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35岁恐惧症
“青春饭”不好吃
jingling:“青春饭”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它可以帮助你,看到别人不能看见的风光,但这些青春职业的特性又决定了其职业的短期行为。
qqq-ff:有一句话这样讲:吃“青春饭”,到了30岁,有3条路可走。1.做老板;2.转行;3.下岗。最后无论走到哪条路上,决定因素在于:是你抛弃了“青春饭”,还是“青春饭”抛弃了你?切记:“青春饭”就是“青春饭”,不是能一劳永逸、一吃到老的职业。
123_jiang:你知道一个现代企业最需要的财富是什么吗?文凭、经验、外语……统统靠边站,最要紧的,是你的人气。人气又不单单是人数多少这么简单,人缘跨越的领域越广、越远,人气总值越高。“青春饭”可是建立人气网的大好机缘。
有一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外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进了一家财经报社。两年后,他向报社递了辞职书。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很明确:“20出头刚毕业,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做记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做财经记者,那就更好了,一两年下来,你至少会在某几个行业里将其中的重要人物一网打尽。”离开报社后,他进了心仪的公司,3年过后又跳槽自己办公司去了。
旁旁:吃“青春饭”毕竟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日益成熟,变换工作岗位或职业是在所难免的,也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变换决不是因为青春的流逝,而是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如果你在“青春饭”之后,还打算吃“中年饭”、“老年饭”,学习就不能停止。你没见现在连扫地都要“清洁工”的上岗证吗?“青春饭”是学习的大好机会,要不耻下问,在“青春饭”与下一碗饭之间,寻找合理的过渡。
●实例一
我遭“团队”冷落
在杭州曙光路上的一幢写字楼里,一群穿着职业套装的白领丽人利用午休时间,与我们聊起了这个话题。她们说,如今在不少白领女性中,有一种说法叫做“35岁现象”。意思是:青春的有效期至35岁截止,一过35岁,就会被打上“timeout”(过期)的印记。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在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中弥漫开来。42岁的黄女士苦笑着对记者说:“眼看着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都成了我的同事,每天相视而坐,不得不感叹,自己已经青春不再。说实话,一过35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跟年轻人去‘泡吧’,我插不上嘴;跟他们去逛街,小青年的超前时尚和大手笔花销,令我目瞪口呆;至于跟他们去舞厅‘蹦迪’就更不敢奢望了,一下舞池,我就会双耳发聋,四肢发软……而‘团队精神’一旦失去,渐渐地,他们连吃午饭都不会叫我。”
●实例二
我倒过来叫小辈老师
黄女士的苦衷非常普遍。刚满34岁的柳女士就已经感到了年龄的压力,她说,我当初为之自豪的名牌大学的本科文凭,在今天的小青年眼里早已不值钱了。虽然我的英语在同龄人里还算不错,但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让我应接不暇。比如,我仍在一板一眼地用三个字母表示“you”,他们早用一个字母“u”了;更不用说电脑,我还得倒过来叫他们老师。一提到30多岁人的工作经验,他们会用硅谷白领的话来反驳:“今天的技术只能今天教,而不是3年前教的。经验于某些行业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
●实例三
吃“青春饭”很累
“售楼小姐就是吃青春饭的,我们公司最小的售楼小姐才19岁。入行的门槛非常低,培训一个月就能熟练上手,高中生反而比大学生干得好。只是过了30岁就不会有公司要你了。”一头短发的刘小姐快人快语,她说自己从早上8点半开始上班,有客户就要陪着,下班没准点。“我们售楼是有硬指标的,一般是每月4套房子。卖得好,全款到位后拿提成;干不好,你就给我开路!”刘小姐每天穿梭于售楼处、样板房和工地现场三点之间,陪着客户看房子,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她说,陪客户看房很辛苦,每次都要一两个小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批,不知要走多少路、爬多少层楼梯。有些客户自己看完,又陪太太看一遍,陪父母看一遍,再陪朋友看一遍……搞定客户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不过成交后的收入还是蛮丰厚的。刘小姐觉得自己27岁算是个“高龄”售楼小姐了,每天要保持热情的微笑,没有节假日,不能穿高跟鞋,经常遭受客户的指责、误解和漫长的讨价还价,身心俱疲。她感慨道:“吃‘青春饭’真的很累,我准备退休了,在家养小孩。做售楼小姐给我打下的物质基础,比一般行业做到50岁都要多。”
●实例四
30岁,就被打入“另册”
33岁的胡小姐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她说,自己虽然算得上是企业的“台柱子”,但仍然担心会被淘汰。新进来的年轻人学历不比自己低,脑子活络,英文特棒,企业会把她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出几年就能赶上自己。在外企工作,总是让人恐惧前程无法预测。33岁,即便工作不顺心,谁还敢跳槽?有本事的年轻人可以对企业不在乎,但一到33岁,就会对企业产生依恋,甚至对老板察言观色,害怕有一天老板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离开。才工作两年的28岁的陈小姐也不无忧虑地说,上初中时,她的一位英语老师一再对学生说:“前30年将钱买艺,后30年将艺卖钱。”言外之意,一个人在30岁之前是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阶段。30岁以后,才真正谈得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收回“学习成本”,并有所“盈余”。可是现在不少人刚刚学有所成,就被嫌老而打入“另册”,好不尴尬和无奈。
