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人民币汇率是饮鸩止渴
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多,所以美国希望中国按市场价格调整人民币汇率。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影响就业,所以中国一定要固守当前的汇率。而固守汇率就必须由政府收购外贸兑换中多余的美元,这就形成了外汇储备。结果是,中国因为固守汇率而保持出口增长,美国则通过打欠条来支付中国的出口商品——即以美元债权存放的外汇ad_dst = 0;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储备。这就是中美贸易的简单故事。
根据这个故事,下面来分析中国通过购买外汇储备维持固定汇率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的市场体系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出口和进口可以通过汇率浮动达到自然平衡,政府不需要购买外汇储备。如果要购买外汇储备,政府必须单独拿出一笔钱。这笔钱要么从财政渠道出,要么通过印制钞票得到,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从财政出,势必要增加税收或增加财政赤字。如果印制钞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不过相对而言,印制钞票是一个简单快捷的办法,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会作此选择。这正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的商品出口不断扩大,使得外贸活动中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同时出口行业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汇率由市场自由调节,人民币必然升值,使出口减少,外汇来源减少,从而达到外贸收支的自然平衡。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不能自由浮动,就产生了人民币被低估而外币被高估的问题。1美元本来不值8.3人民币,但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规定它就值8.3人民币,结果自然是美元供过于求。供过于求怎么办?由国家收购。收购的钱从哪儿来?印钞票!这就是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的由来。
2004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5000多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00多亿美元,一年中增加的外汇储备占全部外汇储备的近20%。可以想象,如果不增发大量货币,根本不可能吃下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而增发的货币则通过支付给出口创汇企业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成为通货膨胀的祸根。
对于美国来说,外国增加美元储备同样不是什么好事。外国人得到美元以后,可能以三种形式存放:一是现钞,二是存入银行,三是购买美国债券。无论如何,都会对美国的经济运行造成风险。
如果外国政府囤积美钞,美国国内必须发行新的钞票进行补充。如果这些囤积的美钞返回美国市场,将造成美国的通货膨胀。如果存入银行,这些钱当然不会闲着,它将通过贷款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投资。但实际上外国人最多的还是购买美国债券。表面上看,外国人出口商品换回美元,再把美元投资到美国,美国人是占了天大的便宜。殊不知,美国在获得投资的同时也背上了债务。这些债务以美元、股票、债券等形式大量存在,如果债权人要求清偿,美国经济将陷入一场灾难性的震荡。具体而言,当债权人纷纷抛售美元和美国债券的时候,就会造成美元贬值,股市下跌、投资枯竭,物价疯涨。
这么说势必有人会问,美国的债权人有什么理由抛售美元和美国债券?如果这样,我就要反问,美国的债权人有什么理由借债给美国?
迄今为止,美国的全球外债超过了6.5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约占2万亿美元。外国投资者愿意借债给美国,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美国安全、自由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拿亚洲各国来说,自己国内的发展资金尚且不足(日本除外),却把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债券,这是不合情理的。唯一的理由是,他们要为自己的外汇储备找一个去处。这种对美国的投资是盲目的。因为购买外汇储备本身就是一种扭曲市场的行为,它会给购买国造成很多问题(例如中国的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问题,这些国家随时可能把美元债权兑换为美国商品或本国货币,这将给美元带来突然贬值的压力。当这种可能越来越大的时候,所有持有美元债权的外国政府和投资者都会提高警惕,一旦形势不妙,就要赶紧抛售美元资产。在这种对美元贬值的预期越积越重的情况下,市场上任何一次大的震动,都有可能造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拉开美元崩溃的序幕。这样的话,不仅美国经济会遭到重创,其他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也会蒙受巨大损失。
当然,上述风险不一定会成为现实,但却随着美国贸易逆差和美国对外负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尽管有人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占了其他国家的便宜,美国的经济学家却对此忧心忡忡。
正是出于对美国贸易逆差和国际金融风险的担心,不少西方财经界人士希望人民币按市场价格升值。但中国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大部分都认为升值对中国有害。更有甚者,把外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看作一种阴谋。你问他为什么,他会振振有辞地告诉你,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造成出口减少,影响中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无独有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政府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不断买进美元,致使其外汇储备超过了创纪录的7700亿美元,目的也是遏制日元升值。
