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济给一个结婚的理由
女友年过30尚待字闺中,失嫁的理由:聪慧能干。
这是现代都市女白领们的共同遭遇。因为聪慧,所以心里明镜儿似的一本账,得失利弊明察秋毫;因为能干,所以无所畏惧心高气傲,一般人难入法眼。
20岁的时候,可以爱上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因为他有梦想,有未来;30岁的时候,目光所及,早已没了无产者的位置。这倒不是说心里没有情感只有物质,只是在现实的婚姻中,拥有得越多,就要求对方能够给予得越多。所谓匹配。
嫁女强于吾家,娶媳弱于吾家。传统如此,千古不变。结果,这世上就剩下了最次等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子。嘴上不说,女孩子在寻找如意郎君之时,有几个希望对方不如自己?
女友没买车的时候,开车来赴约会的男子,多少能让她刮目相看;女友有了一辆“捷达”车,夏利奥拓车主们,自然低了一等;等女友打开天窗,驾驭“帕萨特”出行时,我大叫:千万别开着它约会,吓人。倒不是低估男人的自信,但无论如何,开好车的年轻女子,多少给人压力。没有哪个男人,喜欢一见面就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女人。
判断一个陌生人,凭什么?当然是第一印象所见到的那些东西。这时候,你就不能强求别人不以貌取人。外表、举止、谈吐、气度,即便是一见钟情,判断的标准也逃不过这些。而看人的眼光,绝对和经验有关系。这和“鉴宝”没太多区别。鉴赏家之所以能一眼看出真品赝品,无他,看多了。只有什么都没见过的人,才会将什么破盆烂罐儿都当宝。阅人无数,自然也就丧失了一见钟情的能力。
而女友有的,恰恰是经验。
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出游活动,一个开“佳美”的帅气男子很是抢眼。女友洞若观火,听其言察其行,然后下结论:不过一司机。理由充分:从车牌看,车是公车而非私家车。开此等公车者,职位不会太低。职业角色决定了应有的谈吐举止,绝不会胸前挂着手机满世界晃悠。所以,要么车是借的,要么开车人是司机。
跟如此精明的女子谈婚论嫁,谈何容易?
爱情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又有谁希望只管付出不要回报?只有付出和只要回报,都只是小概率事件,你我一般都不在幸运者之列。所以,付出越多,就希望回报越高。换句话说,女友之类的聪慧女子,在选择自己的婚姻之时,必然考虑自己的付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走进婚姻,是希望两个人生活得更好,至少比原先独自一个人时的处境有所改善。婚姻要能够增进两个的福利,否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场婚姻就不合算。经典的组合郎才女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打个更俗的比方,男方有房,女方有车,经过婚姻的整合,双方既享受了房子的温暖,又获得了车子的便利,强强结合之下的双赢。
如果将婚姻也当作一个市场来看的话,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手里的筹码,换得自己所需。筹码可以是美貌、财富、智慧,需求可以是地位、身份、情感,通过婚姻,各尽所需、皆大欢喜。
婚姻经济学会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比如在权衡取舍时,充分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比尔·盖茨为什么选择经商而不是读大学,因为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那不仅仅是学费的开支和时间,还有读书的几年里他通过玩电脑所能获得的其他收入。机会成本过高,往往意味着放弃某个选择。
在爱情的取舍上,你嫁给一个人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所放弃的现有的生活以及嫁给另外一个人的种种可能。面对两个势均力敌的追求者,之所以难以选择,原因就在机会成本的比较中,两者旗鼓相当。
回到女友的婚姻难题来。既然婚姻意味着对两个人都有好处,那么,婚姻带给女友的,应该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情感满足。前者意味着对方要有更好的房子、车子、地位、薪水,后者意味着对方要有足够智慧、阅历、激情乃至体力精力。除此而外,还得看嫁人的机会成本,有没有人比准新郎更好?
一切兼而有之,显然是青年才俊、白马王子。只是凭什么,你有足够好的运气人财双收?既然讲选择讲权衡,对方也会仔细掂量。
娶了你,我放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在这样一个美女辈出的年代,我的损失是不是太大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