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压力管理
“压力”既可成为工作的阻力又能成为向上的动力。众所周知,在知识密集型企业里,员工的压力直接影响工作的成绩,而在很多人比较关注的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这种压力又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
微软亚洲研究院:
化解压力 让工作与生活平衡
文/师至洁
在位于北京海淀知春路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集聚着一群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优秀研究人员。以张亚勤、张宏江和沈向洋等业界精英们为首的科研团队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科技成果。“高压”在这里已不能用“程度”来形容,但是,由此带来的看得见的“动力”却充满整个研究院。
压力来源于对事业的追求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对自身事业的追求,即如何在一家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一群“best of the best”的同事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保持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从环境和机制上来看的话,一些原本旨在消除压力的措施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带来新的压力,但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愿意称其为正面的压力,即动力。如高自由度所带来的“压力”:工作时间是弹性的,研究方向要自己去把握,研究项目要由自己设定,大的研究项目还可能需要介入一个团队的力量。如果项目最后证明是没有价值的话,公司资源特别是整个团队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白费。 这一压力所带来的效应是:项目负责人在最初确立项目时会更缜密的从用户需求、学术价值、公司利益等各个角度去做全面考核和评价。
张宏江告诉记者,坦率地讲,大家普遍感到有压力,但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在做任何事情。公司的发展曲线与个人的发展曲线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弥合的。在研究院工作不仅是要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同时也是达到自己事业上的目标;虽然大家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太多的怨气。压力和怨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怨气会引发人厌倦工作环境和工作,而一定的压力则让人感觉我们的事业在蒸蒸向上,只有保持这种干劲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日常的感觉就是:自己的辛苦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梦想努力,这样压力和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是区别于其他单位的原因。
另外,科研项目、执行计划和指标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这种压力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所以虽然是弹性的工作制,白天、夜里都会看到有研究员在自己上班。很多人都明白,研究院是在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努力制造一种轻松的工作环境,使压力变成一种动力。
(抽文)成功的背后是靠一条“压力”路走出来的,我们会做各种努力使大家在工作中没有了抵触情绪,没有对立的矛盾,很容易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有的只是对事业成功的激情和企盼。
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是把工作和员工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张宏江认为,压力完全可以转换成一动力,这是研究院和其他机构不太一样的地方。一、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事业的机会,驾驭自己的自由度,处理好工作和压力的矛盾;二、学会面临问题如何找重点,花更少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张宏江博士介绍,为了把科研人员的事业和工作结合得更紧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中午会有一次“如何成功”、“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讲座,每次大家做反馈的时候也会觉得压力很高,但是并没有人埋怨,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因为研究员和比较成功的人在一起座谈,其中常讲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努力?”,原因就是:一、我们到研究院工作是自愿;二、事业上的选择。就是宁可跟一群竞争者在一起,也不能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
张宏江说的,“到现在为止,听到研究院工作压力大,不来报名的人可能有,但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无法工作下去的却从没听说过。”
国内的科研单位并不少,很多人也做得很辛苦,如果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讲很大程度上不如微软,这里面也许有名院效应,但是也不排除在管理机制上有一定的差距。所谓“压力管理”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微软亚洲研究院压力管理的确是一个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所以,HR部门和起领导要做的就是科研人员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好的领导也可以解压
交流、沟通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
