职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的计算技能,还要对法律、财务会计、金融、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要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领悟力。换句话说,精算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专”,还要“全”。
    
     误区五:精算教育是费率与准备金计算的教育
    
     传统的精算师的工作范围是解决商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业务中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如:死亡率的确定、费率的确定和准备金的计算等等。随着社会经济和精算学的发展,精算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步扩大,涉及人口分析、经济预测以及商业和金融投资等领域。在1988年北美精算师学会所发表的(未来精算师特别工作组)研究报告中对精算师作了如下的定义:“精算师是私人和公共财务设计师和潜在的企业管理人员,这是建立在精算职业智能核心的基础上的,其智能核心为经验分析和风险衡量、估算、传达以及对未来意外事件的现行财务状况作出反映。”
    
     可见,精算师的工作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保险业,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有所扩充,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风险评估有关的咨询公司,甚至是大型的企业都将成为精算师的用武之地。同样,精算教育也就不能仅面向保险业,而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国际,为社会各个领域服务而培养合格的精算人才。
    
     误区六:精算教育只涉及科学与技能的教育
    
     精算是一门运用概率数学理论和多种金融工具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的学问。可以说,科学知识和技能是精算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精算学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具备了知识与技能的精算人员并不能完全发挥精算的重要作用,只知道know还不行,还必须懂得know-how。精算人员还需将知识与自己切身的体验和领悟相结合,并深刻理解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实质,加以判断和作出正确决策。在精算实践中,很多问题需要协调的艺术,需要感悟的艺术,需要感知的艺术,还需要语言的艺术;精算教育要进行制度的教育,进行历史的教育,进行体制认识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融入精算学科艺术性的成分。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精算教育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因此,精算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二者孤立看待。
    
    
    
    
    
    
     精算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精算教育应培养全面的精算素养
    
     精算教育(精算师考试)是成为精算师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应当成为精算教育的目标,精算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精算人员或学生的基本精算素养和综合素质。在精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精算人员(学生)的精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还需对其研究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精算教育不应当忽视对精算人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健康人格的培养、决策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等等,还应当注重立足工作、洞察市场、了解战略、放眼长远;并树立综合协调能力,全面提升精算人员的精算素养。
    
     精算教育应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精算教育应当以精算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教育,兼顾非精确的决策与判断和悟性能力的培养。一个称职的精算师不仅仅能够熟练运用精算技术去分析、解释和判断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诸如风险评估、费率厘定、准备金提留、投资策略、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的综合知识、经验和感受去了解和理解数据背后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解读通过精算技术得出的结论,掌握经济社会或事物运行的真正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判断、决策和悟性在精算师的职业生涯中是十分重要的,理应成为精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算教育应包括再教育
    
     精算学历或精算师资格获得,仅仅是精算职业生涯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精算教育应当包括精算学历或精算师资格取得后的实践和工作中地不断学习。在实践和工作中不断地提高精算实务经验和掌握新知识,适应社会对精算人才的要求。由此也可见,在学历教育或精算师资格教育和以后再教育的衔接尤显重要。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和提供服务,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升华。立足于学历或精算师资格教育,建立一套系统的再教育体系,甚至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建立一套对精算师称职情况的再评估或退出机制,谋求我国精算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精算教育应采取跨学科的培养理念
    
     精算教育不仅仅是数学、统计或金融保险的单打独斗,应当融入跨学科的通才或通知教育的理念。精算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个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通才”,目前国外精算师的“高身价”也是他综合通才的外在表现。精算教育应当融入科学技术的教育与人文历史制度教育为一体,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算人员(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以多学科知识为教育内容,采取跨学科的教育培养方式,立足于基础教育,突出精算专业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要根据人员(学生)的特长有所侧重。
    
     精算教育立足保险业并不断适应新变化
    
     面对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各类经济关系日益相互渗透,社会对精算人才的需求也将出现多元化的状况。精算教育应该适应社会需求,立足保险业,针对经济金融一体化所带来的变化,如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创新、保险金融产品的证券化、金融保险经营方式的改变、金融保险业不断兼并收购与创新、整合性风险管理出现等,均要求精算教育要适应新情况与面对新问题,寓教育于社会经济金融保险发展中,寓社会经济金融保险发展于精算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精算人才。
    
     精算教育应当注重管理、决策和协调的艺术
    
     精算人员是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是评估经济活动未来财务风险的专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他们不仅仅依赖于数据、模型和精确的计算本身,同时还要运用管理和决策艺术,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建议。仅凭科学的计算和精确的数据并不能事半功倍,还要熟练运用统筹全局、随即处置、勇敢果断的决策和管理艺术,这样,才能从企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分清轻重缓急,理顺主次关系,多方位多视角地观察问题,根据实际发展变化的情况,随时纠正错误决策,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精算教育应当贯穿和培养精算人员(学生)管理和决策艺术,培养出有勇有谋、品学兼优的精算人才。
    
     精算教育应培养对公众、公司与社会责任的意识
    
     精算师职业是一个技术性较强、从业要求较高的职业。一个合格的精算人才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而成为一个精算专业人员,不经过艰苦的训练、认真和踏实的作风,是很难成为市场与社会认同的精算师或精算专业人员。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一名合格精算师的培养大概需要7—10年的时间。在较为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精算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除了勤奋研读高深的课程,还要埋头工作积累实际经验;面对困难不退缩,坚毅向上,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常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同时,精算师在公司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核心部门的核心人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尤其对保险公司来说,更肩负着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如果精算人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仅会损害公司、公众和社会的利益,甚至会对公司、公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的精算教育应当在传播和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精算人员吃苦耐劳和对公众、公司与社会负责的坚强意识。
    
     精算教育应当注重具备国际眼光的本土化人才的培养
    
     精算科学从技术层面上讲,具有相当的国际性和同构性;但是从制度层面上说,精算总是基于特定的环境,纯粹的精算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将技术和精算理论,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制度环境,有机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国的精算教育,应当立足国际层面,培养精算人员的国际视野,掌握精算科学的共同原理和一般的理论,与此同时充分让精算人员认识国情、了解市场、了解制度、了解政策,着力打造本土化职业或专业精算人员。
    
     市场是精算教育最终的评判者
    
     精算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应当说,市场经济愈发达,对精算教育的要求便愈高;精算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人的素质高低,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同和欢迎,既依赖人自身的努力,又取决于市场的发育程度。一定意义上讲,精算人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将从外部对精算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精算人才市场是精算专业人才的评判者,市场接受度和公司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精算教育的标杆和尺度,精算教育如果背离了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对精算人才的培养要求,便将偏离教育面向市场的轨道。
    
    
    



投资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投资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