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人力资源 - 振兴东北——区域人力资源管理

振兴东北——区域人力资源管理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东北亚的中心。建国以来,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些地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它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现在,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平稳,中央有条件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各省市都在积极筹划发展的蓝图,东北地区群情振奋,呈现出高昂的发展劲头。

    但是,国家鉴于前三次区域经济发展中,深圳要特办、浦东靠政策、西北等资本的经验和教训,东北的振兴不可能重复依赖于要、靠、等的简单层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与渔”,去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时的讲话很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振兴东北主要靠东北自身的振兴,东北要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创新。即要以理论创新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由于东北受前苏联经济模式影响较大,计划经济色彩较重,虽然改革开放已20多年,但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还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整个社会有浓重的官本位意识和抑商思想。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虽然政府部门也组织了形形色色的经济研讨会、专家论坛等市场理论强化学习,派遣基层政府人员赴外学习考察,辽宁省开展了学习型城市样板工程,但总体来说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根本的原因是两个核心的内容被忽视——体制改革的决策性设计和区域协调性发展思路。如果这些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源头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论证解决,那么匆忙中要资金、上项目和靠政策,依旧填不满经济恶性循环的黑洞。英明的决策是建立于正确的信息数据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全国首次经济普查工作的机会,客观地对整个东北的经济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分析,然后因地适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出路。

    在去年“振兴东北战略研讨会”上,东北三省的省长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产业基地建设思路,但是,东北振兴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它需要几个省合作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研讨会上,几位省长和众多专家大都说过同样意思的话。然而,从三省领导的发言可以看出,缺乏合纵连横、协作发展的宏观意识,每个省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涉及到省际合作层面的内容几乎一个没有。

    思路决定出路,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观念、思维、精神的振兴,要依靠东北人自身的才智来实现管理和制度创新,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老工业基地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确需要政策、资金、技术、项目和市场,但更需要的是人才,尤其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高级管理人才。东北的振兴是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奋斗目标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而社会则应承担提供上述人才支撑的责任,因为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如何抓住机遇、挑战未来,都急迫需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去解决和研究专业性的课题工作,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政府面临的课题

    其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与生于“计划”年代的东北制造业基地不同,东部沿海城市群所形成的制造业集群,依赖的是市场经济的先进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制度文化,依靠的是经受了市场无情选择之后所建立起来的产业协作链——以利益为导向、以区域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明确的市场分工与配套协作。东北三省由于存量资产、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分别在第一、二、三产业内具备各自鲜明的客观优势,如何放眼国内外、围绕大东北、着手省市县,联袂合作,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基础上去调整各自的产业布局,总比区域内自我蚕食或孤军奋战更能发挥出东北的比较优势。

    其二是国有企业改制问题:朱总理任职时期,国家就通过贷款贴息、债转股、技改投入等等政策企图扶持东北老工业的重振与发展。但是,职工要保国有身份和“铁饭碗”,企业经营者要保领导地位和经营权力,主管部门要保“势力范围”,银行要保债权,地方领导要保稳定。各个层面都希望在基本不动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改制,或宁肯维持现状也不冒风险,这就出现了多数大中型企业没有改制或改了也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产权的问题。如何纠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改革的偏差,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筑巢引凤方案,通过企业内部资产结构的优化体制和国有股权结构的比例调整机制等手段来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的介入,从而在根源上去推动国有企业本质性的改变和实质性的发展。

    其三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 2002年,《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原国家计委(现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年度重点课题,该课题是一项应用性非常强的研究,由于涉及多种利益关系,至今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实施。而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和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东北占据了近五分之一的席位。如今,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策背景下,东北地区的这些城市应该享有优先试点和重点扶持的权利。但是即使国家拿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扶持资金,也决不会单纯地通过审批项目或直接把钱分下来,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整体规划、社会保障和体制改革上苦练工夫,巧借这次振兴的机遇,盘活这个扶持政策,繁荣一方城市经济。

    其四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和技术上的原因,始终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或是缺乏协作意识或是基于地方利益,盲目的项目重复建设,致使同一产业链在同一点上膨胀并脱节,造成资源的无谓内部消耗。实际上每个产业里面,包含着很多、甚至上万的产品,一个省没有能力都生产得了,更不要说一个县一个市了,只要能是生产其中几个产品就足够了。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一方面使部分传统产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使环境承受巨大的负荷并逐渐恶化。振兴东北是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决策,不是战术性的经济指导,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短暂的复苏。经济的发展要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原则,大力提倡以核心产业为基础链,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最大幅度延伸产业链或形成产业链的内部生态循环。同时,放弃单纯以资源为依托的想法,以科技手段促进资源性产业转产,尽快找到替代产业,并培育新兴产业。

    其五是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振兴东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由于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社会结构事实,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人员分流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支撑,难免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关于富余劳动力的安置与就业问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两个专业方面的服务职能或政策,一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本地企业安置的人员内部消化管理制度;另一是借鉴兄弟省份人力输出的宝贵经验,建立系统的劳务输出体系。关于社会保障问题,除了需要结合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和中央给予的方针政策外,也可以尝试通过社会或民间形态等市场介入的方式,减轻国家和政府的沉重包袱。

