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投资学 - 真实理财史:十二年收益三十倍

真实理财史:十二年收益三十倍


     我出生在河北南部的一个偏僻小村,记忆中家里从来没有富裕过,但靠着妈妈那灵巧的双手,我也不至于挨饿。初中毕业时我幸运地考上了一所中专,毕业后调到了基层某银行。一直很喜欢读书,曾经的座右铭是:不知道该学习什么的时候,就什么都学。调入银行后,我在宏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法律等方面又进一步进行了深化,很快我开始了第一次投资理财。需要说的是,十年来,我的投资理财是从“零”开始起步(借来的资金全部归还本息),且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也没有内幕消息,崇尚的是“中长线投资”。
    
    
     第一次理财投资的是国库券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行国债是当时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那时的国库券都通过县财政局国债服务部发行。一次与财政局的朋友聊天时听说,他们正在发行的一期国库券,起息日是93年3月6日,到期日是96年3月5日,年利率13.96%。
    
     由于国库券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它认识不够,导致发售缓慢。凭着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我很快判定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投资机会。⑴安全性高。国债发行以国家信用为依托,没有到期偿付风险。⑵收益高。按着票面约定,三年总收益率为41.88%,而实际仅持有2.5年,平均年息已经达到16.75%。稍微精通金融知识的都知道,即使是银行发放的贷款也难以长时间有这么高的收益率。⑶这期国债承诺有保值补贴,可以作为第二层保障,增强了其安全性。很快我做通了爸妈的工作,将家中所有积蓄全部购买了这期国债。随后,又把自己的国债投资分析讲给家境富裕的亲戚听,很多亲戚也开始大量购买。96年3月5日国债到期,总利息率居然高达71.99%(含保值贴补率30.11%)。这样按照实际持有时间2.5年算,年收益率高达28.8%。
    
     但由于没有注意寻找新的投资项目,所有资金又存回了银行,直到96年底,才又开始新的理财行动。
    
     理财心得:⑴投资理财是最精明人的游戏,成为职业投资理财高手需要丰厚的金融知识的积累、提炼、应用。⑵投资理财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是收益性和流动性,这三项缺一不可。⑶当一项投资理财决策完成后,要立即按照预定计划付诸实施,除非出现极特殊变化,不要停止。⑷投资理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等一个理财项目结束后再去寻找新的机会,要注意投资理财行动的连贯性。⑸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取得有资金实力朋友的信任,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第二次理财投资的是基金和股票
    
    
    
    
    
    
    
    
     1996年初本地证券营业部开业,在下半年的时候,我路过证券交易大厅,看到里面人头攒动,就动了投资的念头。我喜欢钻研问题,买了很多资料回家。研究了没几天就发现了机会——股票发行由认购证方式改为通过交易所上网方式,很多人没有适应这一变化,参与新股申购获利机会巨大。当时是这样进行分析的:⑴每年证券交易时间大约有240天,发行一只新股需要4天时间,如果满负荷发行,可以参与60次申购,剔除水分可以申购50次。⑵按照平均申购新股中签率*平均新股上市首日涨幅*每年发行50次这个公式测算,申购新股年收益率竟然高达150%。⑶安全性高。由于当年新股上市几乎都有100%以上的涨幅,故此投资风险几乎为零。经过咨询,一些进入股市较早的朋友也做出了证实。很快到交易所开了证券账户,从银行取出部分资金开始进行试验。一个月后中签1000股“通化金马”股票,实现收益1.5万,试验成功。随即把家里全部资金从银行都取出来,又在亲戚那里借了10万。
    
     我无论做什么,都会做最优秀的。为取得最新的知识,我购买了大量有关书籍,并购置了个人电脑,细心钻研。不顾高达每小时11.7元的网络使用费,接入了internet。虽然学习都在业余时间进行,但我学习起来几乎不要命,每天的休息时间仅仅6-7个小时,当时真是好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半年时间,我的技术分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随后的买卖中也收获了更多的利润。internet是一个很棒的学习工具,在上面我通过与别人交流思想,学到了太多东西。最初上网时,总有浙江一带的朋友教我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2000年,我喜欢上了基金,在和讯网《基金大家谈》写了很多分析文章,与朋友们一起辩论,透彻自己的思想。很多网友受到启发,在2000年9月~2001年6月的基金行情中赚了不少钱。
    
