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维出了什么问题
八月七日晚八点亚洲杯男子足球赛决赛:中国对日本。虽然在期待着它的开始,可不知为何我的心理总是有一种感觉:中国队会输。忧心忡忡地看着比赛,中国队应该说踢得不错,可那份不祥的感觉始终存在。二十分钟后果然先失一球,那种不安几乎转化为现实。中国的解说员刚开始似乎信心十足,当解说到先失一球后,解说语调有所低落,解说词看起来很积极:时间还早,中国队应该还有机会。其实他的潜意识里已经认为中国队可能要输了,不是能赢,而是还有机会,要争取扳平。上半场快结束前中国队打进一球,比分变为一比一。心情自然好了很多,但那种输的担忧还是存在着,总担心着日本队又会打入一球。下半场中国队又失一球,心中的绝望渐进。虽然说这是裁判的误判,但结束还早,比赛还在进行,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已经变得心灰意冷。终场补时又被日本队打入一球,一比三输了。正如我担心的那样,在家门口与冠军失之交臂。
输赢都是正常的,足球是圆的,谁也无法预测结果,这正如人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问题是:为什么在没有开始前就觉得会输呢?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队绝望的缘故,输得太多了,踢得太烂了。这解释深究起来是说不过去的,既然足球是圆的,输赢都有可能,为什么我们不想到会赢,往往想到的是输呢?既然无法预测输赢,可不可以不去想输赢,好好地用心欣赏足球比赛本身呢?从比赛中找到应有的、本有的乐趣呢?
可悲的是:我们的思维往往是消极的,否定的,凡事首先想到的总是--可能会输,可能会败。于是我们开始了悲惨的人生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刚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大脑中会时常想到:万一被抄鱿鱼怎么办?与同事相处,不由得想到:与同事相处太难了,只有利益冲突,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考试前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有位朋友刚与女友定了婚,这段时间经常吵架。原因是是女友要求在房产证上必须加上她的名字。加上她的名字财产就属于双方共有,离婚后一人一半。当然不离婚就无所谓了。男方坚决不同意,因为这是他花钱买的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是他们都在担心以后可能会离婚,离婚后最重要的就是财产分割。真是挺可悲的:刚定婚就开始担心可能会离婚。这就是现在现实的婚姻。在人们的观念中,婚姻是不稳定的,爱人是会变心的,因此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我们的思维出了可怕的问题,对生活有着无比的悲观失望。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呢?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功利性的社会,凡事只讲求结果,只为某一特定的目标而运转。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也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于是结果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而过程却成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结果是重要的,过程是次要的。结果应该美好,过程可以艰苦。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结果是人们看得到的,过程是人们看不到的。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占据了整个心田。正因为这种胜利的欲望太过于强烈,又深怕得不到,于是忧虑就在内心深处滋长。欲望越强,忧虑欲盛。
我们又被教导之—居安思危,更加重了我们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可悲的思维方式呢?
我们知道:过程是唯一存在的,人生只是由各个过程,各种经历组成的,把握了过程,也就把握了人生。过程是痛苦的,人生自然是痛苦的。过程是唯有,结果是过程的必然。当我们全身心地关注过程,进入过程,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思维恢复了自由,人的创造性劳动就开始了,想象力无比丰富,并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所以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自由的,不被结果所困扰,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过程中。
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说:人的思维应该往好的方面想,要时时想到会赢,会成功,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才敢于去拼搏,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说考试前成功的心理暗示,还有在比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教练往往会说我们一定会赢,以鼓励士气,赢得球迷的支持。有信心可能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
这种说法有价值吗?
在这里结果是一种手段,赢的目标会鼓起当事人的勇气,保持旺盛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过程中,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怎样的结果、目标才是合理的呢?与其说结果或目标还不如说是需求。有了某种需求,我们产生了某种行为。需求是手段,行为是本质,行为即过程。随着过程的进行,自然而然就有了必然的结果,需求是合理的就得到了满足,如果需求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就得到了应有的提示。随着人生的进程,新的需求又产生了,我们又有了行动的理由,美好的过程又开始了。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