根据这样的逻辑,汇率似乎是越低越好。但如果是这样,中国和日本为什么不把汇率调得更低,以促进更多的出口和就业呢?或者,如果汇率越低对经济越有利,美国为什么不在外汇市场大肆收购人民币和日元,从而压低美元的汇率呢?难道美国人是傻瓜,或者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在外汇市场上斗不过中国和日本的么?这显然是荒谬的。
如果说汇率越稳定越好,仍然有问题。是谁规定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该稳定在8.3:1的水平上,而不是其它的比率——例如5:1或10:1的水平上?如果存在一个最好的比率,难道我们应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永远维持这个汇率么?如果不是,日本为什么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干预外汇市场?这些问题主张干预外汇市场的人回答不了。之所以回答不了,是因为他们信奉的固定汇率和外汇储备理论根本就是一套自相矛盾的胡编乱说。
要认清这一点,必须从汇率的本质说起。汇率的本质是两个国家进行外贸交换的边际商品的价格比。换句话说,它是一个价格信号,这个信号指示两国贸易的参与者如何交换自己的优势产品。例如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8.3:1,在这个比率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外贸厂商都能赚钱,这就发挥了双方的比较优势。假如外管局的官员突发奇想,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改为100:1,则中国不仅能向美国出口玩具,甚至连出口汽车、电脑也没问题。因为在中国价值100万的汽车,拿到美国仅折合1万美元,要想出口不是轻而易举么?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国准备拿出成千上万吨的人民币来收购被高估的美元。由此造成的资源错位暂且不说,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会让中国经济立刻陷入崩溃。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100:1不是一个合理的汇率,那么合理的汇率应该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我们只知道,在8.3:1的比率上,外贸活动中的美元是供过于求,所以说美元被高估、人民币被低估了。人民币应该升值多少?同样没有人知道。因为两国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格局随时在变,由此决定的进出口商品的流量和均衡的市场汇率也在变。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去寻找一个确定的合理汇率。这个汇率只存在于千百万消费者和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上、在他们不断优化消费结构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努力中,是不断变化的。
然而,作为一种价格限制,固定汇率阻碍了贸易双方进一步优化生产消费结构的可能,也把经济中存在的效率不足掩盖起来。拿中美贸易来说,人民币趋于升值,是因为美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商品,外汇市场上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继续保持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就应该更新产业结构,或降低生产成本。但中国的反应并非如此。中国采取的做法是压低汇率,即通过收购外汇储备保持原有的低汇率。这么做表面上能维持商品出口,避免失业和经济衰退,但其实是饮鸩止渴。因为外汇储备需要增发货币或增加税收去购买,并最终转化为对美国的债权。这相当于中国的商品本来卖不出去,但通过赊帐,最终还是卖给了美国。
问题在于,你不可能永远把帐赊下去。换句话说,你购买外汇储备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收购的外汇储备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这时候,应对的办法抛售美元储备,进口美国商品。但正如前面所说,这有可能引发美元贬值的风潮。如果不是这样,你至少要放弃固定汇率,不再继续收购美元。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你手中的外汇储备总有一天要卖出去,到时候,同样免不了要抬高汇率、拉低出口。如果你打算永远不出售外汇储备,那么最高兴的是美国人,这相当于你用出口的商品换回一张不需要兑现的欠条。所以说通过打压汇率来促进商品出口完全是徒劳的,它所维持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虚假增长。它还使经济中体制和产业方面的问题被掩盖起来,延误了解决的时机。
拿日本来说,它的外汇储备已将近8000亿美元,这都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打压日元汇率的“战果”。这么做确实维持了日本若干年的经济增长,但事到如今,已变成骑虎难下。由于美国经济大量负债,美元跌势不止,一旦日本停止收购美元,就会造成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当前的商品出口和经济增长。更不用说日本出售外汇储备会造成什么后果。另一方面,如果继续收购美元,日本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将继续攀升,最终难以为继。这说明日本经济中本来就存在阻碍经济发展的产业矛盾,为了解决矛盾,日本政府采取了压低汇率的做法。但这么做只是转移了矛盾。由此取得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这部分增长的成果最终转化为对美国的债权,但这些债权却不能兑现。如果要兑现,就会导致当前的经济衰退和资产贬值。这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中国正在走日本的老路。中国经济中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施行强制的低汇率政策,中国经济得以保持增长。但这种增长不能给居民带来实际收入的提高,因为增产的商品大部分流入美国,并转化为对美国的债权,而这种债权是不能兑现的。这种经济增长对居民的生活改善可以说毫无意义。不仅如此,这种增长的背后还隐藏着通货膨胀和资产贬值的风险。如果中国不抓紧解决国内的产业垄断问题,并放弃固定汇率,就有可能成为下一波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