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的高剑峰博士讲了自己缓解压力的小诀窍:我是李开复到中国来招的第一批学生,刚进研究院的学生只是副研究员,要经历两年的“考验”,才能决定你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员。所以,最初的两年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当初缓解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李开复的办公室跟他聊天。用高剑峰的话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倡‘open door’政策,鼓励员工与经理的沟通。如果有个善解人意的好领导对缓解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儒雅的李开复象打太极拳一样给大家泄压,张宏江却象打少林拳给大家打气,所以有激情的管理者也是解压的好方法。
研究院上下级间有个很温和的气氛,没有明显的距离,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另外,压力存在于同事之间,大家都在拼命工作,自己也就拼命工作。如果自己做一项研究——半个月没有结果,等大家交流的时候看到同事报出他们的成绩,自己会觉得很难过,这样自己就会寻找改进工作的办法,努力早出成绩,所以,交流不但可以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
有效化解压力四法
压力无时无处不存在的,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压力?在研究院里,除HR部门外,更多的时候是很多部门经理在做缓解压力的工作。 “一定程度的压力很有必要”,但是怎么施压还是按中国传统的做法“做思想工作”,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收入也不低,既然自己选择了企业,就要接受压力并做出努力,要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就要很艰苦地付出努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拿出好成绩。为此研究院积极提出各种可以缓解压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工作解压:
沟通解压:研究院要求每个项目的“老板”,一定要定期和自己的组员沟通,针对出现了什么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比如,组员的资源比较缺乏或是研究进度比较慢了,“老板”就要帮忙解决。
交流是释放压力的另外一种渠道。在研究院,每个月都会有各种方法来帮助大家解压:如,每周每个组的主任研究员和自己的组员会有一次一对一的面谈,面谈时更多的是在谈计划,上下级的交流在平时就是靠这些一对一的面谈来进行。另外,研究院一年有两次“评比”,一次年终总结,大家可以回顾半年来的成绩,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成长方面研究院能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这半年的评比可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老板有个交流;在半年一次的总结中,50%是自己半年前制订的目标,50%是自己事业上的目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距自己制订的目标多远?一年一次的年终总结既能让老板知道自己这一年的目标进度如何,也能使每个人对自己一年的计划心中有数。这虽然能让大家感觉到工作上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很清楚,通过交流就变成了有计划、自己能够把握的压力。
二、活动解压:
聚餐:每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聚餐;每三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Offsite;每六个月有一次全院的Offsite,把大家拉出去,在有山有水、很幽雅的环境里开一天半的会,内容包括:工作总结,研究院的文化和下一步的方向,同时带给大家一些振奋士气的好消息:谁得到晋升、谁可以转正等,到了晚上大家可以真正地放松,第二天会有半天象旅游一样的活动或培训,促进大家的交流。这样的效果是,等大家回到研究院后工作热情非常高,跨团队的沟通也得到改善。
月末酒会:在研究院,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下午3点钟会有一次月末酒会,活动现场会放些水果、饮料、小吃,大家可以彼此问候、放松,或趁此机会给本月过生日的员工庆祝生日、切蛋糕,和介绍本月新到的员工等。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放松活动。
三、环境解压:
在研究院里,有一个非常随便的工作环境,自己的办公室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研究院还充分利用各种空间给大家提供一个放松和交流的场所,对缓解压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聊天室:有单辟出来的比较开阔的聊天室,环境就像是家里的客厅。落地的玻璃、绿色的植物以及各种杂志使人非常放松。当然,如果想找人讨论技术问题的话,无论是墙上还是桌子上都有白板;
“厨房”:每半层都有24小时开放的厨房:里面有咖啡、巧克力奶、酸奶、豆浆、柠檬茶和各种汽水饮料,大家可以在此休息和闲聊;
“桃花源”:300多平米的“桃花源”:由两个阳台组成的一个放松场所,备有乒乓球台,可能还会装上几台Xbox游戏机,供大家闲暇时放松;
另外,研究院还利用专业上的培训和讨论在很大程度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培训会作为一种奖励。以张亚勤为首的院长们也时常会做些关于压力管理的培训,如在专门的时间给员工讲“工作和生活之间平衡”,或请专业机构来讲等。
四、疏导压力: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还有一种疏导压力的方式,高剑峰的做法是去国外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给自己充充电;或安排访问几个不错的大学,不但进行了学术交流,也是一种缓解压力极好的方式。否则坐在办公桌前看到那么多e-mail列在那里,再也没有心思去想放松。每个人压力承受力不一样,释放的方式也不一样,但要积极解压,调解兴奋情趣,疏导压力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附:
张亚勤:个人发展曲线与公司发展曲线的要互相弥合。公司要创造最好的选择最合适的人才、创造最好的条件尽量使这两条曲线趋近,只有做到这一点,压力才是可管理的,才是正面的、也就是动力。研究院压力管理的最大长处就在于目前的压力来自于每个人在事业上的追求。我们做到了大部分人两条曲线的统一。当然,公司在发展,人也在发展,如果一旦出现曲线的发展相佐,个人要看是否能够将自身的发展曲线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调整,这可能也是你要转化职能甚至换工作的时候了。
