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投资学 - 才女的命运与男人有关

才女的命运与男人有关


     来源:深圳商报
     她们总把目光投向那些才智过人、意志超群的男人,盼望得到心智的滋养,可一旦真的与他们相处,又会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常受到强势智慧的挤压,在挤压下渐渐变形,渐渐破碎,原有的思维在无声无息中分崩离析,心中充满碎裂的惨痛……
     女人的命运往往与她们对待男性的态度密切相关
     女人的内心是微妙的,受过教育的女人,内心则更为复杂,我们只要略为做些思考,就不难发现,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微妙而复杂,既有出人意料的才智、敏慧和想象力,也有出人意料的悲哀———一种命定的悲哀。当然这里所谓现代女性,是指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有所作为的女子,至于人生活在现代甚至当代,心却仍旧恪守传统道德的女子,内心自有另一番风采,但本文无意加以分析。
     男人在现代社会仍旧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一点跟以往并无两样,如果说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跟以往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女人受过教育了,经济独立了,拥有了相对宽广的选择空间,因此女人的命运往往与她们对待男性的态度密切相关———她们得自己进行选择,同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内心往往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如果男人在智性方面不如自己,便被视为毫无价值,甚至被视为没有头脑的腌肉或腌黄瓜。她们总把目光投向那些才智过人、意志超群的男人,盼望得到心智的滋养,可一旦真的与他们相处,又会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常受到强势智慧的挤压,在挤压下渐渐变形,渐渐破碎,原有的思维在无声无息中分崩离析,心中充满碎裂的惨痛,可哪怕就是这样,那些勇敢的现代女性也不愿退缩,所谓宁可忍受痛苦,也要拒绝平庸。
     其实女人眼中的优秀男人,通常是不会体恤女人的。他们思想敏锐,行动果敢,充满男人气慨,极易赢得女人芳心,可无论是才智,还是意志,都只属于他们自己,都只是供人欣赏,供人遥念的品质,如果有谁以为与他们共同生活,就可以变得同样聪慧,同样坚强,那最好还是不要有这种梦想。变化当然是会有的,而且会有很多,但未必总会顺从自己的意愿。男人的才华如同熔岩,会将一切覆盖凝固,只留下自己,男人的意志如同战车,只负责扫荡碾碎,不会因为花朵而绕行。
     女人只有拥有非凡的勇气,非凡的韧性,才能拥抱与他们结合的巨大的幸福,和伴随那幸福同时抵达的更为巨大的痛苦———内心世界嘎嘎碎裂的痛苦。
     克洛岱尔的美丽消失了,才华耗尽了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是史密斯女子学院的高材生,生就一张俏丽的脸庞,曾被评为该校校花和“文坛美国小姐”,堪称才貌双绝,裙下的追求者不计其数。普拉斯当然看不上那些心智平庸的追求者,最后嫁给了比她大两岁的泰德·休斯。休斯何许人也?翻开当代英国文学史,就可以看见他的大名,冠在名字前面的是英国当代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当然这是后话。当年普拉斯嫁给他时,他的名气大概还不如普拉斯呢。
     可泰德·休斯无疑是有才华的,这也是普拉斯欣赏他的原因,不过同时也别忘了,有才华就意味着有个性,有意志,个性和意志对于写作是好东西,对于婚姻是否也好,看看普拉斯的小说《钟罩》或诗集《巨像》,大概可以有所体会。
     泽尔达这个名字,一般人不会太熟悉,可在二十年代的纽约上流社会,她却是以来自富庶之州弗吉尼亚的“南方才女”闻名于世的,同样闻名的当然还有她的容貌。泽尔达一生的欢乐和痛苦,都跟菲茨杰拉德息息相关,就是那个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的菲茨杰拉德,因为她是他的太太。菲氏出身平平,当年为追求她,可谓吃尽苦头,泽尔达倒也不是那种市侩女子,非要多少两黄金才肯下嫁,她只要求他写出好作品就行。结果菲氏发愤写作,一举成名。作品荣登《纽约时报书评》排行榜榜首,两人在幸福中跳华尔兹,一直跳进市政广场的喷泉里。
     可婚后的快乐是短暂的,须知泽尔达也非等闲女子,在写作上也有勃勃雄心,自认才华不在菲氏之下,可婚后的写作并不如她想象的那般顺利,菲氏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心里认为最了不起的还是他自己,夫妻经常争吵,恶语相加,她甚至声称菲氏的许多作品,都是她的手笔,最后进了疯人院。
     再来看看克洛岱尔吧。克洛岱尔天性聪颖,姿容美丽,命定要与艺术结缘。她的哥哥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曾在法国驻华机构任职多年,对东方艺术也素有研究。这样的天分,这样的容貌,这样的家庭熏陶,克洛岱尔当然自认是人中佼佼,不会把一般男子放在眼里。她看上了谁?罗丹,就是那个连毕加索、达利都要敬畏几分的艺术大师奥古斯特·罗丹!先是做他的模特儿,继而做他的情人,后来做他的助手。
     跟罗丹朝夕共处,克洛岱尔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与罗丹亲密相守的那些时光,她独自完成了众多青铜雕塑。可是罗丹的名气毕竟太大了,他的光芒罩住了她的创造,每当她拿出一件青铜杰作,人们在赞叹作品的种种妙处时,都宁可相信它出自罗丹之手。克洛岱尔的美丽消失了,才华耗尽了,最后跟泽尔达一样,也进了疯人院,不过进的是法国的疯人院。
     波伏娃的美丽就在于,
     她并不想掩盖什么
     或许还该提一下另一个法国女人德·波伏娃,就是那个常年伴随萨特周游世界的高个女哲学家。萨特生性叛逆,拒领诺贝尔文学奖,在“五月风暴”中与学生并肩筑街垒,声名显赫,无人不晓,但波伏娃认识他时,他还只是个年轻学生。他个头不高,比波伏娃矮多了,戴副深度近视眼镜,右眼已几近失明,可是波伏娃爱:她爱他不会操持家务,爱他不想结婚,爱他不在乎金钱,爱他不喜欢在一个地方生活太久,爱他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嘲讽一切虚假的高尚,对任何原则都表示怀疑因为她自己就崇尚这种生活方式。只有跟萨特在一起,她才能巩固内心反叛的防线,积蓄更强大的反叛的力量。
     她热爱这个男人,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有时像母亲,有时像女儿,有时像妻子。萨特死后,她这样写道:“他死了,我们真被分开了,哪怕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可是我们融洽地生活过,生活了这么久,这就够了。”再也没有什么语言,能更好地表达一个女人的爱了。
     然而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半个世纪的风雨,波伏娃和萨特是怎样过来的,她如何与萨特的女友阿莱特一道,苦心经营“三人世界”,甚至还要容忍他与其他年轻女人交往,这其中交织了多少爱和恨,外人只要读读她的回忆录,就可以略识一斑。波伏娃的美丽就在于,她并不想掩盖什么,她在记录了他们生活的种种欢乐的同时,也记下了忧伤、痛苦和绝望,因而显得无比真实。
     以上列举的两位美国才女和两位法国才女,结局都不太美妙,普拉斯在伦敦开煤气自尽,泽尔达死于疯人院火灾,克洛岱尔也在疯人院里度过残生,惟独波伏娃似乎幸运些,活了八十多岁。
     当然这只是一些知识女子的命运,她们为自己的冒险付出了代价,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另一些知识女子则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艾米莉·勃朗特、狄金森、伍尔芙、薇拉·凯瑟等等,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空间,宁可终生独守“一间自己的房间”。
    



投资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投资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