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机 - 十个成功人士的生存状态(5)

十个成功人士的生存状态(5)


     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已经深深迷恋上了收藏“补子”
    
     文革岁月里,来自芬兰的“待业青年”林白曦迷恋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从此成为清代官服专家
    
    
     林白曦:另类收藏家
    
     文· 严远婧
    
     走进林白曦(mikko rautio)在赛特大厦的办公室,一进门就会被两幅占满墙面的“宗祠画”吓一跳,这本应该出现在古代中国祠堂里的挂画与芬兰航空公司的北京办公室形成超现实的强烈对比。林白曦从画下走过,对记者说,“这是我在潘家园淘的,不过被骗了。服装的样式和颜色画法都不对。不过我还是喜欢它,所以就挂在这儿了。”
    
     这名操一口纯正北京话的芬兰人和中国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渊源。1956年,三岁的林白曦跟父母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父亲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母亲在《人民画报》社做翻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林白曦的初一还没念完。当他的同学们都去东北插队的时候,这个没人敢要的外国孩子留在北京,成了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
    
     四年后,他收到芬兰军队要求他回国服兵役的通知,坐上国际列车,回到离开19年的故乡芬兰。又过了许多年,林白曦以芬兰航空大中华区总经理的身份回到北京,开始组建芬航驻北京办事处。在他的履历上,学历一栏仍然停留在“初中一年级”。
    
     文革岁月里,“待业青年”林白曦迷恋上了收藏,在那“破四旧”的年代里,他开始收集没人要、有时甚至按斤买卖的古钱。因为1974年回芬兰时无法携带,很多古钱都失散了。
    
     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已经深深迷恋上了另一种收藏“补子”——中国古代官服上的绣品。对“补子”的知识,有在故宫博物院做研究员的朋友教的,也有自己看书学习的。“中国封建王朝的衣冠之治集中体现在官服上,贝子以上的皇亲,补子用圆形,绣龙蟒,皇子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前胸后背各一……”他手中捧着自己的收藏对记者如数家珍。
    
     十几年的积累,现在林白曦已经拥有了近一百块真品“补子”。在中国,“补子”并不是什么热门的收藏,中国人收藏的主流历来是书画、瓷器等等。纺织品和家具、石头甚至葫芦等等、只能列入“杂项”。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觉得穿过用过的衣物是脏的,不愿意保留,加上纺织品一百多年保留下来不是很容易,所以比较冷门。林白曦估计,在国外收集“补子”的有上百人,在国内顶多十几个人。
    
     林白曦的“补子”主要是在欧洲的拍卖行里购得。在中国买“补子”还是有些风险,在北京的古玩城和潘家园收藏市场淘“补子”,会因为他是外国人而不太好砍价。林白曦想出的对策是:自己先去看好东西,再叫中国朋友帮忙砍价买下。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但通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他的眼力已经有谱。不过林白曦现在也很少去了,他说那里现在已经没有真品。
    
     工作不忙的时候,每个周末,林白曦都会把所有的“补子”摆出来看一遍,仔细地研究,每看一次都会印象更加深刻,“这真的是艺术品,太漂亮了。”他最喜欢的收藏是康熙的“补子”,风格独特,做工细腻。而他的“镇宅之宝”,则是在英国一家艺术品公司购得的清代皇后凤袍。凭着自己的知识,他能够根据颜色和款式断定,这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穿戴过的袍子,使用时间是在1870到1890年之间。
    
     对“补子”痴迷遭到家里人的反对,林白曦的孩子们曾经生气地质问林,如果你不买那么多破烂,肯定能买很多更好的东西。而林白曦的态度也很坚决:钱是我的,你们想买什么就等你们自己挣钱吧。
    
     不过,受到父亲多年的影响,现在他的孩子们也慢慢地喜欢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他的两个女儿。2004年他们去了敦煌,对那里一见钟情。看来林白曦的痴迷后继有人了。
    
     来源:《环球企业家》
    



商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