专家分析
三十五岁,非“明日黄花”
35岁,为何成为人们心里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当今的求职现状有关。在全国各地,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无论应聘者职位高低、学历和工作经验如何,都把35岁作为最高限定年龄,有的甚至把年龄控制在25岁以下。于是,一些年龄稍大的求职者只能望“门”兴叹。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虽然是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一种反映,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科学合理的设置应该是从业人员的多元化。况且有一定年纪的人,会有经验可以借鉴,其家庭生活比较稳定,也更具有责任心。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他们需要大量的对我国本土市场比较了解的专业人士,因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是刚跨出校门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我国的人才市场也会不断地趋向理性和成熟,企业会对稳重踏实又精于业务的中年人才加以器重。怎样看待“35岁”现象?一项调查显示,60%的人抱有恐慌的心理,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就业;30%的人较为坦然,认为一切顺其自然,自己该怎样就怎样,不必被年龄所左右而自寻烦恼;只有10%的人表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3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无论是身体状况、知识结构还是工作经验,都处于鼎盛时期,决不会是身价大跌,成了“明日黄花”。相反,成功的企业一定会想方设法让这部分人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有关专家对此表示看法说,世界卫生组织给“青年”下的定义是45岁以下;46岁至59岁是年富力强的“中年”。相比之下,35岁的“小青年”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当然,立足要有本事,35岁年龄段的人最容易引发自我矛盾,在他们身上不断有新思潮和传统观念的互相撞击,如果他们长时间不能在企业里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就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若要改变这种现状,这个群体的人应该努力提高自我形象,不断充电,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给企业创造效益。这样的人才,任何企业都会求之不得。
jingling:“青春饭”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它可以帮助你,看到别人不能看见的风光,但这些青春职业的特性又决定了其职业的短期行为。
qqq-ff:有一句话这样讲:吃“青春饭”,到了30岁,有3条路可走。1.做老板;2.转行;3.下岗。最后无论走到哪条路上,决定因素在于:是你抛弃了“青春饭”,还是“青春饭”抛弃了你?切记:“青春饭”就是“青春饭”,不是能一劳永逸、一吃到老的职业。
123_jiang:你知道一个现代企业最需要的财富是什么吗?文凭、经验、外语……统统靠边站,最要紧的,是你的人气。人气又不单单是人数多少这么简单,人缘跨越的领域越广、越远,人气总值越高。“青春饭”可是建立人气网的大好机缘。
有一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外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进了一家财经报社。两年后,他向报社递了辞职书。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很明确:“20出头刚毕业,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做记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做财经记者,那就更好了,一两年下来,你至少会在某几个行业里将其中的重要人物一网打尽。”离开报社后,他进了心仪的公司,3年过后又跳槽自己办公司去了。
旁旁:吃“青春饭”毕竟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日益成熟,变换工作岗位或职业是在所难免的,也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变换决不是因为青春的流逝,而是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如果你在“青春饭”之后,还打算吃“中年饭”、“老年饭”,学习就不能停止。你没见现在连扫地都要“清洁工”的上岗证吗?“青春饭”是学习的大好机会,要不耻下问,在“青春饭”与下一碗饭之间,寻找合理的过渡。
●实例一
我遭“团队”冷落
在杭州曙光路上的一幢写字楼里,一群穿着职业套装的白领丽人利用午休时间,与我们聊起了这个话题。她们说,如今在不少白领女性中,有一种说法叫做“35岁现象”。意思是:青春的有效期至35岁截止,一过35岁,就会被打上“timeout”(过期)的印记。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在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中弥漫开来。42岁的黄女士苦笑着对记者说:“眼看着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都成了我的同事,每天相视而坐,不得不感叹,自己已经青春不再。说实话,一过35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跟年轻人去‘泡吧’,我插不上嘴;跟他们去逛街,小青年的超前时尚和大手笔花销,令我目瞪口呆;至于跟他们去舞厅‘蹦迪’就更不敢奢望了,一下舞池,我就会双耳发聋,四肢发软……而‘团队精神’一旦失去,渐渐地,他们连吃午饭都不会叫我。”
