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不付出代价,诚信何处容身?
背景: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于1999年开始,2000年9月份全面推开,虽然现在还未实质性牵扯还款问题,但此前开展的校内无息贷款已有大学生"借钱不还"的现象出现,因此大学生能否信守承诺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瓶颈"。
2001年底,史玉柱终于长叹了一口气:"我终于还清债务了!"这个曾经为莘莘学子带来创业神话的民营企业家,竟然在清偿债务方面又给大学生以及全社会做出了表率。还完债之后,已有银行找公司询问是否需要贷款。银行方面表示,不要抵押,就你史玉柱以个人名义给我做一个担保,我就贷钱给你。
史玉柱说,他亲身体会到了信用的价值。
几乎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付出消息,将组织各商业银行收集助学贷款违约学生的名单,会同教育部在全国性刊物或媒体上公布,但公开见报的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
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恰好为我们理解助学贷款这个"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史玉柱的创业精神值得学习,他的还债举动是不是更值得大学生模仿?出了校门不久就有了不良记录,以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大学生:疑问多多
把还贷期定为四年合理吗?能不能留一个宽限期,在这个期间,主动来解释不还贷的原因,并提供相关的证据?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是否可以制定出求职的日程表,承诺在什么时候还款?银行所作的调查能保证客观吗?用人单位图省事,上了"黑榜"就免谈怎么办?名誉权官司会不会很频繁?
以上都是大学生的疑问,而有学校最近对去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竟有29.71%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近两年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一进大学门就背上债务,毕业后的四年里能不能还贷,最后会不会惨遭曝光,这个问题,大学生心里比银行、比学校更没底儿!
企业:争相收集"欠钱名单"?
"欠钱名单"将涵盖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专业、学校等信息,无疑是一份信用记录,用人单位会不会争相收集有关刊物造成洛阳纸贵的状况?
山东金网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综合部行政助理贺志涛讲,这种刊物一旦面世,他们有可能搜集相关信息以备查询,但上了"欠钱名单"的学生未必就不会被录用。到底是经济拮据还是恶意欠账,他们将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每一份国家助学贷款数额都达数万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诚信也是学生的一笔财富,有的大学生不还贷款,本身并不是大学生的错,错在社会的信用体系没有让社会成员把诚信当成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从这个角度分析,企业收集"欠钱名单"将促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学校:"灭亲"还是护短?
据分析,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知识转化为财富就将具备还贷能力。再从大学生的守信程度来看,以校内无息贷款为例,山东大学每年面向贫困生发放的总额达四五百万元,比各商业银行近斯发放的助学贷款并不少,由于具备毕业前一次性还清优惠20%以及一定的强制措施,其还贷率都在95%以上。 "欠钱名单"会影响到学生的名誉,因此银行在公布违约学生名单之前要谨慎,要认真调查学生不还贷的具体情况,区别对等。最好能给学生们一个知晓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最好先造些舆论,让学生知道,谁要是不讲信用,谁就要?quot;黑榜",这将给他们的就业、升迁等带来很大的阻力。
如果自己学校的学生不幸上了"欠钱名单",该把他的行为当反面教材还是遮遮盖盖,这个问题只能由学样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学生最后是否还贷,更要视他们的道德操守、银行的操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程度而定,学校恐怕也奈何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