张宏江:我没觉得自己有太大的压力,反而有种习惯的感觉,也许有感觉疲劳的时候,但是不会感觉没有激情。我很多的时候觉得事情做不完,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这时候就自己排一下工作计划安排。然后培养自己一个固定的爱好——如坚持每周去几次健身房。
[网上收集]
微软亚洲研究院:
化解压力 让工作与生活平衡
文/师至洁
在位于北京海淀知春路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集聚着一群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优秀研究人员。以张亚勤、张宏江和沈向洋等业界精英们为首的科研团队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科技成果。“高压”在这里已不能用“程度”来形容,但是,由此带来的看得见的“动力”却充满整个研究院。
压力来源于对事业的追求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对自身事业的追求,即如何在一家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一群“best of the best”的同事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保持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从环境和机制上来看的话,一些原本旨在消除压力的措施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带来新的压力,但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愿意称其为正面的压力,即动力。如高自由度所带来的“压力”:工作时间是弹性的,研究方向要自己去把握,研究项目要由自己设定,大的研究项目还可能需要介入一个团队的力量。如果项目最后证明是没有价值的话,公司资源特别是整个团队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白费。 这一压力所带来的效应是:项目负责人在最初确立项目时会更缜密的从用户需求、学术价值、公司利益等各个角度去做全面考核和评价。
张宏江告诉记者,坦率地讲,大家普遍感到有压力,但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在做任何事情。公司的发展曲线与个人的发展曲线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弥合的。在研究院工作不仅是要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同时也是达到自己事业上的目标;虽然大家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太多的怨气。压力和怨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怨气会引发人厌倦工作环境和工作,而一定的压力则让人感觉我们的事业在蒸蒸向上,只有保持这种干劲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日常的感觉就是:自己的辛苦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梦想努力,这样压力和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是区别于其他单位的原因。
另外,科研项目、执行计划和指标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这种压力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所以虽然是弹性的工作制,白天、夜里都会看到有研究员在自己上班。很多人都明白,研究院是在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努力制造一种轻松的工作环境,使压力变成一种动力。
(抽文)成功的背后是靠一条“压力”路走出来的,我们会做各种努力使大家在工作中没有了抵触情绪,没有对立的矛盾,很容易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有的只是对事业成功的激情和企盼。
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是把工作和员工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张宏江认为,压力完全可以转换成一动力,这是研究院和其他机构不太一样的地方。一、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事业的机会,驾驭自己的自由度,处理好工作和压力的矛盾;二、学会面临问题如何找重点,花更少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张宏江博士介绍,为了把科研人员的事业和工作结合得更紧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中午会有一次“如何成功”、“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讲座,每次大家做反馈的时候也会觉得压力很高,但是并没有人埋怨,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因为研究员和比较成功的人在一起座谈,其中常讲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努力?”,原因就是:一、我们到研究院工作是自愿;二、事业上的选择。就是宁可跟一群竞争者在一起,也不能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
张宏江说的,“到现在为止,听到研究院工作压力大,不来报名的人可能有,但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无法工作下去的却从没听说过。”
国内的科研单位并不少,很多人也做得很辛苦,如果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讲很大程度上不如微软,这里面也许有名院效应,但是也不排除在管理机制上有一定的差距。所谓“压力管理”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微软亚洲研究院压力管理的确是一个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所以,HR部门和起领导要做的就是科研人员的事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好的领导也可以解压
交流、沟通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
