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就是适应力
三个月转瞬即逝,终于到了转正的时候,社里对我的表现相当满意。然而,初涉职场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味,而我也从这些细节中感悟到,高学历或许代表一个人可资挖掘的潜力,却并不能够在就职之初提供直接的帮助,真正的适应力,来自于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它们才是真正的财富,在不经意的时刻提醒你如何去面对和解决难题。
从北京一所知名学府的新闻学院毕业后,我直接进入了一家专业媒体做记者编辑。在别人看起来我已经弥足幸运:专业对口,职业热门,更重要的是有位欣赏我的上司——直接招我进社的社长对我充满了信心.
到报社的第一天,部门主任和同事都很热情,但也很坦诚地告诉我,在这个单位里是没有培训的,需要我从第二天开始就承担起每月六个版面的任务,并且要保证质量。一头雾水的我在同事的小声讨论中忽然明白了一切:在大家眼里,高学历意味着超人的适应能力,意味着在最短时间内自行成长为一个熟练工。
希望已经成为压力,而我忽然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认认真真地从头做起。
记者的第一步就是编辑。我负责的"专家观点”栏目是需要向一些知名专家约稿的,但当我拨通从网上搜罗来的专家电话时,话筒里传出一个冰冷的声音:怎么又是你们?不是说过了我最近很忙,对不起我还有事! ……话筒里传出机械的嘟嘟声,一盆冷水迎头泼下。我捧着话筒呆了半晌,然后又在网上一阵狂扫。这一次,我不仅查出了这位专家的生辰八字等个人细节,还将他从前的作品全部搜集并逐一阅读了一遍。
两天后我拨通了同样的号码,在对方失去耐心的声音里,我有礼貌地说:"您在百忙之中还抽空为其他媒体撰稿,真的非常难得,其实,这类稿件也非常适合我们的栏目,比如您发于某报的这篇,在我们周刊有着更加适合的栏目, 您的观点如果刊发在我们的专题上,必然又是一个关注的焦点……”对方的语气有些缓和了,并客气地反问,那请具体谈谈,你们媒体的优点又是什么呢﹖ 开端不错,我拼命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事实上,我并没有将事先准备好的赞誉之辞倾盘倒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他近期发表的几篇稿件提出一些意见,具体刊登在我们的哪个版面,目标读者群是谁,周刊发行量多大,都有准确的答案。对方沉吟片刻,说以后有了稿件我优先给你们。挂上电话,我有种说不出来的轻松。
谁又知道,若不是我当年做网络编辑时已经仔细钻研过如何用热情融化作者的冷淡,又如何能够在片刻之内转过这个弯来?但是我并没在和社长的闲聊中渲染自己的困难,而是尽量表现得乐观自信。兼职时的职场经验告诉我,新员工应该尽量避免在上司面前表现出任何无奈,否则只会让他怀疑你的能力。
是的,虽然刚刚走出校门,但是丰富的实习和兼职经历让我不至于留下太多冒失的遗憾。
几天之后,网上的一些消息让我灵感突发,有了一个做专题的建议,兴冲冲地找到部门主任,对方却一脸漠然, 扔下一句"先做好本职工作吧”就转身而去。弄得我不知所措。后来,在一次编辑会上,这个主题被另外一个部门的记者提了出来,我才终于明白:部门之间的界限是划分得很清楚的,每个部门主任都希望员工能够尽力做好本部门的工作,尤其是作为一名新员工,更应该立足于本职,而不是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虽然有些沮丧,但这个教训也成为我职场生涯的一课。
在我已经习惯了并擅长于向专家约稿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在一家媒体,仅担任编辑是远远不够的,而我所负责的海外栏目要直接采访是很困难的,和外国朋友打交道的经验再一次帮了我,当我回到校园,请求昔日的外国同学、同事甚至是学生来为我提供一些联系方式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让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清楚这些帮助对我来说有多重要。第一个海外企业同意通过国际长途接受采访并支付全部费用的时候,我忽然热泪盈眶,我知道,那眼泪里一半是成功的喜悦,另一半是奋斗的艰辛。
从北京一所知名学府的新闻学院毕业后,我直接进入了一家专业媒体做记者编辑。在别人看起来我已经弥足幸运:专业对口,职业热门,更重要的是有位欣赏我的上司——直接招我进社的社长对我充满了信心.
