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第一代边防兵杨亚尧讲述当年创业的故事

第一代边防兵杨亚尧讲述当年创业的故事

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边防兵杨亚尧讲述当年创业的故事

借钱渡难关七天修条路

听杨亚尧说话,就知道他当过兵,声音洪亮、干脆。杨亚尧是深圳特区的第一代边防兵,1980年调任武警广东省支队(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前身)任副支队长,1985年6月任支队长。谈起当年创业的历史,已经白发染鬓的杨亚尧老人,记忆还十分清楚,那一幕幕对他来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一穷二白

兵马未动

先种菜

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是一支与特区同时成长的队伍,1979年组建于广东花县。杨亚尧当时服役于广东省军区守备六团,1980年3月16日接到任命后,与和他一起赴令的几名同志,坐一辆大吉普车赶到了花县。支队有2300人,其中2000名是新兵,200人是各部队抽调的骨干。因为刚刚组建,可以说一穷二白,没有枪没有子弹,没有锹没有铲,连床铺板都不多一块。杨亚尧老人说,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连吃饭的锅碗都不够。

杨亚尧说,他们是1980年8月26日那天调防深圳的,之前他们已经接到命令,主要任务是反偷渡,因为那段时间深圳偷渡的情况比较严重。在进深圳之前,部队先派人来深圳了解了一些情况,主要是伙食问题,因为听说深圳的物价比较贵。调查的情况是,深圳的豆角都要6角钱一斤,南瓜3角钱一斤,而部队每个人每天的生活补贴只有6角6分钱。大家掐掐指头一算,吓了一跳。

怎么办呢?当然要想办法,这年的7月下旬,他们从每个连抽一个班,组成了一支先头部队,来到深圳。主要任务有3个,一是定点,二是布防,第三个就是种菜。驻地的政府百姓都很支持部队,给了部队50多亩地。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杨亚尧打电话问他们,菜长得怎么样,他们说,长得差不多了,可以吃。听了这话,杨亚尧感觉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知道可以去深圳了。

迎难而上

茅屋牛栏当居所

部队要从花都“搬”到深圳,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当时部队只有一辆解放牌卡车和一台人货车,要运2000多人,不知道要运到何时。杨老找到了广州军区,找了省军区,最后某坦克旅答应提供30辆大卡车。交通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部队是从早晨6时开拔的。当时的交通状况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从深圳到花都,一两个小时就到了,那时路难走,还要过渡,没有七八个小时到不了。眼看到中午了,部队早餐都没来得及吃,这可急坏了老杨,他找到一个东莞的老朋友,打电话给他:“你能不能帮忙代买点东西填肚子,我们两千多官兵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饭呢?”对方说:“你需要什么?”老杨说:“来一万个面包,50桶稀饭吧。”对方吓了一跳,面包还好说,这50桶稀饭到哪里去找呀。不过部队到达东莞时,老杨的朋友还是帮他办到了,官兵吃了六七千个面包,稀饭喝了个桶朝天。

部队是下午3时到深圳的,在天黑之前,官兵们分别驻进了15个连队。说起当时的居住条件,杨亚尧摇摇头说,哪里有什么条件呀,部队开拔之前,上面给了44万元建房子,能盖什么呢?都盖了茅屋,上面用稻草盖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住进茅屋,没有地方住怎么办?找到当地的公社,请他们帮忙,牛栏、鸭棚都住上了。当时正是8月份,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没有电风扇,怎么办呢?克服呗。

驻扎下来之后,又碰到了一个大问题:吃饭。当时买什么都是要票的,买米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炊事员在驻地什么都买不到,因为没有他们的户头,而且老百姓也不知道有他们这样一支部队。幸好地方政府得知这个问题之后,马上协调解决。

一个月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天,事务长哭丧着脸报告说:“支队长,又没米了。怎么做饭?”再一算账,部队每个官兵剩下不到一元钱。当时部队也没有银行账号,上面拨款一时不能过来,但是部队要吃饭啊?

没有办法,杨亚尧找到一个老战友——当时中国北方公司的周经理,请他先供10万元渡过难关。10万元在当时是一个大数字,周经理说:“你们不会不还吧?”最后借了6万元钱,帮部队应了急。

风餐露宿

为特区修路拉网

七支队守护着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海边,西至宝安区安乐村海边,90.2公里特区管理线及部分粤港边界,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画的那个“圈”的忠实的守护者。特区建设初期,百公里特区管理线两侧有50多个自然村,许多是当年东江纵队活动过的革命老区,地处山区,风光虽然秀丽,但交通十分不便。

七支队官兵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七支队官兵深知帮助驻地村镇进行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七支队修的第一条路是从大望村到梧桐山这条5.6公里的路。这条路,曾经一家修路队答应70天可以修好。但是70天太久了,于是七支队就接过了重担,短短7天时间就把路修好了。这条路修好后,附近老百姓杀鸡、宰猪,慰问七支队官兵。

杨老记得,在修路到第5天,时任罗湖区委书记的程浩决定给机关同志放一天假,号召机关干部来学习七支队。

随后,七支队修了从上沙河至长岭皮、从沙河桥至珠光村、大梅沙二线路、小梅沙至洞背村等五条公路。修路质量好、速度快,一位老百姓说:“大军修路,比剃头还快。”

1982年至1984年,二线关投入建设,他们与基建工程兵一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勘察选址,修路拉网。他们硬是凭着深圳“拓荒牛”的精神,以高强的战斗力,在短短的几年间,以深圳速度完成了部队的基础建设,也因此拉开了几代官兵25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序幕。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