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项目 - 全家便利:创新是永不休止的挑战

全家便利:创新是永不休止的挑战


     7月20日,我前往美国加州,参加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在美国第一家新概念店“famima!!”的正式开幕典礼。
    
     这家店位于西好莱坞地区高级都会商圈的圣塔莫尼卡大道上,卖场约112坪,除了品牌、识别系统,与传统的familymart不同,商品结构也创新,朝精品路线及生活概念店发展,并引进在日本相当成功的鲜食便当、寿司、日本茶及进口文具等,还设有用餐区。
    
    
    
     日本全家为了成功进军美国,并达到2009年全球2万家店的目标,一方面在日本尝试创新业态,也试着在这个便利商店已走下坡的市场有所突破,因为唯有创新业态,才有成功的机会。
    
     便利商店(简称cvs)发源自美国,在此却由盛而衰,目前被通称为c-store,也就是说,不是a级商店,就目前美国一般便利商店的商品结构、服务和陈列来看,也确实谈不上a级。
    
     相反的,这个业态在进入日本、台湾,被发扬光大之后,不论商品、经营手法和服务,都成了领先指标型的零售通路。然而一眨眼30年过了,便利商店业在日本也进入生命周期的末期,面临由高峰滑落的危机,创新变革成了业界最大的挑战与课题。
    
     创新业态 扭转宿命
    
     实际上,不只是超商产业,创新业态对各种零售服务业都是最现实且永不休止的严苛挑战。因为,再成功的业态,几乎都逃不过生命周期30年的宿命,早在1958年,美国哈佛商学院零售专家mcnair创立的零售轮理论 (wheel of retailing),即预见这点。
    
     他认为,新型零售业以低利润、低价格、低档次的经营方式,挑战成名已久的零售商,后者则因为成本不断增加与价格上涨,而变得肥胖迟钝,最后被新型的业态取代。
    
     因应零售轮理论,过去半世纪,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各种零售业,都做了不少创新与变型,在美国零售市场独领风骚的沃尔玛,就是一个典范。
    
     1962年沃尔玛成立第一家折扣商店,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1983年之后,陆续成立会员制批发仓储、大型商场及小型超市;主导欧洲零售业的量贩零售集团如特易购、家乐福等,随着版图扩大,也分别投入批发仓储、超市、大型店、郊区购物商场及小型超市、折扣商店等不同业态。
    
     日本零售业以综合百货大店为主,经过40年发展,生命周期也由盛而衰,二大营运核心:食品与包括服饰、家用品等在内的非食品商品,前者有量贩、超市、超商的竞争,后者被各式产品组合强劲、又有价格竞争力的专门店瓜分侵蚀,经营愈来愈辛苦。前几大的mycal及大荣先后不支倒闭破产,西友则被美国沃尔玛并购。
    
     转型 突破困境
    
     为了突破困局,近年来,包括伊藤荣堂及永旺集团等,都尝试由综合百货商场(gms)转型为购物中心,除了利用本身优势,以大型店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也吸纳更多专门店进入购物中心,藉此扩大卖点,共同集客、创造业绩。
    
     便利商店在日本经过30年的发展,在高龄化、少子化等社会人口结构转变的冲击下,现有形态已无法完全满足不同客层的需求。
    
     为了创造第二成长曲线,部分业者已在日本国内展开业态创新革命,分朝精品便利和平价生鲜杂货两极化发展。例如familymart的“famima!”,lawson的store 100及natural lawson,99超商的99+,ampm的food-style等。
    
     在日经流通新闻6月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热门商品服务排行榜中,像store100这种结合生鲜、百圆均一价及便利店鲜食三大卖点的新形态超商,就与针对金字塔顶端顾客的高级会员制休闲产业、俱乐部及豪宅,分列情境式消费与时间节约型消费的榜首。
    
     消费趋势 两极化
    
     消费市场这种两极化的趋势,与上述日本超商创新的两极化走向,不谋而合,消费两极化的趋势,则是高龄化、少子化人口结构的结果。
    
     高级休闲俱乐部产业,精致化消费环境和细腻的服务,主要诉求的是五、六十岁的熟龄消费者,他们自有资产持有率高,消费潜力强。百圆均一价、超值及便利诉求的超商,满足时间节约型的消费需求,目标客层是不婚、不立(成年却仍仰赖父母的年轻人)的族群,他们资产有限,却重视实时行乐,消费力一样很强。
    
     人口结构老化与少子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台湾也日益明显。所以台湾零售业不约而同地进行“大改款”或“小改款”,例如大润发成立得来速门市,顶好惠康超市另开jason’s market place,松青超市成立matsusei,福客多更新店招的同时,也尝试与面包、咖啡店复合经营。王品集团持续创新餐饮品牌也是一例。
    
     台湾便利商店市场进入饱和期,尽管店数仍在增加,但同构型高,加上商圈重迭,单店单日营业额不增反减,造成投资效益递减,要创造第二成长曲线,势必要创新形态或发展第二品牌通路。
    
     尝试 才有机会成长
    
     日本部分便利商店业者创新业态的做法,成功与否,目前虽然言之过早,却不得不做,因为只有敢尝试才有机会成长,一旦成功,既有店型加上新型店,便可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个业态的成功,往往是因为符合当代的潮流与需求,但如果陶醉沈迷在成功中,没有及时修正改变,生命就会终结,被新的业态取代。
    
     都市发展郊区化、人口结构老化,生活形态不断改变,不同情境下,人类的需求也不同,业态创新多元实属必然。销售技术与科技的进步,让业态创新更容易、创新速度更快,例如1950年代美国率先出现开架自助式的购物模式,这个零售业的革命,让业者可以节省人力,大量标准化展店。
    
     销售技术刺激创新速度加快,相对也缩短既有业态的生命周期,可以想见零售轮会愈转愈快。
    
     做为零售业的一员,可以沉醉在成功的时间也愈来愈短,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国外同业的做法,可以启发我们的创新观念,及早因应准备,却不能一味模仿,持续成长之钥只有从消费者需求去探索。
    
     来源: 经济日报
    



创业项目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项目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