到报社的第一天,部门主任和同事都很热情,但也很坦诚地告诉我,在这个单位里是没有培训的,需要我从第二天开始就承担起每月六个版面的任务,并且要保证质量。一头雾水的我在同事的小声讨论中忽然明白了一切:在大家眼里,高学历意味着超人的适应能力,意味着在最短时间内自行成长为一个熟练工。
希望已经成为压力,而我忽然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认认真真地从头做起。
记者的第一步就是编辑。我负责的"专家观点”栏目是需要向一些知名专家约稿的,但当我拨通从网上搜罗来的专家电话时,话筒里传出一个冰冷的声音:怎么又是你们?不是说过了我最近很忙,对不起我还有事! ……话筒里传出机械的嘟嘟声,一盆冷水迎头泼下。我捧着话筒呆了半晌,然后又在网上一阵狂扫。这一次,我不仅查出了这位专家的生辰八字等个人细节,还将他从前的作品全部搜集并逐一阅读了一遍。
两天后我拨通了同样的号码,在对方失去耐心的声音里,我有礼貌地说:"您在百忙之中还抽空为其他媒体撰稿,真的非常难得,其实,这类稿件也非常适合我们的栏目,比如您发于某报的这篇,在我们周刊有着更加适合的栏目, 您的观点如果刊发在我们的专题上,必然又是一个关注的焦点……”对方的语气有些缓和了,并客气地反问,那请具体谈谈,你们媒体的优点又是什么呢﹖ 开端不错,我拼命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事实上,我并没有将事先准备好的赞誉之辞倾盘倒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他近期发表的几篇稿件提出一些意见,具体刊登在我们的哪个版面,目标读者群是谁,周刊发行量多大,都有准确的答案。对方沉吟片刻,说以后有了稿件我优先给你们。挂上电话,我有种说不出来的轻松。
谁又知道,若不是我当年做网络编辑时已经仔细钻研过如何用热情融化作者的冷淡,又如何能够在片刻之内转过这个弯来?但是我并没在和社长的闲聊中渲染自己的困难,而是尽量表现得乐观自信。兼职时的职场经验告诉我,新员工应该尽量避免在上司面前表现出任何无奈,否则只会让他怀疑你的能力。
是的,虽然刚刚走出校门,但是丰富的实习和兼职经历让我不至于留下太多冒失的遗憾。
几天之后,网上的一些消息让我灵感突发,有了一个做专题的建议,兴冲冲地找到部门主任,对方却一脸漠然, 扔下一句"先做好本职工作吧”就转身而去。弄得我不知所措。后来,在一次编辑会上,这个主题被另外一个部门的记者提了出来,我才终于明白:部门之间的界限是划分得很清楚的,每个部门主任都希望员工能够尽力做好本部门的工作,尤其是作为一名新员工,更应该立足于本职,而不是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虽然有些沮丧,但这个教训也成为我职场生涯的一课。
在我已经习惯了并擅长于向专家约稿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在一家媒体,仅担任编辑是远远不够的,而我所负责的海外栏目要直接采访是很困难的,和外国朋友打交道的经验再一次帮了我,当我回到校园,请求昔日的外国同学、同事甚至是学生来为我提供一些联系方式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让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清楚这些帮助对我来说有多重要。第一个海外企业同意通过国际长途接受采访并支付全部费用的时候,我忽然热泪盈眶,我知道,那眼泪里一半是成功的喜悦,另一半是奋斗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