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投资学 - 编辑小李:5年人生3级跳

编辑小李:5年人生3级跳


     小李今年23岁,大学毕业已经两年,目前是某杂志社的编辑。这5年来,她的生活轨迹大致就是:求学——求职——工作。
    
     大学生活
    
     2001年,小李已经是一名上了二年级的大学生,就读于一所提前录取的院校。学校很小,全部师生加起来也就3千余人。
    
     小李所在的学校虽小,但也极具特色。比如,学生公寓是北京高校数一数二的设施,寝室内不但能插卡洗热水澡,而且能上网、看电视等等。一个屋子住四个人,空间并不显得拥挤。住宿的费用是每年1200元。
    
     “小学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各个建筑距离不远,穿行其间十分方便。这为不少“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他们可以很快地从寝室走到教学楼,从教学楼钻进图书馆,从图书馆走到食堂。小李得意地说,“冬天的时候去上课,身上还留有被子的余温呢。”
    
     大学生活留给小李的印象之一,是四年当中都是为了考取各种证书而时刻准备着。除了必须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外,小李还考取了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证书,甚至,还考取了国家篮球三级裁判证。“其实,很多证书都是没有用的,但多一个证书给人的感觉是多一分实力。”小李说,她自己虽然对证书不以为然,但社会大形势如此,她也无法扭转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评价方式。
    
     学费贵,这是大学留给小李最深刻的印象。小李粗略的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学费大约一共1万8千元,住宿费4800元,伙食费等费用每年也得花去5000元。其他琐碎的开销,小李已经记不起来了。
    
     “如果从大二开始,就觉得大学生活就是考证的话,那么,花钱!花钱!花钱!就是大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小李说,好在学校给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了国家助学贷款,要不然,这年月不知道有多少人上不了大学。小李并没有申请助学贷款,所有的开支都由家庭提供。
    
     短暂的“北漂”
    
     小李所在的学校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由于学分修得快,小李在大四下半学期已经没有功课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找工作。
    
     在学校就业中心或学校领导的多次求职动员会上,主旋律基本都是一致的。“惟一的要求就是要我们放低期望值。”小李说,校领导总在苦口婆心的劝导同学们,目前北京本科生的行情是月薪1500元,有机会就要马上抓住。听到这样的话,学生们大多都感到沮丧。小李那批毕业生,是我国高校实行第二次“扩招”的大学生。
    
     小李一共打印了20份简历,参加过5个大型的招聘会,但简历仅投出2份。小李解释说,由于自己学的是新闻,对口的岗位要求大都需要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人太多,她一个女孩子根本就没有力气挤到招聘前台。
    
     2004年7月,小李毕业了。她决定留在北京,但毕业之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与同校的几个女孩在南三环的一个小区租了一套住房,继续在工作。
    
     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日子里,小李说自己吃饭的时候都有负罪感。“我都没有工作,还有饭吃,说明自己是多么无耻啊。”小李调侃地说。
    
     继续找工作。那时,小李的生活就是在各种求职传媒当中搜索适合自己的信息,网络、报纸、收音机,她基本都用上了。找到自己还觉得有把握的机会,就打电话,投简历。
    
     找了一个多月,面试了将近10个单位,小李终于在一个报社呆了下来。报社给出的条件是:月薪1500,提供午餐,转正后可以解决“三险”,此外还有稿费和奖金。小李说,自己压力太大,眼看着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工作,自己也要先找个地方安身。“走一步算一步吧。”
    
     小李上班的地方在马甸北边的一个写字楼,每天,她都得挤300路公交车上下班。工作了几个星期,小李开始有点失望——她感觉自己被骗了。
    
     这个“报社”并不是报社,而是一个承包报社版面的传播公司,专门给报纸拉广告,然后把广告加工成“新闻报道”。
    
     小李的工作是每天给人打电话,不停的打电话。如果有客户愿意接受采访,她们就带上早就草拟好的合同到约定好的地点进行采访。她们的采访报道不需要自己采写,只要客户能在合同上签字,把钱款交付给她们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事情,有其他人进行操作。
    
     “工作不久我就发现了,单位里边除了领导就我学历最高。”小李说,她原来是跟一批高中生、大专生和大学实习生在一起帮“报社”搞新闻——进行有偿报道。
    
     满一个月,小李向领导提出领取工资,领导很不客气的跟她说,如果没有签下3单合同,就别想领工资了。“这个人说每天给我提供的午餐,我工作时打电话的费用都要超过了1500块钱。”小李说,由于自己还没有转正,没有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求职时单位的承诺也是空口无凭。小李后来发现,这个专门承包报纸版面进行有偿新闻的所谓“报社”,就是想使用免费劳动力——那些实习大学生和没有转正的应届毕业生。
    
     正式的工作
    
     小李把这个“报社”的领导骂了一通,走人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黄了。
    
     已经毕业了2个多月,小李还是没有找到她心中“正式的工作”:能签订劳动就业合同,解决“三险”的工作。
     小李说,自己毕竟是一个很坚强的女孩,通过给人免费劳动了一个月,她已经完全从学生的角色过渡到了“社会人”的角色。
    
     2004年的中秋节,小李到她伯父家过节。亲戚们询问到毕业后工作的事,小李遮掩着回答了他们。小李的一个阿姨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毕业后不来找她们?值得一提的是,小李的这个阿姨是国家某部门的一个三级国家公务员。
    
     通过这个阿姨,小李顺利在某个杂志社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令小李意外的是,这是一份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户口现在变成了有价证券。”小李说,在北京“一本(户口本)难求”的时代,她从来没有奢望落户北京。
    
     “我本来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最终还是靠亲戚帮忙。”小李说,当她阿姨帮她解决了工作问题后,她才领会到就业动员大会上校领导说的话,“为了找到工作,除了自己的实力和运气,一定要动用身边所有能用的资源”。
    
     小李告诉记者,自己在杂志社工作十分积极,并且得到社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这5年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如此:
    
     求学——学费贵,疯狂考证;求职——工作难找;就业——压力不小,在媒体工作,“男人当动物用,女人当男人用”几乎成为惯例。(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投资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投资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