●实例二
我倒过来叫小辈老师
黄女士的苦衷非常普遍。刚满34岁的柳女士就已经感到了年龄的压力,她说,我当初为之自豪的名牌大学的本科文凭,在今天的小青年眼里早已不值钱了。虽然我的英语在同龄人里还算不错,但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让我应接不暇。比如,我仍在一板一眼地用三个字母表示“you”,他们早用一个字母“u”了;更不用说电脑,我还得倒过来叫他们老师。一提到30多岁人的工作经验,他们会用硅谷白领的话来反驳:“今天的技术只能今天教,而不是3年前教的。经验于某些行业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
●实例三
吃“青春饭”很累
“售楼小姐就是吃青春饭的,我们公司最小的售楼小姐才19岁。入行的门槛非常低,培训一个月就能熟练上手,高中生反而比大学生干得好。只是过了30岁就不会有公司要你了。”一头短发的刘小姐快人快语,她说自己从早上8点半开始上班,有客户就要陪着,下班没准点。“我们售楼是有硬指标的,一般是每月4套房子。卖得好,全款到位后拿提成;干不好,你就给我开路!”刘小姐每天穿梭于售楼处、样板房和工地现场三点之间,陪着客户看房子,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她说,陪客户看房很辛苦,每次都要一两个小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批,不知要走多少路、爬多少层楼梯。有些客户自己看完,又陪太太看一遍,陪父母看一遍,再陪朋友看一遍……搞定客户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不过成交后的收入还是蛮丰厚的。刘小姐觉得自己27岁算是个“高龄”售楼小姐了,每天要保持热情的微笑,没有节假日,不能穿高跟鞋,经常遭受客户的指责、误解和漫长的讨价还价,身心俱疲。她感慨道:“吃‘青春饭’真的很累,我准备退休了,在家养小孩。做售楼小姐给我打下的物质基础,比一般行业做到50岁都要多。”
●实例四
30岁,就被打入“另册”
33岁的胡小姐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她说,自己虽然算得上是企业的“台柱子”,但仍然担心会被淘汰。新进来的年轻人学历不比自己低,脑子活络,英文特棒,企业会把她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出几年就能赶上自己。在外企工作,总是让人恐惧前程无法预测。33岁,即便工作不顺心,谁还敢跳槽?有本事的年轻人可以对企业不在乎,但一到33岁,就会对企业产生依恋,甚至对老板察言观色,害怕有一天老板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离开。才工作两年的28岁的陈小姐也不无忧虑地说,上初中时,她的一位英语老师一再对学生说:“前30年将钱买艺,后30年将艺卖钱。”言外之意,一个人在30岁之前是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阶段。30岁以后,才真正谈得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收回“学习成本”,并有所“盈余”。可是现在不少人刚刚学有所成,就被嫌老而打入“另册”,好不尴尬和无奈。
专家分析
三十五岁,非“明日黄花”
35岁,为何成为人们心里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当今的求职现状有关。在全国各地,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无论应聘者职位高低、学历和工作经验如何,都把35岁作为最高限定年龄,有的甚至把年龄控制在25岁以下。于是,一些年龄稍大的求职者只能望“门”兴叹。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虽然是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一种反映,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科学合理的设置应该是从业人员的多元化。况且有一定年纪的人,会有经验可以借鉴,其家庭生活比较稳定,也更具有责任心。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他们需要大量的对我国本土市场比较了解的专业人士,因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是刚跨出校门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我国的人才市场也会不断地趋向理性和成熟,企业会对稳重踏实又精于业务的中年人才加以器重。怎样看待“35岁”现象?一项调查显示,60%的人抱有恐慌的心理,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就业;30%的人较为坦然,认为一切顺其自然,自己该怎样就怎样,不必被年龄所左右而自寻烦恼;只有10%的人表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3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无论是身体状况、知识结构还是工作经验,都处于鼎盛时期,决不会是身价大跌,成了“明日黄花”。相反,成功的企业一定会想方设法让这部分人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有关专家对此表示看法说,世界卫生组织给“青年”下的定义是45岁以下;46岁至59岁是年富力强的“中年”。相比之下,35岁的“小青年”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当然,立足要有本事,35岁年龄段的人最容易引发自我矛盾,在他们身上不断有新思潮和传统观念的互相撞击,如果他们长时间不能在企业里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就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若要改变这种现状,这个群体的人应该努力提高自我形象,不断充电,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给企业创造效益。这样的人才,任何企业都会求之不得。