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的高剑峰博士讲了自己缓解压力的小诀窍:我是李开复到中国来招的第一批学生,刚进研究院的学生只是副研究员,要经历两年的“考验”,才能决定你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员。所以,最初的两年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当初缓解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李开复的办公室跟他聊天。用高剑峰的话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倡‘open door’政策,鼓励员工与经理的沟通。如果有个善解人意的好领导对缓解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儒雅的李开复象打太极拳一样给大家泄压,张宏江却象打少林拳给大家打气,所以有激情的管理者也是解压的好方法。
研究院上下级间有个很温和的气氛,没有明显的距离,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另外,压力存在于同事之间,大家都在拼命工作,自己也就拼命工作。如果自己做一项研究——半个月没有结果,等大家交流的时候看到同事报出他们的成绩,自己会觉得很难过,这样自己就会寻找改进工作的办法,努力早出成绩,所以,交流不但可以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
有效化解压力四法
压力无时无处不存在的,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压力?在研究院里,除HR部门外,更多的时候是很多部门经理在做缓解压力的工作。 “一定程度的压力很有必要”,但是怎么施压还是按中国传统的做法“做思想工作”,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收入也不低,既然自己选择了企业,就要接受压力并做出努力,要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就要很艰苦地付出努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拿出好成绩。为此研究院积极提出各种可以缓解压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工作解压:
沟通解压:研究院要求每个项目的“老板”,一定要定期和自己的组员沟通,针对出现了什么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比如,组员的资源比较缺乏或是研究进度比较慢了,“老板”就要帮忙解决。
交流是释放压力的另外一种渠道。在研究院,每个月都会有各种方法来帮助大家解压:如,每周每个组的主任研究员和自己的组员会有一次一对一的面谈,面谈时更多的是在谈计划,上下级的交流在平时就是靠这些一对一的面谈来进行。另外,研究院一年有两次“评比”,一次年终总结,大家可以回顾半年来的成绩,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成长方面研究院能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这半年的评比可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老板有个交流;在半年一次的总结中,50%是自己半年前制订的目标,50%是自己事业上的目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距自己制订的目标多远?一年一次的年终总结既能让老板知道自己这一年的目标进度如何,也能使每个人对自己一年的计划心中有数。这虽然能让大家感觉到工作上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很清楚,通过交流就变成了有计划、自己能够把握的压力。
二、活动解压:
聚餐:每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聚餐;每三个月各个研究小组有一次Offsite;每六个月有一次全院的Offsite,把大家拉出去,在有山有水、很幽雅的环境里开一天半的会,内容包括:工作总结,研究院的文化和下一步的方向,同时带给大家一些振奋士气的好消息:谁得到晋升、谁可以转正等,到了晚上大家可以真正地放松,第二天会有半天象旅游一样的活动或培训,促进大家的交流。这样的效果是,等大家回到研究院后工作热情非常高,跨团队的沟通也得到改善。
月末酒会:在研究院,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下午3点钟会有一次月末酒会,活动现场会放些水果、饮料、小吃,大家可以彼此问候、放松,或趁此机会给本月过生日的员工庆祝生日、切蛋糕,和介绍本月新到的员工等。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放松活动。
三、环境解压:
在研究院里,有一个非常随便的工作环境,自己的办公室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研究院还充分利用各种空间给大家提供一个放松和交流的场所,对缓解压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聊天室:有单辟出来的比较开阔的聊天室,环境就像是家里的客厅。落地的玻璃、绿色的植物以及各种杂志使人非常放松。当然,如果想找人讨论技术问题的话,无论是墙上还是桌子上都有白板;
“厨房”:每半层都有24小时开放的厨房:里面有咖啡、巧克力奶、酸奶、豆浆、柠檬茶和各种汽水饮料,大家可以在此休息和闲聊;
“桃花源”:300多平米的“桃花源”:由两个阳台组成的一个放松场所,备有乒乓球台,可能还会装上几台Xbox游戏机,供大家闲暇时放松;
另外,研究院还利用专业上的培训和讨论在很大程度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培训会作为一种奖励。以张亚勤为首的院长们也时常会做些关于压力管理的培训,如在专门的时间给员工讲“工作和生活之间平衡”,或请专业机构来讲等。
四、疏导压力: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还有一种疏导压力的方式,高剑峰的做法是去国外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给自己充充电;或安排访问几个不错的大学,不但进行了学术交流,也是一种缓解压力极好的方式。否则坐在办公桌前看到那么多e-mail列在那里,再也没有心思去想放松。每个人压力承受力不一样,释放的方式也不一样,但要积极解压,调解兴奋情趣,疏导压力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附:
张亚勤:个人发展曲线与公司发展曲线的要互相弥合。公司要创造最好的选择最合适的人才、创造最好的条件尽量使这两条曲线趋近,只有做到这一点,压力才是可管理的,才是正面的、也就是动力。研究院压力管理的最大长处就在于目前的压力来自于每个人在事业上的追求。我们做到了大部分人两条曲线的统一。当然,公司在发展,人也在发展,如果一旦出现曲线的发展相佐,个人要看是否能够将自身的发展曲线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调整,这可能也是你要转化职能甚至换工作的时候了。
张宏江:我没觉得自己有太大的压力,反而有种习惯的感觉,也许有感觉疲劳的时候,但是不会感觉没有激情。我很多的时候觉得事情做不完,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这时候就自己排一下工作计划安排。然后培养自己一个固定的爱好——如坚持每周去几次健身房。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