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常识 - 创业大学生为何“逃离”科技园?

创业大学生为何“逃离”科技园?

  2000年,“宜州有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这条新闻被全区乃至全国媒体广泛关注,科技园的创始人——4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当时也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近日,记者来到宜州时发现,科技园已经历了从万众瞩目到备受冷落的剧变,4位大学生也早已各自单飞,科技园成了“过眼云烟”。当事者谈起往事,各有不同的感慨和说法。


  现场 科技园成了“菜园”

  “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位于宜州市城南的东屏村附近,距离市区约5公里。3月12日下午6时,在一位当地人士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里。只见两扇大铁门紧闭,门口根本找不到与“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有关的任何标志。“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记者正在疑惑。许久,里面走出一位农民模样的人来开门。记者问他当年的几位大学生哪去了,该工人一脸的茫然:“大学生?什么大学生?”从大门走进去是一个院子,旁边是两排破旧的平房,不少房间门窗的玻璃已经坏了。在左边一间平房的墙壁上,写着两行字:“桂西北农业示范园精神:团结、拼搏、奉献、创新”。在傍晚暮色的笼罩下,占地100多亩的科技园显得有点破败,一些田地里长满了杂草,不少钢架大棚上的薄膜已经烂了。据当地的一位知情人说,这里确实就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当年,政府还为此投资了50万元。不过,现在的科技园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不少人还获准承包科技园里的土地进行农业种植。记者在科技园看到一大片韭菜,这是当地一位老板聘请了几个农民在此种菜来出售的。记者在园里一间平房的门上找到科技园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当天晚上,记者与这位负责人联系,请他帮忙联系几位大学生。不久,该负责人给记者回话了,但语气有点无奈:“我叫不动他们,他们离开科技园很久了。”

  创始人 早已各自单飞

  3月13日上午,记者与4位大学生之一的韦家健取得了电话联系。“我和那边早就没有关系了。”电话里,韦家健说得很干脆。他说,其实到科技园还不到一年,他们就想要离开了。韦家健说,现在,他本人开了一家农资销售商店,在宜州市内有一间铺面,在乡镇里也有两个分销点,专门批发零售各种杀虫剂、名优种子和种苗。其他3个大学生,一个开了一家种子公司,一个在宜州市蚕业总站做技术员,另外一个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还与人合资搞了一家火锅店。在记者极力劝说下,韦家健与记者再次来到科技园。一踏进科技园,韦家健甩开脚步,在田头地埂上走了起来。“这里的规划全都是我们做的。”望着颇具现代感的科技园,韦的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依恋。“毕竟在这里创业过,说没有感情是假的。”韦告诉记者,平时他会不时到科技园看看。“当年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劲头已经没有了。”回忆起往事,韦家健分外感慨。他说,直到现在,“大学生科技园”在宜州仍然家喻户晓,他们作为自主创业的典型,一度被媒体广为宣传。2000年,从广西农学院毕业的覃宝祖,找到了葛凡平、韦家健和罗星伟3个刚毕业的宜州籍大学生,联名向宜州市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他们表示愿回到家乡创业,希望家乡政府能给予资金、土地方面的支持,开办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据说,当时的宜州市领导接到他们的志愿书后,把几位大学生请来座谈,最后作出决定,全力支持大学生们创办科技示范园的计划。政府与大学生们还约定,新的科技园由宜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办和大学生合股经营,由政府提供资金和基地,大学生们则以技术入股,实施具体管理。据了解,当时科技园产生了极好的示范作用,七里八乡的群众都来取经。“开园5个月前来参观学习的就超过了2000人次。”当时,农村田地里从未出现过的钢架大棚、滴灌和喷灌设备令农民们和参观者大开眼界。

  原因 “示范”与“经营”有矛盾?

  大学生为何要与科技园分手?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韦家健陷入一阵沉思后说:“政府的计划与我们的理想没有走到一块。”韦家健介绍,在加入政府的科技示范园之前,他们看中一块抛荒的土地。于是他们向政府打报告,要求承包这块土地搞农业生产基地。在这块土地上,4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始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作,相继种上了“黑美人”西瓜、“金姑娘”甜瓜、“东升”南瓜等名特优品种,并实施大棚、小拱棚等多种栽培模式。韦家健说,后来他们收获的“黑美人”西瓜由于品种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比同类产品价格高3倍以上。在政府的“桂西北农业示范园”计划启动后,4人被政府召集到一起参加该计划。由于看到政府这边的条件好,他们决定放弃单干的计划,想利用政府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梦想。韦家健说,现在宜州人所称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其实就是记者面前这个“桂西北农业示范园”。所谓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事实上一直没有挂牌。但是,4人在政府的农业示范园遇到了种种困难,许多征兆似乎也预示着他们与政府的合作迟早会走到分手这一步。4人刚到这里时,看着推土机正将土地推平感到痛心不已,因为这种做法破坏了土地的耕种层。“耕种层被破坏后,起码要三五年的改土过程,土壤才能恢复过来,这意味着要等三五年后才能出效益。”大学生们的创业激情顿时被泼了一盆冷水。在建设示范园的过程中,矛盾不断出现。如因为水渠的规格不符,他们与水利部门的争吵就没停过。最大的矛盾是,大学生们想做的是扩大一些特优产品的生产规模,再将其推向市场赚钱,但是,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政府要做的是“示范”,多培育特优产品,吸引群众种植,为农民提供品种、技术等“支农”服务。“每天来参观的人很多,但是卖出去的产品却很少。”大学生们对这种重形式的“示范”一直另有看法。“政府的做法没错,需要发挥的是引导功能,但这与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2002年下半年,韦家健等人在经历了“复杂的多头管理、要资金没资金、要政策没政策”的困扰之后,终于退出了科技园。

  说法 大学生的“梦想”超前了

  宜州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则告诉记者,大学生在科技园创业失败的原因,还应归咎于他们的“梦想”超前了。据他了解,当时4人的目标其实是想成立一家公司,做农产品、农资的经营和销售,而不是生产。“农资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按当时的政策,这属于垄断经营,只有农业局、土肥站、农资公司和种子公司这些部门才有权经营。”该干部说,当时的政策捆住了4人的梦想。据了解,在独立搞基地时,大学生们就已经做好了筹备公司的规划。在未来的公司里,分工都已经约定好了:由农艺专业出身的韦家健、罗星伟负责生产,覃宝祖和经济管理专业的葛凡平负责销售和广告策划。在政府的科技园内,几位大学生也继续按照公司化方式经营,并一直努力想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是这样的公司没有被批准。桂西北农业示范园的负责人韦桂宾认为,大学生最终离开科技园是因为“压力太大”。他告诉记者,几位大学生离开科技园后,曾经有农业局、科技局等多个单位先后接管科技园。今年,宜州市农业局桑蚕总站将接管科技园,除了保留30亩的果树外,其他的土地将全部种上桑树,为宜州这个全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服务。3月13日,记者在宜州市还见到了科技园的创业者之一、现在成为一家火锅店老板的葛凡平。葛对记者说,现在的政策比以前宽松多了,如果当年有这样的政策,他们肯定能成功。不过,尽管他们遇到挫折,但这种创业的过程还是很美好的。  
创业常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常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