     但股市上有句格言: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我深刻而清醒地记住了这点。由于我国经济呈现剧烈波动性,股票不可能永远上涨,其下跌也将是毁灭性的,这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它。在2000年底的时候,我看到自96年初开始的大牛市已持续5年,这种情况即使在国外也是很罕见的,必须时刻做好离场的准备。当股市走到2001年7月的时候,我结束了第二次投资理财。算了一下,这次投资理财净收益接近700%。
    
     理财心得:⑴每次具体投资理财行为都有它曲终人散的时候,投资机会并不是永远存在,结束了就要寻找新的方向和项目。⑵要善于在某一品种冷冷清清、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时候进场买进;在人们热情高涨,走向狂热的时候勇于卖出离场。⑶在股市周期不同的时点,操作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不要试图在每天都在变化的股市中,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永久获利。
    
     第三次理财投资的是房产
    
     1998年本地商贸城开工建设,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它的房产销售首次引入期房概念,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前后一共组织了5次拍卖,我请事假到现场进行了学习观摩。当时起拍价并不高,但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成交价都高过起拍价的50%。我分析了成交价格高企的原因:竞价交易与传统定价交易方式根本不同,很多有钱人急于买到门店,没有做严格的市场调查。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产生攀比斗气心理,盲目抬高价格,最终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房产的供不应求将在拍卖的末期得到纠正。
    
     果然,人们购买欲望逐步走低,第5次拍卖已应者寥寥,仅部分房屋成交。由于销售前快后慢,商贸城房屋总销售率依然超过90%。由于售价大大超出成本,政府投资获利十分丰厚,剩余房产不急于销售,销售部门开始吹风以后涨价。我知道,剩下的房子真的卖不动了。拖了2年,由于销售基本停滞,只好推出全额缴款优惠10%的政策。经过与销售部门谈判,我用比别人低得多的价格一次付清全款,买了一套260多平方米的三层门店(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后以门店抵押办理了贷款,取得资金做了前文提到的基金行情)。半年后经过精心选择,我又以低价格购买了一套180平方米(含车库)住宅,使我拥有房产的总面积500多平米。这里我介绍一下我选门店的特点:一是购买价格低,比拍卖时候的竞标底价低近15%。二是赠送数个非农业户口指标,将其卖出能直接降低购买成本。三是先去城建局看了城建规划设计图,此门店所处的丁字口,规划中将改建成十字路口,增加人流后将具备较强的增值能力。四是市政府工程办证费用低,免契税(门店契税的税率是4%)。这次投资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进可攻,办理抵押贷款,重新获取资金;退可守,收取租金,静待经济的变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理财心得:投资房产与投资银行储蓄、债券和股票有所不同,房地产本质是在实物经济背后的金融,流动性较差,投资者因为某些原因急于取得资金时将很可能蒙受损失,这点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第四次理财使用的多种投资工具组合
    
     十多年的投资理财,尽管业绩甚佳,但我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感觉非常杂乱,缺乏理论性。家庭投资理财在我国是一个新行业,国内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系统资料。2003年经过朋友帮助,我买到了翻译版的金融理财师教材(美国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我将自己的操作经验上升到了理论水平,并学会了设计综合家庭理财方案。
    
     2000年以来金融产品不断推出,给家庭理财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目前家庭可运用的理财工具已经太多,比较好的有:⑴银行类: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精选品种年收益率在3.2%左右。⑵证券类:交易所国债交易产品、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可转换债券、股票,精选品种年收益率能达30%。⑶保险类:保险分红理财产品,精选品种年收益率在2.5%以上。⑷信托类:单一信托产品,精选品种年收益率在5.5%左右。进入2005年,经过对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的缜密分析,我综合运用多种投资工具对自己的家庭资产进行组合投资设计,开始了第四次家庭理财行动,该次投资以基金和债券为主要工具,预计在未来的一年半时间实现至少45%的收益。
    
     理财心得:⑴不断的学习,提高跟上时代的步伐,是理财者永远不变的信条,在每年举行的北京理财展和上海理财展我都学习了不少新东西。⑵要注意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投资项目的轮动,以取得更大的利润。
    
     回想起来,我的家庭理财已经历了十二年,收获了近30倍,对理财的了解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今天的系统化掌握,几乎完全归功于自己对金融的热爱、刻苦的学习的积累和深刻的思考。清楚地记得93年高通货膨胀时我满脑子的问号和深夜苦度的情景,扎实的金融理论,是我理财实践的坚实基础,internet的接入,又使我的知识迅速完全更新,股市惊心动魄的历练才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
    
     来源:世界经理人
    
    
    
    



投资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投资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