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养老安享晚年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而划入社会统筹。这一宣布再次引出养老的话题,为了让每个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养儿防老应转为理财养老。
有心人通过计算发现,假设某人现有月薪4000元,以养老保险缴费期限10年计,而10年后某人所在地平均工资为3000元,按公式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7年底前缴费年限×1.4%计算,这个公式看来蛮复杂,但计算出来的数字却很简单:在政策变化前,他退休时每月能领到890元养老金,而在政策变化后,能领到的养老金为770元。
在关注数字相对变化的同时,在我们退休之后,姑且不考虑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生活成本,仅以目前的萝卜青菜价钱计,770元与4000元之间的资金缺口,我们拿什么来弥补?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养老:领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加上多年工作攒下的家底,而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证温饱,距离理想的养老(包括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高达8000亿元,社保负担沉重。仅指望着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作为退休后的经济来源根本不够。这需要我们从年轻时就开始进行个人的财务规划。确立目标,合理消费和投资,以使得自己的生活少一份忧虑。
所谓“积少成多,积腋成裘”,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理财而得到弥补的。单以养老为例,及早建立退休计划可以用较长的在职期来分摊退休生活的成本,而且还不降低在职时的生活水平。由于目前我国银行还没有专门为个人退休计划而设计的储蓄产品,因此可以用一些零存整取或定期储蓄存款等来替代,到退休的时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如果手中还有余钱的话,可以做一些投资,比较适合用于养老计划的理财工具包括银行储蓄、国债、收益型股票、开放式基金、风险低的信托产品等。而分散风险又可以保持预期收益的一个重要策略是“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依据年龄调整投资策略,实现稳健策略和激进策略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的有效运用。
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除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是另外两大有力的补充。企业年金(俗称补充养老保险)在未来潜力巨大,但由于在中国刚刚起步,因此只在少数的企业中推行。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可以由自己来决定是否购买,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灵活的自主规划和选择。目前的商业保险有三类保险可为养老所用。首先用健康保险做好退休后的健康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疗保健费用才是真正的大宗开销。目前可以重点考虑重大疾病险、长期看护险和终身医疗保险这几类长期险。由于对投保年龄都有着一定限制,年龄越大保费越高,所以需要在年轻时早做打算。其次,可以用分红型养老保险为自己存下第一笔养老金。一来可以强迫储蓄,二是可以拥有部分寿险保障。最后,可以考虑近期热销的万能寿险。由于投资万能寿险的最初几年里,要扣除不菲的手续费,投资时间一定要长,才能逐渐将手续费抹平,复利累计的效应也才能体现出来。
为养老作理财规划,宜早不宜迟。而各种养老理财方式让人眼花缭乱,最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长期稳健投资,二是合理分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