    企业研究的课题

    其一是企业要做强还是要做大:试看,改革开放初期驰名全国的东北的老企业或品牌,现在还剩几家?甚至近几年来的一些“天字号”项目的企业竟然也落到依靠国家扶贫政策来过日子的光景。究其根本,外因是体改的资产重组给企业背上了的包袱,内因是自主盲目扩张追求大而全的必然结果。企业要做强依靠的是自身所具备的市场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做大则是依赖于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做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企业做大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是从东北老企业目前的存量资产和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条件都不成熟,企业短期内不能简单套用理论来解决发展的问题,雷厉风行去打造适应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理想企业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改革尤其是老国有企业的改革涉及的层面较多,它必是一个过渡性的痛苦的历程,因此需要时间来作为催化剂。这就给企业的管理人员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既需要有职业经理人的意识来经营,又需要有企业家的号召能力来稳定,通俗的说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在强的基础上去做大,在大的基础上做强。

    其二是经营要效益还是要规范:这里不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徇私舞弊,奉公守法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自不必多说。但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企业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去实现资本的增值,有经济的投入就客观存在运营的风险,不过人们对于经营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把握程度不同,势必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过程中会出现意见分歧。东北的企业多数是生产制造型的重工业企业或资源索取型的矿业,固定资本投资比重大却技术含量较低,俗话说“船大难掉头”。如果保守经营那么就面临效益不大甚至被竞争者淘汰出局的难题,如果创新经营则要直面吃第一个螃蟹者所要承担的所有风险。保守与创新孰重孰轻,它既取决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所在行业和产业的竞争态势,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企业创新的同时又能合理规避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改革过程中要摸索的一个必然途径。

    其三是管理要效率还是要体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因为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尤其是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承担着组织、协调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重任,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兴衰。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公有性质,对企业管理者实施的是固定的工资制度,企业家或管理者的工资不可以超越同等级别的国家公务人员,饿不死也撑不坏,那么真正有能力并且愿意无私奉献的高级管理人才能有多少?甚至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也是由地方委派或通过人情关系进入,试想设置有5个科长5个科员的企业又如何去提高管理效率呢?再者就是管理决策的复杂程序,事无巨细都要层层上报到政府去审批,原本一个好的投资项目或市场决策等到议会上讨论通过后,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失去了竞争的先机,这样企业怎么能够灵敏应对信息化基础上瞬息万变的市场。最后,出于对年轻人的不放心或“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思想作怪,东北的企业更青睐于“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管理权力交接方式,把东北企业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结构和南方企业对比就一目了然。

    社会的人才支持

    一、充分利用东北的教育资源

    这次东北的振兴政府迫切需要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企业需要有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和应用科学的科技人才,这些高层管理者必须掌握最新的管理理论,懂得国际惯例,具备全球战略思维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又要结合中国和东北的实际发掘潜力,才能在浪尖风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也迫切需要掌握和了解全球最新出现的各种管理工具和管理思潮,借以提高东北总体上的竞争优势。

    东北自身拥有充分的人才储备和较明显的科教优势,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一切的人力资源,让这些人才各尽所能,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后劲和发展保障。振兴老工业基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是全面的,它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科研与科技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行机制等等。面对挑战,社会只有主动服务,积极适应,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为数众多的大专院校则要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和院校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学研究队伍,构筑合理高效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地方的传统产业。同时,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营造一个高技术、高效益的科技产业群,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形成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

    加入WTO后的中国,振兴东北经济自然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毋庸讳言,对企业来说,如何提高集体智慧和领导能力来讲,这是一项真正需要的投资。工商管理本科和MBA教育为企业后续人才储备提供后勤保障,EMBA则着眼于实践,是根据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和政府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来设计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着重于与国际教育接轨,学员将掌握国际先进的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从而使自身得到极大的提高。

    公共管理学(MPA),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中国设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不过由于各项工作准备不充分,教育部至今尚未准许各大专院校招收MPA。但是,此类学位教育的招生条件与教学方式值得商榷,EMBA的教育运行模式或许可以提供借鉴经验,以发挥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用。

    三、社会环境的协调

    1.走出增加领导职数的误区,作好精简领导成员大文章。国有工业企业中,一个共性问题是富余人员过多。由此造成的不仅是开支成本提高,更严重的是决策成本过高,决策效率过低。因此,要用好国家出台的企业减员增效政策,既要不遗余力地减少企业富余员工,又要坚决果断地砍掉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过多高层管理人员。

    2.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培养新型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目前第一产业的人才不足第二产业的人才集中在几个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现代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从行业角度看,事业单位人才比重偏高,主要集中于教育、卫生系统,现代服务业人才比重偏低。从地域分布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他地方人才数量少而且处于净流出状态。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并解决好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人才矛盾,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把人才工作纳入改革开放和调整改造的总体布局,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3.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转变不合时宜的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的背后是比较落后的人才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人为限制太多,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人才管理没有形成合力。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育才之见,满腔热情地为人才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浓郁风气。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把人才资源作为最有价值的资源,把人才作为资本,让人才资本的活力迸发出来。

    4.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建立“反映能力、鼓励创造、突出业绩”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国际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接轨。长期以来,在人才评价中存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的现象。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构建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识才、用才、育才,体现人才的发展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能成才。

    5.全面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筑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才资源高地,要把立足点放在人才资源的自主培养和自主发展上,放在现有人才潜能的开发上,坚持以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加强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形成用得上、留得住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营造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促进优秀人才向老工业基地,集聚建立“人才柔性流动”制度。

    总而言之,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各类人才加速成长、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阔的舞台。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大计。经过各方面共同坚持不懈地努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定能够焕发青春活力,再造辉煌。

(作者袁洋波,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人力资源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人力资源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