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工作让你信息成瘾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提出了“信息成瘾”的概念。他指出,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
“信息成瘾”多发于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高学历者,具体症状是,每天都将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上,但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漏掉了信息。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电、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就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职业上的重复行为容易造成“信息成瘾”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沈政教授说,成瘾行为分为化学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两种。化学物质成瘾很容易理解,比如对海洛因、鸦片、可卡因的依赖。另外一种就是行为成瘾。与化学物质成瘾一样,行为成瘾者也会重复做一件事情而自己无法克制,比如不能控制自己去不停地上网,或者不停地收集某种东西,很多女孩子就会不停地买各种样式的包。信息成瘾,不仅在行为上成瘾,而且在心理上也已经成瘾。成瘾者对于浏览信息有着极强的心理需要,不停地重复着收集信息这一行为。一旦被迫中止,就会产生痛苦、焦虑的情绪,还出现了躯体症状。
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当成瘾的行为模式受到挫折而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吸食鸦片的人突然被强制戒毒时类似的反应。
很多人都会从事不断收集信息的工作,但为什么不会“信息成瘾”呢?沈教授认为,工作心理决定是否会“信息成瘾”。“信息成瘾”的人工作很被动,工作目的大多停留在维持生活上,而没有把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寓于工作之中。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甚至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时,只是觉得有得交差了,而根本没有成就感。
查阅信息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没有明确追求
如果在查阅信息时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就能够锁定查阅的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查阅目标,我们就会无限地浏览信息,查到任何时候都不够,心理上也得不到获得所需信息后的成就感,只有不停地查下去。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不断重复同一行为,使大脑内部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信息成瘾”。也有小部分成瘾者浏览信息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他们的工作比较清闲,对于事业没有追求,只有在不停浏览信息的时候,他们才感觉自己是充实的,一旦停下来,他们就不知道干什么才好,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性格内向、拘泥细节的人容易患“信息成瘾”
性格内项、拘泥细节的人,通常做事情会钻牛角尖,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追求面面俱到。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非常投入,并且一旦认定某件事情就很难改变。因此他们更容易固执地去收集海量信息,并且不愿意漏掉任何一条哪怕是毫无意义的信息。这种行为不断重复,最终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形成“信息成瘾”。
专家简介
沈政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指导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关于知觉、记忆的多层次脑功能研究工作。目前,领导“北京毫纳心脑测试诊断技术研究所”,研发多种脑与心理功能的仪器。
相关链接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信息成瘾”
从事与信息关联密切的人员最容易患“信息成瘾”。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等都是该症的高发人群。这类职业的工作节奏快,信息更新频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从业人员通常会强迫自己去不断收集信息以保证工作质量。
“信息成瘾”的大脑神经学基础
“信息成瘾”的患者很可能苯丙胺分泌过盛。大脑神经学研究人员曾经做过实验,给大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苯丙胺,然后观察大白鼠的行为。结果表明,所有被注射了苯丙胺的大白鼠在注射时进行的行为都得到了强化。苯丙胺也是竞技体育中最早的违禁药物,服用了这种药物,人们会大量地出现“刻板行为”,也就是不断重复某种行为,而自己根本无法用意志来控制。
来源:北京青年报
“信息成瘾”多发于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高学历者,具体症状是,每天都将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上,但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漏掉了信息。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电、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就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职业上的重复行为容易造成“信息成瘾”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沈政教授说,成瘾行为分为化学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两种。化学物质成瘾很容易理解,比如对海洛因、鸦片、可卡因的依赖。另外一种就是行为成瘾。与化学物质成瘾一样,行为成瘾者也会重复做一件事情而自己无法克制,比如不能控制自己去不停地上网,或者不停地收集某种东西,很多女孩子就会不停地买各种样式的包。信息成瘾,不仅在行为上成瘾,而且在心理上也已经成瘾。成瘾者对于浏览信息有着极强的心理需要,不停地重复着收集信息这一行为。一旦被迫中止,就会产生痛苦、焦虑的情绪,还出现了躯体症状。
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当成瘾的行为模式受到挫折而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吸食鸦片的人突然被强制戒毒时类似的反应。
很多人都会从事不断收集信息的工作,但为什么不会“信息成瘾”呢?沈教授认为,工作心理决定是否会“信息成瘾”。“信息成瘾”的人工作很被动,工作目的大多停留在维持生活上,而没有把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寓于工作之中。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甚至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时,只是觉得有得交差了,而根本没有成就感。
查阅信息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没有明确追求
如果在查阅信息时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就能够锁定查阅的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查阅目标,我们就会无限地浏览信息,查到任何时候都不够,心理上也得不到获得所需信息后的成就感,只有不停地查下去。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不断重复同一行为,使大脑内部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信息成瘾”。也有小部分成瘾者浏览信息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他们的工作比较清闲,对于事业没有追求,只有在不停浏览信息的时候,他们才感觉自己是充实的,一旦停下来,他们就不知道干什么才好,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性格内向、拘泥细节的人容易患“信息成瘾”
性格内项、拘泥细节的人,通常做事情会钻牛角尖,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追求面面俱到。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非常投入,并且一旦认定某件事情就很难改变。因此他们更容易固执地去收集海量信息,并且不愿意漏掉任何一条哪怕是毫无意义的信息。这种行为不断重复,最终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形成“信息成瘾”。
专家简介
沈政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指导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关于知觉、记忆的多层次脑功能研究工作。目前,领导“北京毫纳心脑测试诊断技术研究所”,研发多种脑与心理功能的仪器。
相关链接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信息成瘾”
从事与信息关联密切的人员最容易患“信息成瘾”。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等都是该症的高发人群。这类职业的工作节奏快,信息更新频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从业人员通常会强迫自己去不断收集信息以保证工作质量。
“信息成瘾”的大脑神经学基础
“信息成瘾”的患者很可能苯丙胺分泌过盛。大脑神经学研究人员曾经做过实验,给大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苯丙胺,然后观察大白鼠的行为。结果表明,所有被注射了苯丙胺的大白鼠在注射时进行的行为都得到了强化。苯丙胺也是竞技体育中最早的违禁药物,服用了这种药物,人们会大量地出现“刻板行为”,也就是不断重复某种行为,而自己根本无法用意志来控制。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