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诈骗揭秘(2)
反思:诈骗成本付出少、回报率高;受害者不愿报案等因素使这类案件一再发生。
为什么短信息诈骗屡禁不止呢?一是利用手机短信息诈骗成本付出少,回报率高。比如,作案分子用于作案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和8部手机,加上手机的卡号,一般需1万元左右。按保守估计,三天可发送40万条短信,按每发送一条短信息收费一角来计算,40万条的信息费用是4万元。发送出去的40万条信息如果是中奖信息,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受骗者上当就有赚头,如果40万条信息是“六合彩透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客户愿意上钩就能赢利。
二是利用手机短信息诈骗难度小,保险易行。移动通信公司发行不用登记身份证的“神州行”卡或充值卡,成为作案分子易于隐藏身份的作案工具;银行简单的开户手续和异地存取服务,使他们能够安全、迅速地提取赃款;法律对这一类犯罪处罚较轻,以及对诈骗数额的认定有一定难度,使他们往往能钻法律的空子得以避重就轻。
三是受害者爱面子或者因受骗数额小而不愿向公安机关报案。尤其是“六合彩”的受骗者,因为“六合彩”本身就是政府打击的赌博行为,所以即使上当受骗,他们不仅不会向警察报案,甚至警察在破获了案件后,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账号里有他们汇入的款后找到他们,他们竟然予以否认并拒绝作证。
公安机关:利用手机短信诈骗对象涉及各个阶层,社会影响极坏。
yyyy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副总队长肖远鸿谈了此类犯罪的社会危害:犯罪分子集群发送短信,占用了移动通信通道,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移动通信市场秩序;犯罪分子大量透支手机卡,给国家造成了财产损失。江西移动电话部门透露了这样一个数字,仅去年3至4月间,他们被透支无法收回的钱就达到250万元。再就是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是全国各地的手机用户,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影响极坏。
如何遏制这类犯罪?肖副总队长说:一是通过群众特别是受害人收集掌握违法犯罪分子的有关情况,对群发短信的可疑用户进行监控。二是主动加强与移动通信部门、金融部门和检、法机关的联系,形成打击合力。三是广泛宣传打击战果,揭露违法犯罪分子的诈骗伎俩,使广大群众及时认清违法犯罪分子的真面目,避免上当受骗。
短评:
白掉的“馅饼”不可“吃”
用花哨却不值钱的外国币兑换人民币,以高利率为诱饵非法集纳巨资,发送“中奖”短信息让人汇去“所得税”,如今骗子诈骗的手段真是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可为什么我们的警惕感却没有加强,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
这恐怕在于大众的“白吃馅饼”的心理:希望不劳而获,白占便宜,或者希望以微小的投入获得巨大的收益。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物都是符合交换理论的。你得到多少,首先必须付出多少,否则,必然有毫无收获甚至财产受损失、人身受侵害的可能。言及此案,固然通信公司、银行机构存在技术漏洞,法律法规尚待健全,但若自身对待所谓的“好处”没有冷静的分析,手机短信诈骗禁不住诱惑,即使骗人的短信息没有了,类似的上当受骗还是会继续发生下去。
明天的你,还相信天上掉下的馅饼吗?别急于回答,关键是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